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源性肿瘤(odontogenic tumors) (一)良性牙源性肿瘤***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一般型:滤泡型 follicular pattern丛状型 plexiform pattern棘皮瘤型 acanthomatous type颗粒细胞型 granular cell type玻璃样变 marked hyalinization促结缔组织增生型 desmoplastic ameloblastoma基底细胞型 basal cell ameloblastoma角化型 keratomaloblastoma:生乳头状角化成釉细胞瘤(Papilliferous Keraloameloblastoma)单囊型:一型;二型;三型周边型 一般型成釉细胞瘤 classical ameloblastoma临床特点:年龄:30-39岁常见性别:男≈女部位:下颌>上颌,特别下颌磨牙区和升支最常见症状:无痛, 生长缓慢体征:颌骨逐渐膨大,变形,骨质变薄,乒乓感,表面黏膜正常,牙可松动,移位,脱落,牙根可吸收,可见埋伏牙。
X 线:单房或多房,透射阴影,边界清晰,不规则,呈扇形或切迹壮,可有分隔,埋伏牙,但无钙化灶。
病理改变:大体:肿瘤大小不一,包膜不完整,与骨组织界限不清,剖面呈囊性或实性,或二者兼有,囊内含黄色或褐色液体,实性区呈灰白色,质较软。
镜下:滤泡型1. 肿瘤上皮细胞形成上皮团块,周边细胞为单层立方或柱状,核呈栅栏状,排列远离基膜,似成釉细胞,中央细胞呈多边形,连接疏松,似成釉器星网状层。
2. 有时滤泡中央可出现:鳞状化生,颗粒性变,囊性变,有时滤泡周边可出现:玻璃样变。
3. 肿瘤间质为成熟的结缔组织。
丛状型1. 肿瘤上皮形成网状,周边细胞为单层立方或柱状,中央细胞类似星网状层细胞,含量较少。
2. 肿瘤的间质可发生囊性变。
生物学行为:1. 为良性牙源性上皮性肿瘤,局部浸润性生长,易复发。
2. 发生的部位影响预后,可危及生命。
组织发生:1.成釉器 2.Malassez 上皮剩余 3.Serres 上皮剩余 4.缩余釉上皮 5.牙源性囊肿的衬里上皮(如含牙囊肿) 6.口腔粘膜上皮牙源性鳞状细胞瘤(squamous odontogenic tumor)1975年Pullon 首先报道临床表现20-29岁常见,男≈女, 上前牙区和下双尖牙区多见,多无症状。
X线:三角形或半圆形透光区,界清。
病理改变高分化鳞状上皮团块,周边细胞扁平、立方, 核不远离基底膜,中央细胞密集,不呈星网状。
生物学行为良性牙源性上皮性肿瘤,局部浸润生长,术后很少复发。
组织发生可能来自Malassez上皮剩余或牙板剩余。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 calcifying epithelial odontogenic tumor) 1956年 Pindborg首先报道临床表现年龄:20~60岁多见,平均40岁性别:男≈女部位:下>上(下颌磨牙区多见)症状:无特殊体征:颌骨逐渐膨胀X 线:不规则透光区,常伴有未萌牙并见不透光团块病理表现肉眼:颌骨膨大,实性,可见埋伏牙镜下:1 上皮细胞呈片状,岛状或筛状排列,细胞呈多边形,界清,嗜酸性,核多形性2 淀粉样变3 钙化物组织来源缩余釉上皮、中间层细胞生物学行为上皮良性肿瘤, 局部浸润性, 复发性牙源性透明细胞瘤(clear cell odontogenic tumor)临床表现60岁以上多见,女性多见,颌骨内病变。
X线:透光性溶骨性病损,边界不清病理改变肿瘤上皮呈片状,条索或岛状排列,细胞大小不一,胞浆透明,可含颗粒,间质少。
生物学行为良性(WHO),有人报告可转移组织发生可能来自牙板剩余或Malassez上皮剩余。
成釉细胞纤维瘤(ameloblastic fibroma)临床特点年龄:青少年常见(平均12岁)性别:男>女部位:下颌双尖牙、磨牙区症状:生长缓慢无痛体征:颌骨膨大X线:透光区,界清病理改变大体:包膜完整,无局部浸润,切面灰白色,实性镜下:1.肿瘤实性由上皮和间充质组成2.上皮呈条索状或团块状排列,周边为立方或柱状细胞,中心部类似星网层,量少3.间叶成分较幼稚,似牙乳头生物学行为良性,无浸润,少复发,预后良好组织发生牙源性上皮和间充质年龄:10-19岁多见性别:女>男 1.9:1部位:上颌>下颌,3好发症状和体征:无特殊X 线: 透射区,界清,有钙化灶,常含牙。
病理改变大体:较小,包膜完整,切面实质或囊性,有沙粒感镜下:肿瘤上皮形成结节状,玫瑰花样,腺管状梁状结构。
嗜酸性物质沉积。
发育不良的牙本质,釉质基质和牙骨质样物质。
生物学行为 良性,无浸润,不复发组织发生 牙源性牙骨质纤维瘤临床特点:年龄:10-29岁常见性别:男>女部位:下颌>上颌,6—4常见X 线:围绕牙根生长的致密钙化团快,边界清晰,周围有带状透光带病理改变:大体:肿瘤围绕牙根生长,质硬,切面见:压根吸收变短,与肿瘤硬组织融合。
镜下:1. 由圆形或卵圆形矿化的牙骨质构成,有少量细胞埋入。
可见强嗜碱性反折线2. 周边区为牙骨质样组织和成牙骨质细胞,骨小梁呈放射状,没有改建。
生物学行为:良性牙源性间叶组织肿瘤,可摘除,很少复发。
(二)恶性牙源性肿瘤1牙源性癌:指颌骨内原发性癌恶性成釉细胞瘤:成釉细胞瘤恶变 ;原发性恶性成釉细胞瘤原发性骨内癌:即颌骨内鳞状细胞癌牙源性囊肿恶变 2牙源性肉瘤成釉细胞纤维肉瘤(成釉细胞肉瘤)成釉细胞纤维牙本质肉瘤成釉细胞纤维牙肉瘤3牙源性癌肉瘤涎腺肿瘤(Salivary gland tumors)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临床表现年龄:40岁左右多见性别:女>男部位:大涎腺顺序: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小涎腺顺序:腭,唇,颊,舌症状:无痛,缓慢,偶有不适体征:质硬,活动(除腭部)结节状,表面皮肤粘膜无改变X线:造影可见占位性病变,呈抱球状病理表现⏹肉眼:大小不一,表面光滑,结节状,包膜较完整,切面实性,灰白色,有淡蓝色软骨样组织。
半透明胶冻状区可见囊性变,钙化,出血,坏死灶等⏹光镜:1.细胞形态多样性:立方,扁平,多角,纺锤,星形,等2.排列结构的多样性:管状,块状,片状,条索状,网状3.肿瘤成分多样性:粘液样组织,软骨样组织4.变化的多样性:鳞状化生,囊性变,玻璃样变,钙化,骨化5.包膜:较完整,可有瘤细胞侵入⏹电镜:腺上皮细胞:圆形,柱状或立方状,接近基底部。
肌上皮细胞:梭形,多边形,核椭圆未分化导管上皮细胞:较大,核圆生物学行为:上皮性良性肿瘤,生长缓慢。
易复发,多次复发可导致癌变,手术时须同涎腺组织一同摘除。
复发原因:1. 包膜不完整,薄膜内,外有肿瘤组织2. 肿瘤具有出芽性生长特点3. 粘液样组织容易撒落在创面上4. 面神经的存在5. 手术处置不当组织发生:闰管细胞或闰管储备细胞腺淋巴瘤adneolymphoma 又称乳头状囊腺瘤Warthin瘤临床表现年龄:41~70多见性别:男>女 5:1部位:腮腺可双测同发症状:无痛,缓慢体征:质硬,波动感,可有消长史病理改变肉眼:直径3~4cm,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包膜较完整,切面实性,部分为囊性,可见乳头。
镜下:1.双排假复层细胞形成腺管或囊腔结构,其中柱状细胞排列整齐,浆呈颗粒状,微嗜酸,核小,深染,位于细胞顶端.锥形细胞排列紊乱,嵌于前者之间。
2.间质内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和巨嗜细胞,可见淋巴滤泡形成。
生物学行为上皮性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很少复发,恶性者极少粘液表皮样癌(mucoepidenrmoid carcinoma)临床表现年龄:30~50岁多见性别:女略多于男部位:腮腺,腭部症状:高分化----缓慢,无痛,似多形性腺瘤,形成囊腔时,有波动感低分化----生长快,疼痛,溃疡,面神经麻痹病理改变肉眼:高分化:直径小于5cm,包膜不完整,似多形性腺瘤,切面实性,灰白或浅粉色,小囊多少不等,含囊液低分化:无包膜,境界不清,其余基本相同镜下:肿瘤实性部分由三种细胞组成粘液细胞-----立方,柱状或杯状,核居中或偏移表皮样细胞----似鳞状细胞中间细胞----似基底细胞高分化(低恶性):粘液细胞多于50%,以粘液细胞与表皮样细胞为主,形成囊样腔隙,无核异形性,核分裂少见或无低分化(高恶性):粘液细胞少于10%以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为主,形成实性团快,细胞间变,核分裂明显中分化(中恶性):粘液细胞>10%,<50%以中间细胞和表皮样细胞为主,形成实性团块,细胞轻中度异形性,偶见核分裂鉴别诊断鳞状细胞癌:角化明显,无粘液细胞粘液表皮样癌:角化很少见,有粘液细胞多形性腺瘤:粘液细胞少,导管结构明显,有粘液样软骨样组织粘液表皮样癌:粘液细胞多,导管样细胞少,无粘液软骨样组织生物学行为上皮性的恶性肿瘤分低中高度恶性,浸润转移转移率为:2%,16%,35%五年治愈率92%,49%,49%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临床表现1.发现率:占涎腺肿瘤4.7-10%国内六院校1316/11947(11%),1316/4894(27%)2.年龄:40~60岁3.性别:女>=男4.部位:腮腺,硬腭多见,舌下腺的恶性首先为本肿瘤5.症状:感觉异常,麻木,疼痛,面神经麻痹6.体征:粘连,固定,溃疡病理改变肉眼:圆形,结节状,大小不等,无被膜,质偏硬,切面灰白,均质,偶见透明条索,出血,囊性变镜下:1 肿瘤细胞有两型:导管内衬上皮细胞,肌上皮细胞,为大小均一,核分裂象少见。
2 组织结构呈两型:(1)筛状结构(2)实性结构(3)其他:小导管样结构,小条索,团块3 浸润神经血管4 间质:大小不一,透明样物质生物学行为:上皮性恶性肿瘤无包膜,浸润生长,易沿纤维神经血管生长可转移组织发生:闰管,或闰管储备细胞腺泡细胞癌 (acinic cell carcinoma)临床表现1 发现率:占涎腺肿瘤1~2.4%国内六院校256/11947(2),256/4894(5)2 年龄:40~50岁3 性别:女>男,2~3:14 部位:腮腺,唇,颊多见5 症状:有时疼痛,有消长史,缓慢6 体征:似多形性腺瘤病理改变肉眼:圆形,包膜不完整,剖面黄白色,软,有时见出血,坏死,囊性变镜下:1 瘤细胞呈圆形,多边形,大小不一,浆呈嗜碱性颗粒状,核小而深染,偏心位2 排列为片状,腺泡状,网格状3 间质存在淋巴组织或钙化结构恶性多形性腺瘤(maligant pleomorphic adenoma)临床表现1.发现率:占涎腺肿瘤1.5 ~6%,占恶性15~20%2.年龄:60岁以上3.部位:腮腺,腭部4.症状:生长快,疼痛,麻木,溃疡,麻痹5.体征:粘连,固定病理改变肉眼: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边界不清,切面实性,有出血坏死灶镜下:上皮性恶性肿瘤(高度),易复发,可远处转移组织发生:闰管或闰管储备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