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1.公平与效率的涵义1.1公平的涵义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公平是具体的、相对的、阶级的和历史的。
任何公平都是一定社会关系下的相对公平,其衡量标准是历史的,对于不同的社会制度而言,人们评价哪一社会制度更加公平,都是和以前的社会制度相比较而言的。
人们在评价同一种社会制度时,也总是将某一特定尺度作为衡量公平与否的标准。
在评价和认识公平与否的问题上,人们总是以特定的目的为出发点,所以评价的标准与尺度都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差异性。
1.2 效率的涵义从经济学角度看,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使用与有效配置;从生产活动的角度看,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之比;从哲学的角度看,效率是指人的活动与其所实现的目的之比,主要强调合目的性;从社会学角度看,效率则是社会的整体效率。
马克思主义认为,效率属生产力范畴,而且具有一定的合目的性。
“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
”效率是使社会和谐发展的整体效率,指作为社会人进行实践活动并能使整个社会系统和谐运作的合目的性。
效率具有客观性、永恒性,追求效率永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真理要求。
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定义。
2.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效率与公平一直是人们追求的两大基本目标。
人们总是希望社会具有较高的效率以创造更多的财富,又能够实现对财富的均等占有。
这双重目标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促使了社会的不断发展。
从表面上看,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是生产与分配的矛盾.实际上它是社会经济资源有效配置与社会经济中各种物质利益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反映。
效率属于生产力范畴,公平属于生产关系范畴,二者的关系是效率决定公平、公平反作用于效率。
随着效率的提高,公平也会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反过来,公平又可以促进效率的提高。
公平和效率作为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两大目标,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从历史上看,只有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产生了剩余物品之后,才出现公平问题。
从现实看,只有提高效率,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使可供分配的“蛋糕”增大,才有可能使人们分得较大的“蛋糕”份额,实现社会的公平。
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保障。
只有财富和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各阶层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有经济的高效率。
公平和效率是一个动态的相互转化的过程:社会应该是一个在提高效率、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实现社会公平,又在较高公平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效率,以创造更多财富实现更高公平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2.1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探索,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句话是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精辟概括。
这一科学论断突破了单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社会主义本质,澄清并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为我们探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拓宽了视野、指明了方向。
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效率问题。
依据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优越、要取而代之,就因为它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发达的生产力。
因此,不发展生产力就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而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而生产力的发展首先体现在效率的提高。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表明,社会的高效率意味着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反之亦然,二者是同生共荣的关系。
所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正是社会主义社会追求效率的充分体现.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体现公平问题。
生产力发展了,效率当然上去了,但如果只追求效率而忽视公平,就会产生资本主义社会里的那种现象:社会财富急剧增长,两极分化加剧社会不公平,社会严重不公平又反过来阻碍生产力发展,最终将陷入恶性循环。
社会主义社会不仅要提高效率,消灭贫穷,而且要实现社会公平。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要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正是社会主义社会追求公平的体现。
第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体现的正是公平与效率相统一。
原始社会里,效率和生产力水平都极为低下,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劳动果实,这是极低层次的公平与效率相统一,而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完全意义上的公平与效率相统一。
在奴隶社会,一极是少数人的骄奢淫逸、为所欲为;另一极却是多数人的衣食无着、饥寒交迫。
虽然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较原始社会更高,但就其本身而言却是既无公平又效率低下的社会。
在封建社会,多数时候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虽然也出现过“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但那也是在当时条件下的一种相对太平的社会。
绝大多数百姓仍受着残酷剥削和沉重压迫。
所以封建社会仍改变不了其人剥削人的本质,虽有一定效率,但严重缺乏公平。
在资本主义社会,有高效率却也有高度的不公平,两极分化极其严重。
因此,从理论上说,不公平或缺乏效率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社会的共同特征,而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崭新的社会形态,较以前的社会而言,既能更快更好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从而体现高效率,同时生产资料公有制又能体现社会公平,只要我国经济中坚持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表明;社会主义社会是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也要沿着小平同志提出的共富之路前进,既加快发展生产力,提高以公平为目的之效率,又走一条先富带后富的共同富裕之路,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以效率为基础又有高效率的公平。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最好诠释。
所以,从理论上说,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第一次为公平与效率的比较完全意义上的统一提供了可能,社会主义要实现的效率是以公平为目的之效率,要实现的公平是以效率为基础的公平,而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就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相统一。
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社会主义的本质首先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提高效率的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还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个社会公平问题。
没有效率就没有真正的公平,没有公平也谈不上真正的效率,效率和公平直接统一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公平促进效率,有利于效率的实现,效率为公平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二者是统一的,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要使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参与竞争,平等的劳动就业机会,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竞争,而个人的分配、收入要与个人所投入的努力达到一种比例上的动态平衡--多劳多得。
反对那种小生产者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平等观,提倡多劳多得,国家在实施政策时要以效率为先,以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最终目标,但要兼顾公平,国家通过各种办法,用政策加以调节,倾斜于弱势群体,给其以平等的机会参与竞争,参与国家的经济建设。
以提高经济效率,总之,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即不能只强调效率忽视了公平,也不能因为公平而不要效率。
应该寻求一个公平与效率的最佳契合点,实现效率,促进公平。
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比资本主义社会优越,就在于它是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社会,不仅比资本主义社会更能实现公平,而且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发达的生产力。
一、公平和效率的辩证关系对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我国理论界曾存在着两种认识误区:一种观点认为,效率和公平没有任何矛盾、冲突,是一种此长彼长、此消彼消的正相关关系。
公平分配有助于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公平。
另一种观点认为,效率和公平互不相容,是一种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反相关关系。
追求效率必然要优胜劣汰,加快财富的积聚和集中,产生分配上的差异,导致社会的不公平甚至两极分化;如果要讲公平就必然以牺牲效率为代价。
公平和效率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其实,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公平和效率应该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公平和效率的区别、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内涵不同: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是指经济资源的配置和产出状态,是劳动消耗与劳动成果的比率;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是指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的经济活动中的公正和合理。
2.特点各异:效率具有客观性、永恒性,追求效率永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真理要求;公平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要受生产力发展和具体制度安排的制约,相对于某些规则或某种不公平状况而言。
与效率相比,公平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范畴,它包含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评价,体现一定社会人们的理想价值追求,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3.所属范畴不相同:经济学上的效率主要属于生产力范畴,但不仅仅属于生产力,还涉及到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领域,涉及到经济力和经济关系各个方面;经济学意义的公平基本属于生产关系范畴,但不仅仅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也取决于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4.适用主体有侧重:效率主要是微观经济主体即企业经济活动的原则;公平主要应是宏观经济主体即政府经济活动的准则。
另外,公平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此消彼长的对立、冲突: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公平,要以牺牲一定的效率为代价;而为了促进效率,又要允许一定的不公政策和现象的存在。
①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存在区别。
A.效率,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B.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A.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B.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呢?1、效率优先原则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应该是效率优先。
因为公平与效率总的来说是一致的,所以,实行效率优先原则就意味着是公平的,合理的所谓效率优先原则就是指分配制度、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率为首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必须把效率作为优先考虑的价值目标。
效率优先原则意味着人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生产力的发展为目标,这样,效率提高了,生产上去了,社会财富增多了,人们享有的社会公平就更多了,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一切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由于效率属于现实生产力范畴,而公平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范畴,因而从效率与公平在社会发展因素的序列中的一般关系来看,效率优先是必然的,兼顾公平是必要的,因而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