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汉比较翻译之汉语中舶来词

英汉比较翻译之汉语中舶来词

英汉比较与翻译之汉语中的舶来词
摘要: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做调查统计,在最近几年里汉语中所出现的新词语中,有多少是属于通过外来语翻译过来的新词,将这些词按其不同构成方式(构词法及翻译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归纳分类,分析探讨其特点及背后的原因(社会,文化心里等),发掘总结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以对今后新词语的翻译进行预测并提供由此研究而来的意见。

关键词:外来词;构词;翻译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日益交流,语言之间不可避免的相互补充,特别是词汇。

一方面,很多汉语词融入英语中而渐渐被接受;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英语词汇也融入汉语中,成为我们交流的一部分。

在文化传播和语言的接触过程中,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吸收词汇的方法叫借词法,利用这种方法吸收过来的词叫借词或外来词。

这是对外来词的一种定义,通常情况下,借词一般指音译词,而另外一种译词(意译词)由于采用了汉语的构词方法和构词材料而被排除在外。

在此,我们从广义的角度研究一下英语外来词,包括借词与译词,举例分析一下其构成方式与翻译方法,及其形成的多种因素。

首先,最近几年汉语中出现了很多新词语,其中很多都是外来语翻译过来的新词。

外来词是一种特殊的词汇类型,这类词汇不是在语言内部通过语言的演变和进化而生成的,它们是在不同的语言社团之间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中相互借入的,所以我们在讨论外来词
的构成上不能按照常规的复合法、转换法、派生法、缩略发等构词方法。

在此,我们按其借入方式将其分为音译、意译及半音半意三类,再结合其文化特点谈谈其翻译规律。

一、音译借词的特点及翻译。

音译借入方式引进的外来词在英语和汉语中都不少,汉语中的音译外来词的方式主要是引进英语等印欧语系中的专有名词,例如,奥巴马(obama),华盛顿(washington),香奈儿(chanel),贝令妃(benefit)﹝英国知名化妆品品牌﹞等;也有一些非专有名词,如幽默(humor),尼龙(nylon),白兰地(brandy),engine(引擎),motor(马达),拷贝(copy),磅(pound),秀(show)和脱口秀(talk show),克隆(clone),镭射(laser),迷你(mini),以及粉丝(fans),比基尼(bikini)等。

这些音译借入词在翻译上也会根据不同情况结合汉语的文化特
点使其富有自己的独特的外来词特点,在专有名词如人名及地名的翻译上,我们一般不考虑其含义,按发音在汉语中找到读音相似的字直接将其翻译过来并使用,但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一些较敏感的字眼或词汇,也应尽量根据实际情况是翻译较贴切并且具有美感,例如,monroe这个词,在人名中我们最熟悉就要数marylyn monroe(玛丽莲·梦露)和james monroe(詹姆斯·门罗)了,一个是好莱坞著名性感女星,一个是美国第五任总统,两者姓氏在英文中完全一样,而翻译成中文却截然不同,”梦露”和”门罗”都符合monroe这歌词的英文发音,都属于音译的直接借入外来词,
但考虑到两者的身份,译者不得不做这样的处理,”梦露”既反映出这位性感女星的妩媚又不失女性人名中娇媚的特点,”门罗”既反映出男士姓名中的刚毅又不是对这为总统强硬性格的描述,试问如将两者互换,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当然,在音译借入词的翻译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说方言问题。

多数英文译本我们都会以普通话为依据,但由于地域差异有时也会在相同词汇的翻译上产生较大不同,例如,贝克汉姆(bakeham)和萨达姆·侯赛因(sadam hosein)在香港就会被译为”碧咸”和”撒旦·海山”,再比如圣经中的eve,我们会译作”夏娃”,看似不大符合音译的特点,但由于最早译此词的是广东人,按当地方言的发音再翻译成普通话就变成”夏娃”了,由此可见,方言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对音译借入词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意译借词的特点及翻译。

英语中的意译词主要来自非印欧语系的语言,它与发音无关,只与原词在词素构成上保持一致,例如蜜月(honeymoon),甜心(sweetheart),马力(horsepower),白宫(white house),五角大楼(pategon),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等。

意译法是汉语引进英语的一种常用方法,一般来说报刊、杂志、机关、团体等的名称一般具有其特殊的含义,这类词的翻译多采用意译,如《读者》(《reader》),《时代周刊》(《time》),《华尔街邮报》(《wall street post》),《雾谷》(《foggy bottom》)(美国国务院)等。

意译借入词的翻译方法要求译者对译入语言的文化及社会背景
具有一定的了解,结合本国文化做艺术加工处理才能做到形神兼备。

译入较译出来讲,本人认为译出难度较高,在做这类翻译时,我们还是应将涵义放在首位,也可以用两种语言中表达相同含义的词直接拿来替换,在此我们可以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如”没门儿”(no door)这类的北方方言我们可以在英语中找到和它含义相当的词组,且词素构成也相同,这样我们就可以照搬过来用。

再例如,好莱坞曾经有一部著名的影片《the ghost》,在汉语中译为《人鬼情未了》,在字音和词素上似乎都对不上,但看过影片的人都觉得十分贴切,这就是在片名原有含以上做了艺术加工,效果更好,类似的还有《第六感生死恋》(《meet john black》),《鬼眼》(《the six sense》)等,再比如,当你向美国人询问一些他们也解释不清的问题时,很多的美国孩子喜欢说”google it”(saerch it on the google),而在中国人们则常说”百度一下”或”百一下”(在百度上查一下),表达的含义一样,词素构成也一样,不同的是两国所使用的最常用搜索引擎不同导致了翻译上有所区别,但这并不影响两种语言的相互理解,反而译过来更加贴切。

三、半音半意借词的特点及翻译。

这类外来词是音译与意译的结合。

如山姆大叔(uncle sam),新德里(new delhi),冰淇淋(ice-cream),剑桥(cambridge)等,除此之外,很多专有名词的翻译也会采用此法,如《楚门的世界》(《trueman’s world》),老虎·伍兹(tiger woods)(著名高尔夫球星),金利来(goldenlion)等,这类词介于音译借词与意译
借词之间,翻译的方法也可以采取以上两种结合。

基于以上的各种原因,在外来词的翻译上译者越来越趋向于寻找两种语言中的共同点,且力求在读音上通顺好记,由于对于一些特有物种及文化的原产地其意义在该语言中也已经根深蒂固,很难再被另外一种语言取代,所以在翻译上偏重通顺的音译多一些,或直接从这种语言中拿过来使之成为国际通用语言。

而对于新生事物,语言的特性会迫使我们去更多使用各类语言中表意最贴切又最容易记住且使用方便的词。

总之,翻译是一种与时代、历史及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并不仅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因此,译者应尽量做到地道及与该种文化做最紧密的结合,我们在遵循严复先生的”信、达、雅”的同时,也应使译文在表意准确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美感和时代气息。

参考文献:
[1] 张维有,英汉语对比研究综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45卷第1期
[2] 李晓杰,试论外来词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作者简介:王玉婷(1983-),女,哈尔滨工程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6至今任黑龙江东方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教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