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四个着力点

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四个着力点

第8卷-第6期 职业时空 CARE职教ER HO论坛RIZON ’ 

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四个着力点 

杜永兵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绍兴 3 1 2000) 

摘要: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是当前高职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抓住四个方 面的着力点: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类型定位出发,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突出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利用工 学结合、校企合作优势,开发具有前沿性、一体化、个性化的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进实训、实习基地 建设,凸显基地职业情境性特色;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构筑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精神家园,以促进高职教育的 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着力点 

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今天,高职教育已经成为高等 

教育发展的一个持续增长点。但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深受特色、质量、就业及社会认同等诸多问题的困扰。面 

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转变 

发展观念,提升发展理念,把高职教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内 

涵建设上来,着力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是当前高 

职教育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职教育要加强内涵建设,首先在于对高职教育内涵的 

把握。高职教育内涵是高职教育自身固有的本质属性,亦即 

高职教育不同于其它类型教育的特有属性在思维形式上的反 

映。高职教育质量的优劣及其对社会发展促进作用的大小, 

归根结底看其能否按照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办学,也即能否 

按照高职教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办学。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 

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与其它教育类型的根本区别在于培养 

人的类型的区别,即其培养专业人才的目的、方向、质量和 

规格与其它教育类型不同。因此高职教育要加强内涵建设, 

必须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类型的准确定位出发,把握人才培 

养的质量规格,突出人才培养目标特色;积极构建与高职教 

育类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强化课程体系特色;大力推行工 

学结合、校企合作,创建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积极推进实训、 

实习基地建设,凸显基地职业情境性特色;加强大学文化建 

设,构筑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精神家园,以促进高职教 

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一 准确把握人才培养层次规格,突出人才培养 

目标特色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其性质是由培养的人 

才性质决定的。不同的教育类型最根本的差别就在于其培养 

人才的差异性。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是体现教育本 

质特征的两个不同的重要方面。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 

总原则与总方向,是对教育的质的规定,是开展教育教学的 

基本依据;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培养 

目标的最终体现。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而言,它既要符合时 代条件对人才根本特征的要求,又要符合高等教育、职业教 

育对专业人才领域特征的要求。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 

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高 

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 

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 

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 

在具有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 

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 

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1.高职教育相对于中职教育而言,其培养的人才类型应 

体现“高”的特性,在操作能力、理论基础、应变水平、科 

学研究、技术应用等方面与中职教育的人才目标有所区别。 

具体来说,他们除了能完成相应的岗位技能训练外,还应掌 

握相应学历层次要求的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拥 

有较雄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他们在劳动中的智力 

成分应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工作中更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 

应用,具有运用综合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对突 

发性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协同合作的素质。高职教育 培养人才类型这个方面的特点,要求我们在高职教育实践过 

程中要跳出重“职业教育属性”、轻“高等教育属性”的误区, 

以使之与中职教育和一般职业培训相区别,避免出现高职教 

育培养的人才层次不高,甚至不如中职教育与短期职业培训 

的尴尬局面,从而影响高职院校的生命力。这就要求在实践 

过程中不能只是唯职业训练、技能培训是从,而应根据高等 

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开展人 

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培养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 

2.高职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其培养的人才类 

型应体现其职业特性,即在知识、能力结构上要更强调其职业 

性、岗位眭特点,通过接受教育,使其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实 

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 

养。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两种不同类 

型,职业性是区分两者的核心因素。但这并不等于说普通高等 

教育与职业毫无关联,不具有一定的职业性。只是高职教育的 

收稿日期:2012—05—02 基金项目:201 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1 1YJA 88001 8)的阶段 性成果 作者简介:杜永兵(1 9 6 8),男,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部部长,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德育、教育管理。 

・3・

 ◇ CAREER论坛HORI 职业时空 2012年6月 

职业性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职业性不可同13而语。高职教育的职 

业性指向比较具体明确,面向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 

一线的工作岗位,而普通高等教育的职业性针对的是某种职业 

岗位范围,只是指明了就业的大体方向。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类 

型这个方面的特点,要求在高职教育实践过程中要跳出注重 

“高等教育属性”、淡化“职业教育屙 ”的误区,以使之与普 

通高等教育相区别,避免出现由于学生自身基础原因导致理论 

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不如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职业能力不如 

中职毕业生的尴尬局面,从而导致培养的人缺乏就业竞争力。 

这就要求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按照学科体系 

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而应根据职业性、岗位i生特点,积极与 

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 

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 

容,合理安排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水平。 

3.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既然是面向生产、建设、管 

理、服务第一线,在就业走向上具有基层性的特点,就必然 

要求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强化这方面的教 

育,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基层工作的观念,培养学生脚踏实地、 

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真正做到“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体现了其在人才质量上的客观 

要求,突出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和素质结构上的基本要求,为开展高职教育教学提供了依据。 

就知识结构而言,要求具备从事某职业岗位(群)所必备的 

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其中基础知识要强 

调“够用”、专业知识要强调“实用”、相关知识要强调“运 用”,以满足高职人才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要求。就能力结构而 

言,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迁移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职 

业能力是为了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迁移能力是为了适应职 

业岗位变动的需要,开拓创新能力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应对 

工艺流程革新、加工方法创造、管理形式变革、服务方式改 

进等诸多方面的需要。就素质结构而言,要求具有良好的思 

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在高职教育 

教学实践中应特别注重职业素质的养成,将素质教育思想渗 

透到专业技术教育与实践教学过程之中,突出“面向生产、建 

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一人才培 

养目标,强调职业道德的培养,体现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 

二、利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优势,打造具有高 

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不同类型的人才总是由不同类型的教育造就的。高职教 

育不同于其他类型教育的优势在于能够积极开展工学结合、校 

企合作办学。这一办学优势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特色的高职 

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目标的确定、功能的发挥 

的主要载体,是高职院校一切教育工作的核心。高职教育人才 

培养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要构建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又区 

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因此,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既与 

教育类型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又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外部环 

境相适应。为此要体现前沿性、一体化、个性化的特点。 

・4・ 1.借助校企合作的优势,打造适应时代发展、适应行业、 

企业需要的具有前沿性的高职课程体系。教高【2004】l号((教 

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效果与 

经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之间的偏离较大,其最直接的原因 

就是课程体系缺乏前沿性。高职教育要求与时代发展的协调 

同步,要求与行业企业发展的无缝对接,这就要求高职教育 

在课程体系建构上能够走在前沿,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毕业 

后就能上岗,甚至毕业后就能成为企业的核心人才。因此,应 

加强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 

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造、开发高职教 

育课程。 

2.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开发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 

课程体系。教高【2006】16号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 

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 

道路。据此,我们必须根据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类型的质量规格 

要求,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力优先”的原则, 

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应以“知 

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力优先”为主要特征。要围绕行 

业及产业结构这一核心,以职业(群)为基础,建构自身的核 

心课程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坚持“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科 

技素质与人文素质相协调”的原则,建立理论课程与实践活动 

课程相结合、基础课程与职业技术课程相结合、必修课与选 

修课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高职教育课程体 

系。最终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的一体化,理论课 

程与实践课程的一体化。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构建具有区域、行业、学 

校个性化的办学模式和课程体系。高职教育要创建有别于普 

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就必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加强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之间的结合、 

师生与实际劳动者之间的结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除 

此以外,鉴于高职教育的区域服务性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 

的高职教育差异性,各个高职院校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积极探索具有自己个性和特色的多样化的、灵活的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避免出现千篇一律、模式雷同现 

象,真正做到以特取胜。 

三 积极推进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凸显基地职 

业情境性特色 

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 

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 

的重大变革。工学结合模式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 

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开展实 

验、实训、实习等活动的主要载体是实训、实习基地(包括 

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素养 

的提升与职业技能的形成均与其息息相关。因此,加强高职 

院校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营造真实的或者仿真的教学工作 

环境,使学生在这种真实的职业情境中接受职业技能的训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