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鉴定报告格式
存在楼盖拼板缝、阴角缝、粉刷裂缝等非结构性损坏。
3、围护系统部分:
非承重内墙多处开裂、破损,外墙部分已显著影响其使用功能;
少数门、窗变形,开关不灵。
八、鉴定结论及建议
该房屋经正规单位设计、施工,结构布置基本合理,结构传力路线正确;墙体垂直度测量最大倾斜率为3‰,小于7‰的规范规定。房屋局部构造不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相关要求和现行7度(0.15g)抗震设防的构造要求,薄弱部位存在较多,房屋整体性、抗震性较差,需进行抗震加固、补强。
5、《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1999;
6、《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1993修订版)
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修订版)
9、《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10、《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
(2)砼板、构造柱、圈梁等设置查勘:
用钢筋定位仪、手持激光测距仪对待检测房屋砼板、构造柱、圈梁等的设置情况进行查勘,与图纸进行对照,查明该房屋砼板、构造柱、圈梁等的设置与设计图纸基本相符。
(3)裂缝检测
使用裂缝测宽仪、游标卡尺、小钢尺等设备测定待检测房屋构件上的裂缝特征。
六、抗震性能分析
根据图纸和现场查勘,该房屋抗震性能分析如下:
2、底层各纵、横墙均斜向、水平或交叉贯通裂缝,局部位置砖块酥碎。
其中1号房:东山墙外闪、错位;南卧与阳台间门边墙根部水平开裂,室内纵横墙交接处未设构造柱;北卧沿墙距地坪200mm处水平断裂;餐厅东北角纵横墙交接处竖向拉裂;次卫生间位置三面墙呈环状开裂、错位、外闪,内隔墙断裂;北侧自搭披房与主体连接处拉裂、倾斜,北围墙外倾,且上部有一道水平贯通裂缝,东墙门、窗间墙水平断裂,屋顶透光;
4
数显回弹仪
2000DN
84-2072
2009年7月
5
手持激光测距仪
PD30
17105470
2009年8月
6
游标卡尺
0-200mm
410670
2009年8月
(二)检测内容与结果:
(1)倾斜观测:
在该楼上设置4个倾斜观测点,测量房屋的倾斜状况,测得最大侧向位移值为58.2mm(最大倾斜率为3.0‰)。
/ 轴节点处:因XL1梁端集中力偏大,超出了入口处局部墙体的抗剪承载能力,建议室内部位从下至上增设一根砼柱,以减轻该墙体局部压应力。
(2)开裂严重的120mm厚墙应拆除重砌;底层自建披房应予以拆除。
(3)结合加固对其他损坏作全面维修处理。
九、鉴定单位技术负责人签章
鉴定人(签名):
检测人(签名):
审核人(签名):
房屋平面布置不尽合理,房屋刚度中心偏北,与楼层质量重心形成偏心距,地震作用下因重心偏北使北侧容易因刚度偏大受损更加严重。
纵墙上洞口最大宽度3000,超过开间尺寸的一半,不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第7.3.14条,房屋整体性因窗洞过大受到削弱。
(3)易损部位构造判别
承重外墙尽端(墙角)至门洞边的最小距离为0.45m,不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要求,纵墙窗洞位置因过于靠近山墙端部,已影响内外纵墙与横墙的整体连接,外墙四角也因轴压力过大成为抗震薄弱部位最容易受损。纵墙门窗洞间墙体的局部尺寸最小为0.75 m,不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第5.1.6条要求;客厅3.0m宽普通过梁承担3.9m宽预制板的支撑梁作用,配筋偏少,承载力不足;XL1(2)及楼梯平台梁搁置在入户门洞边,容易使得门洞上口产生剪切破坏;以上部位属抗震薄弱部位,影响房屋的整体抗震性能。
灾后应急评估等级
C
房屋地址
××××街371号1幢
提供资
料情况
部分建筑、结构图纸
二、房屋概况
房屋名称
××××住宅楼
房屋用途
住宅
平面形式
“一”字形
结构类型
砖混
建造年代
1994年
层数
六
建筑面积/
总户数
1251 m2/12户
层高(或檐高)
层高3.1m;总高:19.5m
设防烈度/
抗震类别
7度/丙类
设计单位
×××××设计所
七、可靠性分析
根据现场查看及检测,该房屋可靠性分析如下:
1、地基基础:
建筑物基础埋置于卵石土层,该地基力学性能稳定,无沉降、变形及位移;
采用砖砌大放脚刚性基础,承载能力及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无滑移迹象;
地下水位及压力对房屋地基基础未产生明显影响。
2、上部承重结构:
房屋结构构件承载能力较好,墙、柱高厚比符合规范要求,连接及砌筑方式正确,设有圈梁、构造柱,局部表面存有缺陷,工作无异常;
(房屋平面布置详见建筑施工图)
围
护
结
构
240mm实砌红砖围护墙,木门、铝合金窗;阳台栏板墙为120厚砖砌,高度1000mm;屋面采用1:8水泥炉渣保温层找坡,20厚1:2.5水泥砂浆找平抹面,一布二油防水,小平板架空隔热层;女儿墙高度500mm。
其它情况
外墙面均为水泥搓砂饰面,楼梯间窗洞贴兰色劈离砖,单元入口处西侧设有垃圾道;底层1#住户在北侧有自建简易披房,搁置在后围墙与北沿墙上。
(1)结构体系判别
房屋平面呈矩形,平面无错层,质量和刚度沿平面分布大致对称,沿高度分布大致均匀;房屋高度19.5m,宽度10.8m,最大高宽比为1.81<2.2;抗震横墙间距最大为4.2m,满足砌体结构刚性体系的要求。通过对墙体砂浆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墙体砂浆的实际强度基本能达到原设计规定的强度要求(地下M5混合砂浆砌筑,地上M2.5混合砂浆砌筑)。
测得房屋的最大侧向位移值为58.2mm(最大倾斜率为3.0‰),小于《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中规定H/250的允许值(且小于《危险房屋鉴定标准》中规定7‰的允许值)。墙、柱倾斜测量小于规范要求,无发展趋势,该倾斜对墙、柱安全未构成明显影响;
一~六层部分横墙开裂,特别是底层横墙严重开裂、错位,纵墙亦出现不同程度的震损,对结构安全已产生严重影响;
2号房:次卫生间、西南角卧室、西北卧室等部位的纵横墙体呈环状断裂。其中房屋东北角破坏最为严重,墙体鼓闪,构造柱断裂,呈环斜向剪切破坏。
底层东、西山墙有交叉贯通裂缝、整体外倾,各住户北沿墙阳台处转角贯通裂缝,栏板墙断裂、错位。
3、二层多处纵、横墙有明显斜向、交叉裂缝,最大缝宽2mm;室内门、窗洞口角部多数有明显斜向裂缝。
1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12、《四川省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规程》DB51/D5059-2008
13、相关图纸资料
四、现场查勘及受损情况调查:
经×月×日、×月×日两次现场查勘,房屋主体结构震后受损情况综述如下:
1、该房屋地基未见明显凹陷、隆起,基础未见明显断裂、滑动和不均匀沉降等异常现象。
(1)对底层及以上各层的受损承重墙体进行有效加固,恢复其原有的力学性能,加固方法可采取喷射修补法、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夹板墙)方法或其他有效的加固方法,加固前应对墙体裂缝进行灌浆封闭。对受损构造柱可采用粘钢法或加大截面法。一~三层是加固重点。
对楼梯间等纵横墙交接处,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第5.3.1条要求,增设构造柱,以加强房屋的整体抗震性能。
批准人(签名):
鉴定单位鉴定专用章:(盖章)
报告日期:2008年×月×日
施工单位
××建筑公司
监理单位
×××监理公司
使用环境
正常
历史状况无用途变ຫໍສະໝຸດ ,底层1#住户自建披房地基
基础
基础以泥质卵石土层为持力层,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180KPa;基底标高-2.250;基础部分图纸不全,缺基础详图。
上
部
结
构
六层砖混结构,设半地下室(高度2.6m),纵横墙承重体系,南北侧均设置悬挑式阳台;南北朝向,共1个单元,总长度21.9m,总宽度10.8m;承重墙体采用240mm厚实砌砖墙,承重墙最大间距4.2m。所有砌体均采用MU10实心红砖,一、二层采用M7.5混合砂浆,三、四层采用M5混合砂浆砌筑,五、六层采用M5混合砂浆砌筑,预制多孔板楼(屋)盖,厨房、卫生间部位采用现浇砼板;预制钢筋砼楼梯;层层设置钢筋砼圈梁,房屋四角以及部分纵、横墙交接处设置有钢筋砼构造柱,构造柱最大间距9m;楼梯间入口轴B/8纵横墙联结处未设构造柱;砼设计强度为C20;室内外高差900mm。
×××房屋安全鉴定中心
鉴定报告
【报告编号:××××××】
报告内容:震损房屋建筑安全鉴定
工程名称:×××××××住宅楼
工程地址:×××××街371号1幢
委托单位:××××××
鉴定日期:二OO八年×月××日
鉴定报告
报告编号:××××××
一、委托概况
委托单位(人)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13××××
受5.12大地震及多次余震的影响,一层多数纵横承重墙体损坏严重,房屋抗震性能及承载能力明显削弱,已危及房屋整体安全,需要立即排除险情隐患。对照《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中第3.3.1条和其他相关规范条文,综合评定该楼为Dsu级,必须进行整体抗震加固。
根据该房屋现有的损伤现状和损害特点,加固重点和建议如下:
4、三层部分内纵墙有严重交叉裂缝,局部砖块酥碎;多处横墙斜向细裂缝;北沿窗下、窗角明显斜向裂缝。
5、四至六层部分纵墙有明显水平、斜向裂缝;横墙局部斜向细裂缝;沿墙部分窗角、窗间墙体有水平、斜向裂缝;轴B/3-6处客厅窗过梁有梁底抹灰缝,上部各层震害特征比下层渐轻,裂缝宽度随楼层增加而逐渐减小。
四层以下客厅南沿窗下墙有交叉、斜向裂缝。
2、楼梯间:一~二层纵、横墙有斜向、竖向、交叉等贯通裂缝; 轴承重墙自外墙角至入户门墙体劈裂破坏,缝宽2.6mm;休息平台处可见窗角斜向贯通裂缝、窗肚墙交叉裂缝;三层楼梯休息平台纵墙,在距楼面1.4m高处沿灰缝有一道水平贯通裂缝;二、三层楼梯梁端部梁底开裂,缝宽1.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