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运营商流量经营经验借鉴

国外运营商流量经营经验借鉴

国外运营商流量经营经验借鉴GSA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2月5号,在全球100个国家已经有268个LTE商用网络被推出,相比2012年LTE商用网络国家的数量增长了56%,其中,有28张使用的是TDD技术。

预计2014年全球将有350张LTE网络正式商用。

LTE网络带给运营商最直接的影响是流量的爆发,爱立信发布的《流量与市场数据报告》显示,移动数据流量在未来几年将继续大幅增长,且主要由视频业务带动。

到2018年,总体数据流量有望比目前增长12倍之多。

内容持续增长、HSPA 和LTE带来的更快网速是移动网络使用量猛增的两大动力源。

美日韩的先进运营商的话音收入正逐渐衰退,弥补这一损失的正是流量收入的增长,对国际标杆运营商流量经营策略的分析或将为中国运营商开展流量经营提供一些借鉴。

截至2013年底,全球LTE前十大运营商分别为Verizon、AT&T、NTTDoCoMo、SKT、Sprint、Softbank、KDDI、T-mobieUS、KT和韩国的后起之秀LG U+。

这些运营商在4G网络的运营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本文将选取这些运营商中的一些作为研究对象,找出其在流量经营方面的经验。

统一的4G品牌成为运营商首选的宣传手段。

NTT DoCoMo在2010年12月开始商用LTE网络服务品牌“Xi”。

“X”意味着“人、物、信息的交融”或“无限可能”,“i”则代表“变革”以及“我”的服务用户的主体;而Verizon除统一4G 品牌外,还推出了明星业务子品牌,如视频品牌Viewdini、音乐品牌Rhapsody、导航品牌VZ Navigator等。

中国移动推出了“和”品牌寓意中国移动将与社会、与用户建立友好、亲密、互信、和谐的关系;联通4G将沿用“沃”品牌;中国电信正式推出4G业务品牌“天翼4G”。

除了中国移动,其他两家运营商均沿用了3G时代已经被用户周知的品牌,“和”品牌想要在用户群中打开知名度并形成口碑,还需在提升用户体验方面下足功夫。

流量共享套餐或成未来趋势。

Verizon、AT&T、Softbank、NTT DoCoMo等国际主流运营商均推出了流量共享业务。

最早推出流量共享业务的运营商是Verizon。

Verizon新版共享计划“MORE Everything Plan”的收费方式为,终端接入费加流量费。

不同的终端收费方式不同,智能手机每月40美元,功能机每月30美元,平板电脑每月10美元,终端的接入费用为所有参与流量共享计划的终端费用之和,每一个账户最多可以选取10款终端参与共享计划。

流量档位有250M 15美元、500M 30美元、1G40美元、2G 50美元、3G 60美元、4G 70美元、6G 80美元、8G90美元、10G 100美元、12G 110美元、14G 120美元、16G 130美元、18G140美元、20G 150美元、30G 225美元、40G 300美元、50G 375美元,共计17个分档。

以两款智能终端的2G共享套餐为例,用户共需支付130美元/月的套餐费。

Verizon的新的流量分享计划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末,已有42%的后付费账户签约了Share Everything计划,共有3500万账户,而同期Verizon用户中已有38%是LTE用户。

从中可以看出LTE用户使用流量共享业务正成为趋势。

AT&T在Verizon推出分享计划后不久也推出了自己的分享计划。

Verizon 推出1G、4G、6G、10G、15G、20G等多个档位的分享计划,不同的档位随着分享线路的数量又有不同的收费方式,如10G档,2条线路每月资费130美元,3条线路每月资费145美元,4条线路每月资费160美元。

Verizon和AT&T分享套餐共同点为话音和短信无限量,流量收费有多个档位。

从其收费计划可以看出,多终端共享计划对通话多、流量需求大、终端数量多的用户更加经济实惠,对于小流量用户则相对不太划算。

例如Verizon两智能终端2G流量的分享计划资费为130美元,人均65美元,而单个用户包1G流量的月资费则为60美元。

美国的另外一家运营商美国运营商Sprint在2014年1月10日也推出一款名为“Framily”的新资费共享计划,打破以往资费共享套餐只允许家人共享的限制,将朋友纳入共享成员之列。

同时,与以往共享套餐多个设备一个账单不同的是,Sprint的新共享计划允许套餐内每位用户单独结算。

中国移动也推出了5终端流量共享计划,未来随着以“户”为单位的流量使用量的提升,用户或将享受更加实惠的流量共享计划。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关注流量资费,结合自身能力提出“封顶”策略。

每秒钟100Mbps(理论)的下载速度,使流量在不知不觉间就达到了套餐限额,为了防止对用户的过度扣费,提升用户感知,国外部分运营商对套餐超出后有封顶的限制,主要有限速、限速或选择可选包、关闭上网功能或选择可选包、费用封顶、流量费用双封顶等五种封顶设置方式。

T-mobile US在用户超出流量后流量免费,但网络速率降为2G网速;Softbank超出3G后用户可选择限速为128kbps,或者叠加包2625日元包2GB。

有一些运营商则完全没有任何封顶限制,超出后按照标准资费收取。

以美国、韩国的运营商为代表,主要包括:AT&T、Verizon、SKT、KT、LGU+韩国。

LGU+根据超出流量使用情况阶梯定价,超出越多,费用越贵,套餐外流量分阶梯定价情况为,1.9G以下12.8韩元/1M,1.9G~6G25,000韩元,6G以上25,000韩元+12.8韩元/1秒;其他四家运营商按照统一的标准资费收费,计费单位为“G”。

日前,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分别公布了流量封顶方式。

中国电信4G套餐采用双封顶方式,套餐外费用达到1000元/月,套餐外数据流量达到20GB/月封顶,封顶后不可申请打开功能。

而中国移动套餐外费用达到500元/月,套餐外数据流量达到15GB/月封顶,封顶后可申请打开功能,总流量封顶值50GB。

未来随着4G网络投资的收回,4G流量资费或许会有大幅度降低,届时,用户或许可以体验到更加人性化的流量资费设计方案。

结合4G网络特点进行业务创新和布局。

在4G尚未在中国商用之前,4G时代的杀手锏应用的争论就已如火如荼,从国外4G业务的创新性来看,主要体现在对个人、家庭、集客市场业务的创新性布局。

Verizon 4G商用后在个人市场主推娱乐类业务,包括游戏与应用、音乐与铃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视频业务,并发布了Viewdini视频业务品牌;在集客市场,Verizon选择了16个行业如建筑、电力、金融等,为这些行业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另外向政府单独提供解决方案,以此抢夺被竞争对手垄断的集客市场。

相比于Verizon的全面出击,LG U+更加关注个人市场的业务布局,LG U+利用LTE网络高速率的性能,重点推出实时地图、智能车载系统、在线游戏、高清视频、音乐、个人云、多线程处理服务和RCS共享服务等业务,推动其数据收入的快速增长。

视频、游戏、音乐等娱乐性应用将会随着LTE网络的升级和完善成为运营商最赚钱的业务。

4G时代,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厂商之间的合作将会在竞争中变得十分重要。

与网络建设同步进行的终端推广策略。

国外运营商终端发展经验表明,终端发展需与网络建设节奏相匹配,有针对性的终端补贴策略可以有效扩大终端销量,提升用户规模。

SKT与网络建设协同进行的终端推广策略为我国运营商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011年7月SKT推出单频段LTE 网络,同年9月份推出1款终端,之后,随着网络的不断升级,SKT推出的终端款数也在不断增多。

LU U+可谓是直接从2G过度到了4G,在终端推广方面更是克服种种困难,LG U+的LTE网络于2011年7月商用,当年年底就推出了多款智能手机,最终使终端不至于制约其发展速度。

可以支持各种网络制式的终端将会使终端发展的未来趋势,未来,随着终端之间的区隔逐渐缩小,如何结合用户增长、网络建设、业务创新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终端推广计划将成为运营商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为4G网络发展助力的支撑体系建设。

2011年9月,SKT将旗下移动应用、移动软件及移动商务等平台业务剥离,成立一家名为SK Planet的非上市全资子公司,推动4G时代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Verizon成立LTE应用创新中心,旨在帮助应用程序开发商,通过使用Verizon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将产品整合到LTE网络。

为了促进业务的创新,为了支撑前台业务的发展,AT&T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成立了多个专业化机构,例如2012年5月成立专门的领先移动商务解决方案部门,面向商业客户迅速增长的移动服务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同年,AT&T对固话、移动和互联网业务进行了基于客户体验的全面整合,并锁定消费者中的年轻一族提供整合服务,以缓解固话业务的收缩和刺激新整合业务的增长;AT&T成立创新业务基地,专门负责筛选可投放的新产品及进行商业化运作,将创意加速商业化或者退出,并为新产品设计业务流程和服务标准。

经营产品的变化势必会带来考核体系、组织管理、资源配置、运作流程等多方面的变化,运营商应在理顺原有流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做出调整。

例如,建立终端和业务联动的考核机制,使终端的销售可以直接带动4G用户的增长和流量的使用;建立市场部、网络部、业务部之间的协调机制,使各个部门可以针对当前竞争态势制定出协同一致的应对计划等。

2G时代的话音主导,3G时代的话音向流量的“交棒”,4G时代,话音将沦为流量的附赠产品,这或许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虽然中国运营商的话音收入仍有增长,但对于流量经营的未雨绸缪,在业务、资费设计、终端、业务、服务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提前布局,将会对新时期的竞争格局产生一定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