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研究中的认识论传统

社会学研究中的认识论传统

社会学研究中的认识论传统摘要:在1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社会学形成了多个学科意义上的认识论传统。

最早形成的客观主义认识论与主观主义认识论建基于近代哲学的预设主义,至今仍是社会学家认识社会和构建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

到20世纪中后期,基于哲学相对主义和经验主义形成了相对主义认识论,这种认识论传统以社会建构主义认识论和解构主义认识论这两种极端的表现形式进入主流社会学的视野。

以布迪厄为代表的当代西方社会学家为超越过去的客观主义一主观主义认识论传统做出巨大努力,虽然最终没有逃脱偏向于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宿命,但持续多年的这种努力使反思主义渐成一种新的认识论传统。

而在当代中国社会学界,由郑杭生先生等人提出的社会互构论以新型现代性为现实基础,对以上社会学认识论传统进行了批判性吸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社会与获得理论知识的路径。

关键词:认识论传统;预设主义;建构主义;反思主义;社会互构中图分类号:C9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5)04-0086-10社会学理论有元理论和本理论之分。

其中,社会学的元理论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探讨社会学理论的自身结构,处理社会学中有关“真”、“客观性”、“验证性”和“社会现象本性”等问题,也就是处理社会学研究中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

在社会学发展史上,与浩如烟海的社会学经验研究相比,甚至与社会学本理论研究相比,有关社会学元理论的讨论少得可怜。

社会学的本体论直接受限于其哲学预设,社会学可以讨论的空间相对狭小,研究较少尚可理解;但社会学认识论立足于本体论,直接决定着社会学者认识社会的基本视角、价值取向和认识逻辑等,在决定社会学学科性质和研究传统方面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社会学必须对其进行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探讨一、社会学认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社会学研究史上,有关社会学认识论的讨论寥若星辰。

究其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可能就是,实证主义社会学形成最早,而且“一统天下”时间太长、影响太大,导致长期以来西方社会学界以近代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哲学为基础,坚信社会学是科学的,社会是客观的,因此社会学层面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都是确定的、唯一的,从而使相关讨论的空间和激情基本丧失。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冈是,很多社会学家以为,数千年的哲学史没有回答的问题要远多于已经回答的问题,正如乔纳森,特纳所说,“思辨理论通常沉陷于重大的哲学问题,而使理论的建立停滞不前-我想,旷日持久的哲学问题将存在下去,因为它们是无法解决的”。

故而社会学不再参与哲学层面思辩理论的争论,哪怕是与实证主义社会学最相关的科技哲学和社会哲学的讨论也避而远之。

但是随着社会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完善,人们开始意识到,无沦是简化式的预设还是同避式的做法,其缺陷都日益明显,“从古典时代开始,社会学就不能将自己的元理论与哲学的思辨理论加以区别分辨,把本属于自己的元理论研究扔给了哲学的思辨领域,造成了社会学的理论根基与社会学的研究的相互脱节分离,这显然是理论研究上的严重失察”。

毋庸置疑,社会学不能超越学科界限去参与哲学层面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争论,但由于一个是社会科学的母科学,一个是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哲学与社会学两者间存在着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哲学层面的一切争议必然会直接映射到社会学层面、学科认识论和方法论直接指导着研究和认识工作的开展,社会学者囚研究需要却无可回避,必须进行有意识的选择。

讨论社会学认识论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社会学认识论的具体范畴,也就是说社会学认识论具体要解决哪些问题。

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兴起后,认识论成长为独立的哲学大系,主要研究如何认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认识主体怎样去把握认识客体等问题,并且出现了经验论、唯理论、怀疑论、不可知论和可知的反映论等哲学认识论传统。

在哲学认识论的指导下,社会学家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主体自身的内部关系等问题上进行过许多探索,但这种讨论一直与方法论纠缠不清,甚至很多学者认为社会学方法论只是社会学认识论的一部分,认识论离开方法论就被会抽空,没有独立内容和可资谈论的对象。

实质上,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

认识论一般被定义为“关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或者是“研究知识以及信念的证明的理论”,或是关于“认识的来源、内容、能力、发展过程及检验标准的理论”。

它关注的是谁在认识、认识什么、认识活动合理性的标准是什么、认识过程是怎样推进的等问题。

方法沦则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主要研究通过什么样的研究程序来进行认识和检验认识结果。

基于以上区分,我们认为社会学认识论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认识的前提问题,即在哪种前提预设下开展认识活动。

对社会学家来讲就是在认识社会性对象之前,对本体论有一个具体化的过程,如认为社会是客观的,则社会优先;如认为社会是主观的甚至是虚无的,则个体优先;如对两者优先性不做选择,则可能属于哲学认识论中的不可知论或相对主义、经验主义,甚至可能是彻底的解构主义。

二是认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作为主体的人在其生存境遇或实践过程中与作为客体的社会性对象之间的互动问题。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作为研究主体的社会学者应当秉承什么样的精神和态度去从事研究工作――是价值中立还是价值相关。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决定着社会学者认识社会的价值诉求、演进逻辑与主要目标。

三是认识逻辑问题,即认识社会性对象的逻辑顺序应当如何展现的问题。

认识是主体对社会性对象的体验、认知、反思的过程,从什么角度出发进行认识,经过什么顺序,最终落至什么层次,就是研究的切人点或者说逻辑顺序,它是认识论的自然展开。

在社会学本理论的创新和所有的应用研究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几个基本的认识逻辑顺序――停留在宏观、由微观至宏观、停留在微观、从中观出发融合宏观与微观,以及解构一切的文本叙事,等等。

认识的逻辑顺序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的交接处,在逻辑顺序之下形成的科学研究顺序等就是属于方法论的具体范畴。

社会学家F.林德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学界理论流派众多,充斥着各种理论和方法论旋律,没有统一的节奏、次序和形式,形成了“多元散乱”、“群龙无首”的局面。

事实上,无论研究者是否意识到或者承认与否,在从事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都会对以上三个认识论问题进行不同形式的回应。

从认识论层面来看,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今流行的社会学理论都不是“多元散乱”的“噪音”,所有的理论与研究活动中都有一条非常清晰的内在的认识论红线贯穿始终,从而使它们都分属于几个不同的社会学认识论传统。

二、预设主义认识论传统在认识论方面,近代西方哲学主要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派,其中理性主义认识论开创者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是)”为基点,着手建立以人的现实世界为基础,通过逻辑推理可以到达本质的本体论。

与经验主义完全取消本体论的做法不同,理性主义认识论建立在“世界有本原”这一基本预设基础之上,这成为近代所有社会科学认识论的原初起点。

在社会科学领域内,预设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经验为基础来确定合理的目标,以逻辑为手段形成合理的形式,以元理论为根基进行合理化的保证。

在社会学层面上,预设主义认识论传统承认理性主义哲学的本体预设论,预设个人与社会这两者必有其一具有实在性。

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实在性的不同回答,分别形成了社会学中的客观主义认识论传统和主观主义认识论传统。

(一)客观主义认识论传统西方社会学最早形成的是以哲学预设主义为前提,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客观主义认识论传统。

与自然科学类似,这一认识论传统直接源自于科学哲学,自孔德始,在1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认识社会的逻辑,是社会学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认识论传统。

客观主义认识论建基于社会唯实的本体论预设之上,以客观的社会存在具有优先性作为基本预设从早期以迪尔凯姆为先驱的社会学对社会事实的高度重视,到帕森斯基于结构主义的结构功能分析,客观主义认识论都认为个人虽然重要却无研究的意义,独立存在的社会尤其是社会结构、社会秩序与社会运行才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这是因为,社会是千真万确地现实存在着的客观事物,社会本身独立于个人、外在于个人、优先于个人,社会存在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而且对个人具有强制性,规范着个人行为,社会存在及其变化必然并且只能从社会层面来加以解释。

由于认为社会是独立于个人而发挥作用的,客观主义认识论主张研究者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秉持“价值中立”的认识理念。

正如迪尔凯姆所言,“必须将社会现象看作是社会本身的现象,是呈现在我们外部的事物,必须摆脱我们自己对它们的主观意识,把它们当作与己无关的外部事物来研究”。

此后,持价值中立论的学者都认为研究者应自觉地克服既定的社会立场与价值观念的影响,使“探究和调查结果所得到的结论独立于研究者的种族、肤色、信念、职业、国籍、宗教、道德准则和政治倾向”,“独立于他可能有的任何主观因素、任何个人愿望”。

为了保障认识者的价值无涉,客观主义认识论还在认识方法上发展出大量的保障机制,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论传统。

在认识逻辑上,为了保证个人价值无涉并且真正科学地认识社会,客观主义认识论形成实证主义研究视角,即认为要用科学态度和实证的认识工具去认识社会,并且经过归纳总结和抽象上升为理论认识,这一认识逻辑后来甚至成为西方社会学界尤其是美国社会学界的基本共识譬如,社会学家沃德曾调查了约100本从1950年起出版的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并对有关社会学理论的定义作了内容分析,结果发现有74%的定义认为,理论必须能够是经验上可以验证的假设(而不是理论本身必须可以验证)。

(二)主观主义认识论传统以哲学人文主义和历史主义传统为基础,社会学形成了以个人为巾心的主观主义认识论传统,这一传统成形于韦伯时代,它在社会学发展的早期影响相对较小,但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大放异彩。

正是主观主义认识论的大发展,才使个体一整体、客观一主观、宏观一微观等认识假设形成鲜明对照,使预设主义社会学认识论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展现。

主观主义认识论建基于社会唯名的本体论预设基础之上,它的预设以个人为基础,正如韦伯认为的:“社会学应该称之为一门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为,并且通过这种办法在社会行为的过程和影响上说明其原因的科学。

”这一认识论传统坚持组成社会的是实实在在的个人,社会只是个空洞的形式,诸如国家、宗教、社会、文化、结构、制度等范畴都不具有实体意义,其意义只有通过个人及其行动才可得到理解,不能由自身来解释其存在和变化。

由于认识过程围绕个体行动在个体层面展开,因此作为个体认识者的认识行为必然是价值相关的。

韦伯强调“价值中立”的重要性,但他所说的“价值中立”是指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性中立,即研究者“在涉及社会事实时”,“应当克制对它公开发表个人见解”,并且“无条件地使经验事实的确立……与他自己的实际评价保持分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