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生素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抗生素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66. 中国医学创新2010年7月 第7卷第19期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July.2010,Vo1.7 No.19 医学综合· 抗生素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闰丽 【摘要】抗生素在临床使用频率较高,种类不断增多,随着新型高价抗生素的诞生,其不合理应用现象日益严 重,以至在严重感染时应用抗生素效果差,甚至导致耐药菌株播散、致病菌发生改变和医院内感染率增大等问题的 出现。 【关键词】抗生素;临床应用;问题;对策分析 随着抗生素使用的日益广泛,多种细菌性感染得到有效 的控制和治疗,抗生素已成为各级医疗单位最常用的药物之 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甚至滥用而导致耐药病原菌 的增加,不仅使医疗费用增高,而且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 及病死率增加。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已经成为一个广泛的 社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抗生素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 行分析探讨。 1 抗生素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无指征用药临床医生在感染不清楚、诊断不明确的 情况下,给患者使用广谱抗生素,甚至盲目加大剂量;无原则 迁就患者的不合理要求,听从患者点药,任意开出大处方、滥 用昂贵抗生素。有的医生业务素质差,在不清楚抗生素的抗 菌性、耐药性、敏感性的情况下滥用抗生素。 1.2无病原学检查用药 临床上很多医生使用抗生素,无 病原学检查,不做药物敏感试验和细菌培养,仅凭经验用药, 首选强效、广谱的抗菌药物或者一味求新、求贵。但是,这种 治疗方式无科学性,疗效差,不但对疾病的治疗起不到积极 作用,还会导致菌群紊乱、耐药细菌增加或严重的二重感染, 往往较难治愈。 1.3联合用药不当有些医生盲目认为使用抗生素品种越 多越好,其中总有一种药物能起效。同一患者应用三联以上 抗生素,虽然增加了医生的保险系数,但是却往往损害了患 者的长远利益甚至生命。繁殖期杀菌药与速效抑菌药联合 应用可产生拮抗作用,造成治疗无效或病程延长。同类作用 相似的药物联合应用,不但治疗效果不大,反而增加了药物 的毒副作用。有的医生不了解所用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物 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给药途径、排泄速度、毒副反应等问题, 结果造成抗生素药效降低,拮抗作用增强,毒性增大。 1.4对特殊患者未合理使用抗生素 慢性肝、肾功能减退 者,宜避免应用或慎用主要在肝肾代谢,具有肝肠循环及对 肝脏有损害的抗生素。老年人及小儿、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要根据其生理特点,寻求最适宜的给药方案。 作者单位:161006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建华医院 通讯作者:闫丽 2对策分析 2.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药品的引进、使 用,不良反应的检查和临床用药的指导,完善药事委员会制 度,强化其管理和监督职能,落实抗生素用药指导原则、药物 分级管理使用原则,建立抗生素合理应用考评制度。积极开 展和反馈病原学监测和耐药菌谱情况,实验室及时准确地向 I临床科室提供菌检和药敏结果,使临床医生根据病原菌变 化、耐药情况进行抗菌药物使用品种的干预。 2.2提高合理用药意识开展抗菌药物知识的宣传教育,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 念,正确理解合理用药的重要性;认真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 用指导原则,严格掌握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不 以任何形式将处方与经济利益挂钩。 2.3明确诊断,选择敏感抗生素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 血、尿常规等实验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 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生素。选 择最优的给药途径,提高药物在体内生物利用度,了解并掌 握各种影响药效的因素,避免频繁地更换或中断抗菌药物, 减轻细菌的耐药性,降低医药费用。 2.4抗生素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下的合理应用 2.4.1 肝、肾功能减退患者抗生素的应用 根据感染的严 重程度,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选用无肝、肾毒性或 毒性低的抗菌药物。根据患者肝、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及抗菌 药物在人体内排出途径调整给药剂量及方法。尽量避免使 用肝、肾毒性抗生素,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 2.4.2老年人及小儿抗生素的应用 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 性减退,尤其是高龄患者接受主要自肾排泄出的抗菌药物 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d ̄,JD患者应尽量避 免应用有明显耳、肾毒性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仅在有明确 指征时方可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的 不良影响,该类药物避免用于l8岁以下未成年人。 2.4.3妊娠期及哺乳期抗生素的应用对胎儿及母体均无 明显影响、也无致畸作用者,妊娠期感染时可选用,如青霉素 类、头孢菌素类等B内酰胺类和磷霉素等。妊娠期应避免应 用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的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

 2010年7月 第7卷第19期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July.2010,Vo1.7 No.19 对母体和胎儿均有毒性作用的氨基糖苷类妊娠期避免应用。 哺乳期患者接受抗生素后,药物可自乳汁分泌,但通常母乳 中药物含量不高,如B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等在乳汁中含 量低。哺乳期患者应用任何抗菌药物时均宜暂停哺乳。 3结语 要实现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的 发生,通过建立一个健全的抗生素合理应用管理制度,加强 医务人员合理应用抗生素及相关药理知识的培训来提高医 务人员的整体水平,强化合理用药观念。同时,应该加强对 应用中医的“治未病" 痛风病 刘杰张玉兰 的思考 167· 患者和家属进行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宣传教育,让患者积极主 动配合医生的治疗,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因此,建立健全 医院医德医风监督、奖惩制度,严格遵守医德规范,端正服务 方向,自觉抵御经济利益的诱惑,坚持抗生素合理应用原则, 使医务人员树立一切为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的服务理念, 真正做到合理选用抗生素。 (收稿日期:2010—03—23) (本文编辑:段淑娟) 思想社区干预 【摘要】 目的痛风是一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痛风病的未病先防 和既病防变,开展社区医学干预,降低痛风病的发病。方法采用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即是采用预防和治疗手段, 防止疾病发生、发展,降低痛风病在社区的发病率。结果通过社区医学干预和相应的健康教育,是提高本病健康知 晓率,预防社区发病的重要途径。结论开展社区医学干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对于降低痛风病在社区的发病 率、致残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治未病;痛风病; 中医预防医学 痛风病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代 谢性疾病。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吃喝无度饮食失衡,使得 痛风患者人数日渐增加。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约有痛风 患者1500万,90%以上的痛风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痛风结石 形成,其中约有1/3的患者会发生结石破溃,且几乎所有的 结石破溃者因保养不当而最终截肢致残;25%的痛风患者会 出现肾功能衰竭;痛风患者的寿命普遍比正常人减少l0~20 年。十年以上的痛风患者往往会发生高血压、糖尿病、 肌 梗塞等并发症。痛风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面临的新的急待 控制的疾病之一。我国痛风患者门诊和住院费用每年花费 巨大,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如何防治痛风 病的发生和降低患病率,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应用中医 “治未病”思想指导痛风病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开展社 区医学干预,对于降低痛风病患者的病情发展,预防痛风病 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痛风病在社区的发病率,是一个值得注 意的重要途径。 祖国医学(中医)学中亦有“痛风”病名,且历代医家有 所论述。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就曾列痛风专篇,云:“痛风 者,大率因血受热已白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 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脚气》中认为,外是阴寒水湿,今湿 作者单位:518103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福永医院白石厦社康 中心 通讯作者:刘杰 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 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 清·林佩琴《类症治裁》:“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 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同时现代医学所 讲的痛风还属中医的“痛痹”、“历节”、“脚气”范畴。祖国医 学(中医)认为痛风病的发生与发展,是人体正气与六淫之邪 气相互斗争关系。“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主要在于人体正气 不足,脾、肾功能失调,体内湿、热、痰、瘀、留滞经络,筋骨、肌 肉间;复因饮食劳倦,七情所伤,久居潮湿,感受外湿,积渐痛 风日久,郁而发热。湿热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因素,(阐述是现 代医学的高尿酸血症期)由于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富 含高嘌呤食物)积热已久,熏蒸津液为痰,痰浊流滞经络,外 邪触动,气血愈加,凝滞不通久病人络,气血失畅,瘀血凝滞, 痰瘀互结,留滞关节,而致关节肿大畸形。(现代医学痛风病 的慢性期发病原因)脾肾阳虚,阴毒内蕴,发为“关格”(阐述 现代医学所述的尿酸性肾病,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总之痛 风病中医归结为一点既是:正虚邪实。其原因多由疲劳,房 事不节,厚味多餐,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诱发,而为本病(痛 风)。 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即是采用预防和治疗手段,防止疾 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根据《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典 籍的记述,“治未病”有三种意义:(1)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 以预防疾病。(2)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早期 治疗。(3)病后防复,

病后要积极采取措施,促使机体康复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