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翻译活动的因素

影响翻译活动的因素


2.意识形态与政治因素
2.1 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2.2 政治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2.1 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意识形态的概念:“意识形态”一词最初由法国唯理哲学家德 斯特·图·特拉西在 18 世纪末提出,源于希腊文 idea(观念) 和 logos(逻各斯),字面意思是观念逻各斯,即观念的学说, 在英文中是 ideology。目前翻译界对意识形态的定义倾向于以 下几种说法:一是法国阿尔都塞的观点:“意识形态是个体与 其现实存在境遇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二是英国的特里·伊 格尔顿的说法,意识形态意味着“我们所说的和所信的东西与 我们居于其中的社会的权力机构和权力关系相联系的那些方 面。”三是布朗的说法,即意识形态泛指许多社会或个人行为 背后的思想及解释系统。
影响翻译活动的因素
1.社会因素与文化语境 2.意识形态与政治因素 3.翻译动机与翻译观念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呈现的是一个开放 的活动场,影响翻译的各种因素有很多,且他们之间 相互作用,这些因素在翻译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 用。
1.社会因素与文化语境
1.1 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1.2 文化语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剽窃、抄译、假冒肆虐翻译市场;
版权引进无序与恶性竞争:外国的版权引进工作,特别是一些外国畅销书的版权 引进工作出现无序与恶性竞争的态势,一批批没有借鉴价值的书被引入中国,造 成了多方面的危害。
鉴于此,有人指出,中国译坛要纯洁译风,提高翻译质量,必须提高对翻译事业 的认识,从端正价值观入手。所以说,社会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翻译事业的发展。 无论是社会还是翻译界,都有责任促进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而不是危 害整个社会及整个行业今后的发展。
小结
作为影响翻译活动的外部因素,社会因索与文化语境往往是紧密 结合地影响着翻译活动。社会因索对翻译的选择、接受和传播 都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而文化因素又是影响翻译极为复杂、极 为重要的因索。在了解这两个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与作用的 同时还要注意:第一,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文化语境与社会因 素,二者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它们对翻译的影响也在发展变 化着;第二,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不是独立作用的因素,它们二者 之间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并和其它因素一起,共同对翻译活动发 挥影响作用。
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世界 各国间的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渐频繁,对翻译的 需要越来越多,翻译的重要性也日渐凸现。
1.1.2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翻译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翻译有着不同的选择和需要。比如欧洲文艺复 兴时期的翻译高潮。(P129)
社会的风尚对译者选择原文本及处理原文本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例如法国“不忠的美人”之译风。(P130)17世纪初期至中叶的法国, 当时流行一种贵族沙龙的 “典雅”风尚,资产者们附庸风雅,形成了 一种轻浮 、艳丽的风气 ,这种风气对当时的翻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像德 ·阿布朗吉尔 ,为了适合这种社会风尚 ,在翻译中追求华美 、 俏丽的文字 ,他的翻译被梅纳日成为 “不忠的美人”。
1.1 社会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社会因素的概念:社会因素,也就是由社会环境构成的因素。 社会环境,则是指由人类主体聚集,汇合后所形成的社会状况 和条件。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会受到复杂的社会状况和条 件的制约,如政治、经济、社会价值观、社会意识形态、社会 开放程度及文化立场等因素,它们直接影响着译者对翻译策略 和译文风格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译文的质量。
1.1.4 社会的价值观影响翻译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价值观,而不同的价值观有可能给翻译带来 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以当今译坛的问题为例。近五六年来,中国翻译界和出版 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对中国译坛的现状一直深表担忧,指出在繁荣背后所潜伏的深 刻的危机。
名著复译热:一部《红与黑》竟有二十多个版本;翻译的责任心下降,不少译者 对翻译事业的严肃性认识不足,对原文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率而操刀,急功近 利,译文品质低劣,在量的繁荣背后,隐藏着质的危机。
2.1.2 意识形态影响翻译中的增删
意识形态干预翻译的一个最典型例证就是翻译中的删改。对原文的删改一般有 三种情况。
一是当出版社或译者选择了一个文本进行翻译,译者可能会在主流意识形态的 直接干预下,删去原文中与目的语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可能发生冲突的文字。
鲁迅的拿来主义:主张直译、扬异善我
“我们的文化落后,无可讳言,创造力当然也不及洋鬼子,作品的比较的薄弱, 是势所必至的,而且又不能不时时取法于外国。所以翻译和创作,应该一同提 倡,决不可压抑了一面,使创作成为一时的骄子实也就是催进和鼓励着创作。”[2] 主张“直译”, 主张“陆续吃一点苦,装进异样的句法去,古的,外省外府的,外国的”,以 改善“中国的文或话”的辞不达意和不缜密。[3]
1.2.2 文化立场对翻译的影响
在一定的文化语境和文化空间中,译者会形成一定的文化立场,而这种立场对 翻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翻译涉及到原作所属的文化地位还有译者所属民 族的文化立场。一个译者,面对不同的文化,面对不同的作品,具有不间的态 度和不同的立场。而态度与立场的不同,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必然有别。韦努 蒂认为,如何实现文学的交流与交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文化立场和 文化态度,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民族文学、民族文化的地位强 弱则是决定译者文化立场的重要因素。比如,鲁迅的“拿来主义"是基于他的 一种文化立场。而毛泽东的“洋为中用"则是基于在解放后“以我为主"的认 识基础上,对待异国文化的原则。
在解放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对外国文化的认识基本上没有摆脱这样的一 个二元对立:凡资本主义的都是腐朽的,凡社会主义的都是先进的。于是,对待 腐朽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学文化,我们采取的是一种拒绝或改造的心理。表现在 翻译上,就是对西方的文化、文学少有译介,即使译介,也是持批判的态度,于 是删改不可避免,译本归化严重。
文化语境与翻译的关系
文化语境在翻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类交际活动中的语言翻译,受文化语 境的影响较为明显。文化影响着语言信息的实际应用,语言只有在特定社会 文化环境中才能彰显真正意义。语言翻译中特别是语词翻译必须依赖语言本 身所存在的文化语境,其中地域特征,文化背景、民族习惯、风俗民情、宗教 信仰、审美取向、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文化语境的诸多因素 直接影响着语言翻译的准确性。不同国家民族的社会文化在语篇中的文化内 涵及其语义表达,对于语言翻译效果影响较大。因此,翻译时译者必须针对相 关文化因素,充分考虑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语境,采用适当翻译方法再现原 文文化意蕴,实现两种语言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1.2 文化语境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什么是文化语境?
所谓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而文化语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 英国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他认为:“每个言语社团 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规约、思维方式、道 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而这种反映特定言语社团特点的方式和因 素就构成了文化语境。”也就是说,文化语境是指某一语言特 定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社会认知和社会习惯等。
1.1.1 社会的发展呼唤翻译
人类社会始终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之中,而人类社会越发展, 越体现出一种开放与交流的精神。人类社会想要走出封闭的天 地,首先必须与外界进行接触,以建立起交流的关系,向着相 互理解共同发展的目标前进。而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翻译 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
翻译恰如一座桥梁,把两个相异的文化连接起来,在不同文化 之间的交流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角色。
翻译的实质是文化的翻译,文化语境是翻译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人类的交际 活动受语言环境制约,而语言环境又根植于文化习惯,因此,不同的文化语 境决定着翻译中原文意义的提取,也影响着译者对不同文化语义的理解和判 断。
1.2.1 文化空间与文化环境对翻译的影响
一个国家特定的文化空间和一个时代特定的文化环境对于所要翻译的文本的 选择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都有一定的影响。比如五四时代的文化环境对我国 翻译事业的影响。“五四运动”时期,翻译从孕育新思想和新知识开始,不仅 为国人排除了语言文字障碍,还推动了我国文学的发展。五四前后关于外国 文学作品译介的一场大讨论,触及从作品层次到译者选材的主、客观因素何 者为重等至为关键的方面,对促进使译家及出版社朝有规模、有社会影响的 方向迈动产生了无形的而巨大的鞭策,奠定了日后的方向。那种只为取悦读 者或单纯为满足个人审美情感的译介实践受到挑战及遏制,被代之以新的追 求:为人生。从精心设计去打动读者的情怀到全力追求唤起民众参与社会变 革,达到‘足救时弊’。
读鲁迅的译文,比如他译的《死魂灵》,还有《铁流》等,可以明确地看到他 以异的文化,异的句法,异的表现法来改造,“催进”中国文化、文字和创作 的努力。可以说,他的“拿来主义”主张,决定了他对外国文化的态度,也取 决于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在“异”与“我”之间,他采取的是“扬异”而 “善我”的立场,也反映了他对异文化的一种开放而包容的心态与气魂。
到了八十年代,开放的改革精神影响了翻译的文化心态,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也 随之发生了变化,对西方文学的译介在方法上也起了变化:删节的少了,要求原 汁原味的多了。对异质文化的尊重,促进了交流,也为相互认识、相互理解减少 了冲突,给沟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2.3 文化心理对翻译的影响
刘宓庆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心理特征,这些特 征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开放程度 对翻译活动有着很大的制约性。一个民族在思想观念上的开放 程度愈高,必然愈有利于翻译活动的开展。文化是不能自给自足 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才能不断发展,否 则就会衰落乃至消亡。
[1] 转引自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89页。
[2] 转引自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89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