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汉语篇对比翻译

英汉语篇对比翻译

浅析英汉语篇对比与翻译作者简介:瞿颖,女,湖北黄梅人,讲师,现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教师。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2胡壮麟(1994)认为,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约束的在一定环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目的是为了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实现具体的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行为。

在交际形式上,它既可以为独白,又可为对话;在篇幅上,既可为一句,一首诗,又可为一篇一卷。

总之,语篇“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语言单位或交际事件。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能通过原文的重新表达而进行思想交流。

翻译过程是语际转换过程。

在转换过程中,双语对比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

通过对比,掌握英汉语之间的差异,掌握话语转换的规律,在翻译交际活动中充分表达原语的不同层次的意义。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要确定两种语言的表达法是否对应,翻译者必须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从而在翻译实践中自觉运用这些特点,准确地表达原文内容。

翻译的对象是语篇。

孤立的字,词,句脱离语境,仅含潜在的或普遍的意义。

只有具体的语境才能赋予字,词,句具体的含义。

所以,具有完整信息的语篇才是翻译的对象。

因此,进行两种语言的语篇对比分析,无疑竟有助于提高英汉翻译质量,有助于语言交际。

英汉互译的一切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都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上。

“语言之间的比较源远流长。

自有语言研究以来,就有语言之间的比较,不同的语言之间的比较与语言研究可以说是同时开始的”。

而翻译将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总是离不开对这两种语言进行对比。

因为“翻译理论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即反映翻译中的重要规律,必须首先明确原语中译语表达同一意义在方法上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处理其不同之处的最典型的方法(翻译技巧),这一任务就其实质来说,是对比语言学的任务”。

可见对两种语言进行的对比分析在翻译过程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对翻译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螺旋式与直线形总体说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呈螺旋式。

而英美人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形。

这从根本上讲是中西方各自重综合与重分析的思维习惯的表现。

所谓直线形,就是先表达中心意思,点明主题,再由此展开,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即英文所说的develop,后面的意思都由前面的语句自然引出。

而中国的螺旋式,多以“起,承,转,合”为基本框架。

“起”就是先开头,宣称主题的重要性或介绍主题产生的背景。

接着“承”和“转”,也就是进一步发展主题,最后“合”,回归到主题,是语篇的高潮。

例1:the village of marlott lay amid the northeastern undulations of the beautiful vale of blakemore or blackmore aforesaid,an engirdled and secluded region,for the most part untrodden as yet by tourists or landscape-painter,though within a four hours’ journey from london.(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前面说过的那个美丽的布雷谷或布莱谷,是一处群山环抱,幽静偏僻的地方。

虽然离伦敦不过四个钟头的路程,但是它的大部分不曾有过游历家和风景画家的足迹。

马勒村就在它东北部那块起伏地带的中间。

这是英汉语篇不同模式的典型例子。

英文开篇直截了当以主题“马勒村”为重心,说明它所处的位置,即而提及布雷谷,并由此展开,向外进一步扩展,指出布雷谷与伦敦相距不过四小时路程。

有全文中心“马勒村”逐渐向其它散开,让读者一开始便明了全文要叙述的中心;而中文译文则以先以与“马勒村”有关联的布雷谷为切入点,以此已知信息为背景着重介绍,渲染它的美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再到伦敦,最后才归入重心,回到近旁的“马勒村”,指出它就在布雷谷中间,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二. 衔接与连贯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的两大重要特征。

语篇的衔接依靠语法和词汇两大手段实现。

它的连贯则倚重逻辑推理或直接判断。

在结构形式上,汉语语篇多句内与句内的直接组合,在形式上缺乏显性的衔接手段。

但通过逻辑推理或直接判断,语义是连贯的;英语民族长期坚持“主客二分”,清晰明确的逻辑性的直线思维。

语篇结构形式多为句与句的有序排列,列式上照应指称,衔接上严谨,语义上脉络清晰,一意贯穿直到篇末。

1. 连接词(1)英语在句法形式上多使用连接词将句子(或分句)衔接起来。

而汉语多靠意义上的衔接,而不一定以来连接词语。

因此,译者在将汉语译入英语时,可相应地增补连接词以更符合英语的习惯,避免翻译腔。

例2:放下屠刀,血债血还译1:put down your evil arms,blood for blood.译2:put down your evil arms,or blood for blood.译文1为通顺的英文,但一经推敲,则可知它是汉语语篇结构模式的翻版,句与句直接组合,中间没有任何衔接手段。

语义含蓄而不太显露,而译文2句间结合处使用or一词为显形的逻辑连接手段,语义转折明显透彻,更符合英语语篇结构,英文味更浓。

例3: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伙食之正也,饥渴之害也。

the hungry think any food sweet,and the thirsty think the same of any drink,and thus they do not get the right tasteof what they eat and drink.the hunger and thirst,in fact,injure their palate.这两句的比较使我们发现,汉语除了一个“是”字和前两句语法同构,全靠语义逻辑成篇。

英译中必不可少地增添了and ,and thus,they,in fact,their等,才能使语义连贯起来。

(2)英语中运用连接词来表明句与句之间语义上的联系。

这些连接词从形式上可分为词,短语和分句;从意义上看,又分为表示列举,增补,转折等不同类别。

但仅仅看连接词,有时还难以确定逻辑联系,因为有的连接词可以表示好几种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要正确理解连接词的意义,从整体上把握语篇的逻辑关系。

例4:once upon a time angel had been so unlucky as to say to his father,in a moment of irritation,that it might have resulted far better for mankind if greece had been the source of the religion of modern civilization,and not palestine;and his father’s grief was of that blank description which could not realize that there might lurk a thousandth part of a truth,much less a half truth or a whole truth in such a proposition.有一回,安琪不幸在一气之下,对父亲说,假若现代文明的宗教起源于希腊,而不是根源于巴勒斯坦,那对人类来说,结果也许会好得多。

做父亲的一听这话,真是痛苦得难以形容,想象不出这种看法还会含有千分之一的真理,更不用说百分之五十或百分之百的真理了。

这里,两个and所表示的都不是其最常用的并列关系。

第一个and 在这里表示的是转折关系,第二个则表示结果。

要确定这几句话的逻辑联系,只能通过对各句意义的分析。

译文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一点,把第一个and译成“而不是”,把各句间的逻辑关系表现出来了。

2. 指称词汉语主题显著。

而英语主语显著。

在汉语语篇中,如果主题十分明确的话,并不一定要在形式上体现出来,或者可以采用无指称的照应方式。

而在相应的英语语篇中,则需要重复使用一些代词来充当句子的主语。

例5:柯灵,生于1909年,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作家,1926年发表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妇人》。

1930年任《儿童时代》编辑,1949年以前一直在上海从事报纸编辑工作,并积极投入电影,话剧运动。

解放后,曾任《文汇报》副总编辑。

现任上海电影局顾问。

ke ling was born in shaoxing,zhejiang province in 1909.he is a modern chinese writer.his first writing,a narrative poem the woman weaver appeared in 1926.he was one of the editors of children times from 1930 onwards.before 1949 he was allalong engaged in editorial work in newspaper offices and took an active part in activities of film and modern drama in shanghai.after liberation he filled the post of deputy editor in chief of wenhuibao for a period.he is at present adviser of shanghai film bureau.(许佘龙,1992)这是一段作者介绍。

由于整段文字都是关于同一位作家的,因此汉语在第一句中点出了主题“柯零”之后,以后每句话中的主题都省略了,或者说都采用了无指前的照应手法。

而在英语中,却要反复使用人称代词he来指称第一句中的ke ling。

综上所述,将英汉语篇为基本单位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差异,能更好地知道译者进行翻译活动。

语篇对比与翻译之间的联系,目前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话题,有许多方面还需进一步探讨。

本文只是浅略谈到英汉语篇上的几点不同,以表明语篇对比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1]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2] 许佘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3]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4] 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5] 韩小满,“浅析语篇分析与翻译”〔j〕《山东外语教学》,1997(4)[6] 黄俊彦,“论诗歌翻译中英汉词义和语篇的结构差异”《云南师范大学》,05(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