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析罗素的摹状词理论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杨洋 2010200197 摘要: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逻辑学和语言哲学等学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罗素摹状词理论的阐述,分析斯特劳森,唐纳兰和克里普克对罗素摹状词的反驳,来明确摹状词理论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 摹状词; 争议; 意义
1. 引言 二十世纪初,西方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语言学转型,这是继中世纪本体论之后的一次重大的变革,此后,语言成为了西方哲学界研究的主要的对象。那些热衷于研究语言与哲学关系的人被称为语言哲学家,而这门科学也被认为是语言哲学。在语言哲学中,语言的意义理论是其中最重要的议题。 提及意义理论,就会自然的想到指称理论。所谓指称,一般是指一个表达式的意义等同于它所指称的东西。在语言哲学史上,很多的哲学家都曾提出过自己的指称理论,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就是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摹状词理论对于指称,理想语言,现代逻辑在哲学领域的应用等问题上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在英美哲学界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甚至被称为“哲学的典范”。 2. 摹状词理论提出的背景
2.1摹状词提出的哲学背景 20世纪初,西方的哲学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数理逻辑学取代了哲学的认识论,成为现在哲学的基础,其客观的逻辑分析方法也逐渐的取代早先的主观的心理分析。 在分析哲学家们看来,哲学分析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对人工语言或者说是逻辑语言的分析方法。弗雷格和罗素是人工语言分析方法的创立者。前者被誉为是现代逻辑的创始人,在他的《概念文字》中首次提出了有关人工语言的设想。罗素提出的有关摹状词的分析,更是为人工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种是日常语言的分析方法。摩尔是日常语言分析方法的创立者,他认为在分析哲学问题时,应该注意哲学语言的用法与现代语言用法的区别。 其实,所谓的人工语言,是早在十七世纪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各国在各地进 2
行探险和侵略时,为了能够方便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而迫切寻求的一种能够为各国人理解和普遍使用的一种人工语言。到十九世纪末,各种各样的人工语言出现,随着英国世界霸主地位的建立,英语逐渐的被人们加工,成为世界语,但是后来,由于语言本身的民族性,人们更喜欢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自此人工语言试图取代自然语言的想法失败了。 然而,与此同时,弗雷格也正设想着逻辑语言的出现。他认为我们可以从数理逻辑出发,创立一种确定的,不会在科学研究中造成歧义的,严格的语言,运用这种语言将能保证科学研究的可靠性,准确性,使得更多的科学命题表达的更加清晰。逻辑语言中的每一个表达式都有一个确定的意义,这样,人们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就不会因为一个表达有很多种意义而被误解。 罗素也认为,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是含糊不清的,显然用这种语言来解释或者分析哲学问题是不合适的。人们只能创造出一种逻辑语言,这种语言中的每一个词和句子都是按照严格的规则建立起来的。鉴于这一点,罗素提出了摹状词理论。 2.2 弗雷格理论的影响 作为现代逻辑之父和现代逻辑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创始人,弗雷格在1879年出版的《概念文字:一种模仿算术语言构造的纯思维的形式语言》被学界看作是现代逻辑开始的标志。在这本书中,弗雷格提出了他对人工语言的设想,这种设想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他在传统的自然语言和算术的形式语言的基础上,建构了概念文字,并且认为当人们运用这种文字进行科学研究时,可以排除语言的模糊性,使得不同的人都可以通过这种文字得出相同的结论。而这种语言的建构也对后来摹状词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或者可以说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工语言的继承和发展。 另外,弗雷格关于意义和指谓的论述也给罗素很大的启迪。他在《意义与意谓》中,提出了自己对意义与意谓问题的看法,且他对意义与意谓的区分可以用下边这个例子形象的说明:启明星和长庚星所指的是同一样的事物,他们是金星的两个名称。也就是说他们的能指不同但是所指却是相同的。相同所指(这里指的是金星)的这两个能指(启明星和长庚星)在有的场合是可以互换的,比如人们说“启明星是太阳系第一大行星”时,也可以说“长庚星是太阳系第一大行星”。但是当人们说“天没亮时我看到了启明星”,在这句话里“启明星”就不能说成是“长庚星”。 3
3. 摹状词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二十世纪罗素提出了摹状词理论,且在后来对摹状词作了详细的描述,形成了一个不断被发展,被完善的复杂的摹状词理论体系。所谓摹状词理论是一种关于指谓词组的语义学理论。指谓词组是通过含有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式来进行的,这些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式就是摹状词。 3.1 专名与摹状词的区分 在罗素看来,导致哲学中的三大难题(非实体存在是否有效问题,同一律问题,排中率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摹状词与专名意义的混淆。于是他在摹状词理论中首先对专名和摹状词进行了区分: 首先,两者的知识基础不同,专名建立在亲知的基础上的,具有命名的功能;而摹状词是建立在描述性的知识之上的,具有描述的功能。其次,专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直接指称某一个个体,这个个体就是它的意义,而且专名脱离语境,独立的标识某个个体;相反,摹状词则是一个复合的符号,它所有的意义都是从组成它的字而来,不能直接指称一个个体,没有独立的意义,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之中才能获得相应的意义。 例如专名“胡锦涛”,它就是一个简单的符号,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存在,而像“胡锦涛是中国的国家主席”这就是个摹状词,因为它的意义是由各个部分所组成的,“中国的国家主席”就是对“胡锦涛的一个描述”。“中国的国家主席”是不能独立的存在的。 而且,对与专名来说,它的意义是其本身,具有绝对唯一性的,虽然有时候对一个专名的描述不同,但是这个专名指示的个体是唯一的,例如我们说“毛泽东是一个文学家”和“毛泽东是中国第一任国家领导人”,其中“毛泽东”是专名,我们不论说“毛泽东是一个文学家”还是说“毛泽东是中国第一任国家领导人”,专名“毛泽东”都是唯一的,“一个文学家”和“中国第一任国家领导人”只是对其的描述。 另外,罗素认为专名所指称的对象是必须存在的,因为它是建立在亲知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名称所指示的事物不存在,则这个名称是没有意义的。 3.2摹状词的分类 在区分了专名和摹状词之后,罗素详细的探讨了摹状词,将摹状词分为两大类:一般摹状词和特殊摹状词。 3.2.1一般摹状词 罗素把一般摹状词定义为“一个某某”这种短语,例如“一个人”,“一个独 4
角兽”。一般摹状词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它只是描述性的短语。例如命题“我遇见了一只独角兽”中,“一个独角兽”就是一个一般摹状词。在这个命题中,人们会提出一个疑惑,“独角兽”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真的存在,但是我们说的这句话好像表示我们承认了它是真的存在一样。对于这一点,罗素指出,这种疑惑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我们错误的把意义赋予在了没有意义的符号群上了。在这句话中“独角兽”本身是有意义的,而“一只独角兽”是没有意义的。后者只是一个一般的摹状词,它并不是在表示什么不存在的东西,而是在表示没有这种东西。也就是说这句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什么也没有遇见。 3.2.2特殊摹状词 特殊摹状词是摹状词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指具有“这个如此这般的事物”这种形式的词组,例如“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女生”。也就是说,所谓特殊摹状词,在英语里指那些包含定冠词“the”的词组,在汉语里指带有指示词“这个”, “那个”这样的词组。他们指称的都是确定的非语言现象。 在分析包含有特殊摹状词的命题时,罗素提出了把命题分为三个子命题的方法。例如命题“司各特是《威弗利》的作者。”对于这个命题,如果它为真,则可以被分解为以下3个命题:(1)某人写了《威弗利》并不总为假;(2)“如果x和y都写了《威弗利》,x和y是同一个人”这一命题总为真;(3)“如果x写了《威弗利》,x是司各特”这一命题总为真。罗素将这三个命题翻译成自然语言即(1)至少有一个人写了《威弗利》,(2)最多有一个人写了《威弗利》,(3)不论是谁写了《威弗利》,这个人就是司各特。 同样的,对于命题“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子”。我们可以这么分析:至少有一个人是当今法国国王;最多有一个人是当今法国国王;无论谁是当今法国国王,他都是秃子。由于前两个命题都是假的,所以第三个命题也为假。所以“当今法国国王是秃子”这个命题是假的。 另外,在罗素看来,特殊摹状词理论解决了以往困扰哲学家的三个难题:迈农悖论,违背排中率和同一性难题。 (1)迈农悖论,也就是虚拟事物存在问题:在日常语言中的一些语句里存在“金山”,“圆的方”,“当今的法国国王”这样的词,这些词可以在句子中用作主体,指称现实世界不存在的东西,这就是哲学界的“金山难题”。就像我们说“金山不存在”时,从日常的语法看来,在这句话中,“金山”是主体,“不存在”是谓词;但是实际上金山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主体实际上并不存在。迈农在他 5
的对象理论中指出,尽管像“金山”,“圆的方”等在现实中不能找到对应的实物的词,组成的句子依然是有意义的:因为既然“金山”可以出现在诸如“金山不存在。”这样的句子中,就说明它可以成为人们思考的对象,所以当人们说这句话时就等于说对“金山”赋予了某种存在属性。但是在罗素看来,迈农的这种观点违背了人们对“健全的实在感”的要求。 对于这种问题,罗素指出主要是由于人们没有把专名和摹状词分开。摹状词就是一个符号,并不是必须指称一样东西才能有意义,即使它不指称任何东西也是有意义的。而后,他又开始运用现在逻辑中的命题函项的格式来改写包含摹状词的句子。就像这句“金山不存在”,可以改写为“对于x的一切值,不存在一个值满足X既是金子做的,又是山”。经过这种转变之后,“金山”变成“金子做的”和“山”,它们都是句子的谓语。这样,罗素证明了“金山”并不是主语,所以当人们谈论金山不存在时并没有赋予它的存在属性。通过论证,罗素解决了不存在物的存在问题。 (2)违背排中率:根据排中率,A和B或者A不是B,二者之中必须有一个为真。这样,命题“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子”和“当今的法国国王不是秃子”中必须有一个是真的。但是事实上这两个命题都是假的,因为在当今的法国根本就不存在国王。罗素指出,按照特殊摹状词理论,“当今的法国国王”是一个摹状词,它可以改写成:有一个C,C是当今的法国国王,C是秃子”。但是现在的法国并没有国王,所以“有一个C是当今的法国国王”为假,那么“C是当今的法国国王,C是秃子”为假。这样,“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子”的否定的命题应该是“有一个C,他是当今的法国国王且他不是秃子”。罗素经过改写证明排中率仍然有效。 (3)同一性难题:如果A和B两个表达式相同且可以互相替代,即A=B成立,那么A出现的地方都可以拿B来代替。比如,我们知道司各特是《威弗利》的作者,所以可以用“司各特”代替“《威弗利》的作者”。但是如果在句子“学生们想知道《威弗利》的作者是不是司各特”中,可以替换成“学生们想知道司各特是不是司各特”。显然,替换出来的句子是没有意义的。按照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名称和摹状词的定义,“司各特”是一个名称,“《威弗利》的作者”是一个摹状词。罗素指出,“包含一个摹状词的命题和以名字替换命题中的摹状词而得的命题不相同,即使名字所指和摹状词所描述的是同一对象,这两个命题也不一样”。于是,同一性难题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