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菌性败血症和出血病的区别

细菌性败血症和出血病的区别

细菌性败血症主要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流行病是我国养鱼史上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危害鱼的年龄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季节最长、危害养鱼水域类别最多、造成的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目前该病的研究报道不少,提出的病原有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菌等病原菌,此病的名称也较多,有叫溶血性腹水病、腹水病的。

也有叫出血性腹水病、出血性疾病、出血病的,由于以前病因未查明,在1990年暂时统一用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流行病这一名称。

目前基本查明该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故有些学者建议称该病为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简称细菌性败血症。

[病原体] 迄今报道的病原菌有多种,但报道最多的是嗜水气单胞菌。

孙其焕等(1991)报道异育银鲫溶血性腹水病的病原菌是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和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

徐伯亥(1991)报道,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在3-4月份,鲢鳙鱼的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菌是鲁克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ruckeri),5月底以后整个高温季节为气单胞菌和弧菌。

汪开毓等(1992)报道,鲤鱼的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嗜水亚种(Aeromonas hydrophila subsp.hydrophila)。

这种嗜水气单胞菌呈杆状,两端钝圆,中轴端直,0.5-0.9×1.0-2.0微米,单个散在或两两相连,能运动,极端单鞭毛,无芽胞,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少数染色不均,呈两极染色。

琼脂平板上,菌落圆形,培养24小时,直径0.9-1.5毫米,48小时增至2-3毫米,灰白色,半透明,表面光滑湿润,微凸,边缘整齐,不产生色素。

R-S选择培养基上呈黄色圆形菌落,在假单胞菌分离培养基上不生长,细胞色素氧化酶试验阳性,2,3-丁二醇脱氢酶测定阳性。

据陆承平(1991)报道,此种病原菌能产生外毒素,具有溶血性、毒性及细胞毒性;将该毒素注射小白鼠和鲫鱼均有强烈的致死性。

[流行情况] 本病曾在本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国内个别养殖场(如北京、浙江、江苏)有所发生,但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

1986年10月又在上海市崇明县个别养鱼场的一足龄半异育银鲫发生大批死亡,其特征是病鲫充血、腹部膨大,有大量腹水,并发生溶血,故当时称为银鲫溶血性腹水病。

接着于1987年在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流行,至1991年已在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川、陕西、山西、云南、内蒙古、山东、辽宁、吉林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广泛流行。

危害的对象主要是白鲫、普通鲫、异育银鲫、团头鲂、鲢、鳙、鲤、鲮及少量草、青鱼等。

从夏花鱼种到成鱼均可感染,以2龄成鱼为主,且不仅是精养池塘发病,网箱、网拦、水库养鱼等也都发生。

发病严重的养鱼场发病率高达100%,重病鱼池死亡率高达95%以上。

流行时间为3-11月份,高峰期常为5-9月,10月份后病情有所缓和。

水温9-36℃均有流行,尤以水温持续在28℃以上及高温季节后水温仍保持在25℃以上为严重。

此病广泛流行,危害严重,经调查认为主要是由于:(1)近年来放养密度及单位面积产量均大幅度提高,但鱼病的预防工作未能同步加强,相反有的地方还把50年代以来总结出来的一套防病经验丢了。

如鱼池多年来既不整塘,也不消毒,池底淤泥堆积很厚,病原体得以大量滋生;甚至上午将鱼捕起,下午就放入鱼种,入池鱼种不进行消毒,认为进行防病工作是多余的。

(2)饲养管理不良,鱼池水质老化、恶化,溶氧低,有害物质积累,鱼整天生活在不良的水环境中,导致抵抗力下降。

(3)长期以来近亲繁殖,体质下降。

(4)由配合饲料取代天然饲料,投喂不合理,什么便宜就吃什么,甚至霉烂变质的也投喂,常造成营养不全面,体内脂肪积累过多,肝脏受到损伤,鳃盖及肋骨变形,抗病力低下。

(5)现在各种水体都在养鱼,渔民仍缺乏防病知识,病鱼到处扔丢,发病后将池水向外排,因此,天然水域中的病原体也日益增多,以致暴发鱼病。

[症状及病理变化] 早期急性感染时,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睛、鳍基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此时肠内尚有少量食物。

严重时鱼体表严重充血,以至出血,眼眶周围也充血,尤以鲢、鳙为甚,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淡黄色透明腹水,或红色浑浊腹水;鳃、肝、肾的颜色均较淡,且呈花斑状,病鱼严重贫血;肝脏、脾脏、肾脏肿大,脾呈紫黑色;胆囊肿大,肠系膜、腹膜及肠壁充血,肠内没有食物,而有很多粘液,有的肠腔内积水或有气体,肠被胀大,有的病鱼鳞片竖起,肌肉充血,鳔壁充血,鳃丝末端腐烂。

有的病鱼有时突然发生死亡,眼观上看不出明显症状,这是由于这些鱼的体质弱,病原菌侵入的数量多,毒力强所引起的超急性病例。

病情严重的鱼厌食或不吃食,静止不动或发生阵发性乱游、乱窜,有的在池边摩擦,最后衰竭死亡。

显微镜下,红细胞肿胀,有的发生溶血,在脾、肝、胰、肾中均有较多血源性色素沉着。

肝细胸肿胀、变性、坏死、崩解。

脾脏的网状细胞和造血细胞变性、坏死、解体。

肾小体坏死、解体。

心肌纤维肿胀、变性、变曲,心内膜坏死等。

[诊断]1.根据症状、流行病学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

2.在病鱼腹水或内脏检出嗜水气单胞菌可确诊。

南京农业大学陈怀青、陆承平等在1991研制出嗜水气单胞菌毒素检测试剂盒,可在3-4小时内作出正确诊断。

[防治方法] 本病应在做好预防工作的基础上,外用与内服结合治疗。

1.冬季干塘彻底清淤,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消毒,以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2.鱼种尽量就地培养,减少运输,下塘前进行鱼体消毒。

3.放养密度应根据饲养条件及防病能力进行适当调整。

4.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正确掌握投饲技术,不投变质饲料,提高鱼体抗病力。

5.流行季节用生石灰25-30ppm化浆全池泼洒,每半月一次,以调节水质。

食场定期用漂白粉液进行消毒。

6.用优氯净0.3ppm或漂白粉精0.2-0.3ppm全池泼7.用呋喃唑酮药饵,每100公斤鱼重用药3-5克,拌入2.5~3公斤饵料内,制成药饵投喂,每天一次,连用3天。

8.用鱼复康,按每100公斤鱼用药50-100克,拌入饵料中投喂,每天一次,连用2~3天。

9.每公斤饲料中加入病毒灵0.2克,碾碎后用水溶解,拌和在饲料中投喂,三天为一个疗程。

若同时与复方新诺明联用,则效果更佳,复方新诺明的用量为,第一天每100公斤鱼种5-10克,第2-3天减半。

10.鱼血散(宁波激素厂生产),每100公斤鱼,用鱼血散100克,拌在3公斤左右饵料中投喂,每天一次,连续3天。

11.可用上海水产大学与常州粮油食品工厂合作研制并生产的"鱼泰"7号、8号投喂,连续3天为一个疗程。

草鱼出血病病原体:为水生呼肠孤病毒,隶属呼肠孤病毒科,水生动物呼肠孤病毒属,直径70~80nm,20面体球形颗粒,含有11个片段的双链RNA。

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毒株。

流行情况:1. 流行地区: 1970年首次发现,此后相继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上海、四川等省、市、自治区各主要养鱼区流行。

2. 危害品种:草鱼、青鱼都可发病,但主要危害草鱼,从2.5~15cm大小的草鱼都可发病,发病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有时2足龄以上的大草鱼也患病。

近年来由于各地忽视了免疫工作,草鱼病毒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

3. 发病水温:水温在20~33℃时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为20~28 ℃。

当水质恶化,水中溶氧偏低,透明度低,水中总氮、有机氮、亚硝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率偏高,水温变化较大,鱼体抵抗力低下,病毒量多时易发生流行。

水温12℃及34.5℃时也有发生。

发病过程:人工感染健康草鱼,从感染到发病死亡需4~15天,一般7~10天。

病程分潜伏期、前趋期和发展期3个阶段。

1、潜伏期:为3~1天,在此期间内,鱼的外表不显示任何症状,活动与摄食正常。

潜伏期的长短与水温及病毒浓度有密切关系,水温高,病毒浓度高,潜伏期短;反之,潜伏期则长。

2、前驱期:时间短,仅1~2天,鱼的体色发暗、发黑,离群独游,停止摄食。

3、发展期: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1~2天,病鱼表现充血、出血症状。

症状:病鱼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现象;体色暗黑,小的鱼种在阳光或灯光透视下,可见皮下肌肉充血、出血,病鱼的口腔上下颌、头顶部、眼眶周围、鳃盖、鳃及鳍条基部都充血,有时眼球突出,剥除鱼的皮肤,可见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肠壁充血,但仍具韧性,肠内无食物,肠系膜及周围脂肪、鳔、胆囊、肝、脾、肾也有出血点或血丝。

上述症状并非全部同时出现,按其症状表现颌病理变化的差异,大致可分为3个类型,可同时出现,亦可交替出现。

防治方法:(1)注射或浸泡草鱼出血病组织浆灭活疫苗或细胞弱毒疫苗进行预防。

(2)发病季节全池泼洒二氧化氯、表面活性剂等消毒剂。

(3)全池施用大黄或黄芩抗病毒中草药,用量为1~2.5毫克/升水体。

(4)每亩水深1米,用金银花75克、菊花75克、大黄375克、黄柏225克研成细末,加食盐150克,混合后加适量水全池泼洒。

(5)每100千克鱼体重每天用水花生8~10千克、大蒜头和食盐各500克打成浆,拌入3千克米糠,连喂5天。

(6)每100千克鱼体重用水花生10千克,捣烂,拌食盐500克、大黄粉1千克、韭菜2千克或生大蒜500克,再拌米粉、麸皮或浮萍10~20千克做成药饵,连喂7~10天。

病毒性鱼病(一)草鱼出血病草鱼出血病是严重危害当年草鱼鱼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该病流行广,季节长,发病率高,对草鱼种的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病原] 属呼肠孤病毒科,暂命名为草鱼出血病病毒(Grass carp hemorrhage virus,GCHV)。

病毒为20面体的球形颗粒,直径为65-72纳米,具双层衣壳;无囊膜,为双股RNA类型病。

[流行情况]1.危害对象是草鱼,从2.5-15厘米大小的草鱼都可发病,时2足龄以上的大草鱼也患病。

有些地区,100-500克左右的草鱼种发病尤其严重。

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可达70-80%以上,往往造成大批草鱼种死亡。

青鱼、麦穗鱼也可感染,但其它鱼类未见感染。

经过多年的观察与试验,鲢、鳙、鲤、鲫、鳊等鱼种,无论在鱼池内与草鱼种混养,或在人工感染条件下,都未发现患出血病的情况。

2.流行季节一般在6月下旬到9月底,10月上旬仍有流行,长的可持续于整个鱼种培育阶段,8月份为流行高峰季节。

3.从环境条件来看,水温在20-33℃时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为27-30℃;在浅水塘、高密度草鱼单养池发病常为急性型,来势凶猛,发病后3-5天内即出现大批死亡,10天左右出现死亡高峰,2-3周后,池中草鱼有大部分死亡。

在稀养的大规格鱼种池发病常为慢性型,病情发展缓和,每天死亡数尾至十多尾,死亡高峰一般不明显,但病程较长,常可持续到10月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