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探讨了城市触媒的含义及其功能以及对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作用, 指出了当前
城市规划存在的一些弊端, 结合有机城市理论, 提出了引入城市触媒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和
建设的必要性。
主题词 建筑 城市规划 市场经济
城市触媒 有机城市理论正在规划建设占地276 公顷的大庆某民营科技园区项目, 与油田
的产能规划和产能建设发生冲突。由于该园区位于油田西部油水分界线内, 地处油田高产区
块, 因此它的规划建设影响了油田的产能规划和建设, 油田井位、油水管线和油田电力系统
等规划布局不得不做出调整。而该科技园区的立项和建设与在建的某大型工程密切相关。这
一现象充分印证了城市触媒在城市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表明了在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中尽
快引入城市触媒理论指导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1 城市触媒理论
城市触媒这一概念, 最早是由美国城市设计师韦恩·奥托和唐·洛根于20 世纪90 年
代首先提出的, 它类似于化学反应中的“触发剂”, 在城市建设中将它作为新元素导入后可
以迅速激发相关元素发生反应, 就是通过某一个项目的开发能够立刻引起其它项目的连锁
式开发。城市触媒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城市触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
规律的作用, 对城市建设产生激发、引导和促进作用。而市场经济是这一理论成立的前提和
基础, 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健全, 引入城市触媒理论将对我国城市建设起到重要
作用。
2.1 城市触媒的含义及其功能
城市触媒有各种表现形式, 它可以是一个构筑物、一座建筑物, 如交通枢纽、购物中心
等; 或是群体建筑, 如CBD、大学城等; 某些自然景观元素也可以成为“城市触媒”, 如风
景名胜等。从本质上说, 城市触媒是对人及其活动能产生强大吸引力的场所, 由此产生高强
度的聚集效应, 其结果造就了众多的商机, 此时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发挥作用, 包括商业、
房地产业在内的各种资本的自发进入, 进而引发“城市触媒”周边地区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城市触媒最初仅作用于与其邻近的城市构成元素, 通过不断改变现有元素的外在条件或内
在属性带动其后续发展。随着“媒介” (城市构成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力) 的能量传递, 原有
的元素被改变或新的元素被吸引过来, 并于原始的“触媒点”一起共振、整合, 形成更大规
模的城市触媒点, 影响到更大的城市区域, 从而形成一种城市开发的联动反应。由此可见,
城市触媒的主要功能是激发和带动城市的建设, 促使城市结构进行持续、渐进的发展。它不
是终极产品, 而是一系列产品的发端, 它的出现将刺激与引导后续众多项目的开发。作为城
市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的众多新旧元素之一, 城市触媒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这些相互作用
的激发和引导方面。由于城市局部功能的改造和增加形成这一地区的触媒点, 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 从而激活了触媒周围地区的快速发展, 进而产生连锁反应, 带
动该地区的城市和经济的发展。这一过程表现为两个层次, 首先是经济层面的激活,城市触
媒带来的商机带动周边地带的发展, 周边地带的发展又创造出更多新的商机, 这种类似核
裂变的反映模式带来了层出不穷的商机, 长时间经济繁荣的趋势是该地区城市建设得以发
展的持续的、强大的推动力; 其次, 经济发展反过来要求更加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良好的
城市环境, 这一要求推动了城市功能的自我完善, 促使城市环境不断重新整合, 城市活力
得到进一步增强, 城市建设进入良性发展阶段。由城市触媒带动的自发性的城市开发建设,
实质上是一种局部区域的“自下而上”的开发模式,
尽管它能成为市场经济下促使城市建设良性发展的有效模式, 但常常伴随一定程度的盲目
性。因此有必要对城市开发中的“触媒点”进行合理布局和有效控制, 使其布局满足城市居
民的合理需求, 符合市场经济的动作规律。这就需要其它方面因素的介入对上述活动加以控
制与指导, 通过政府及其它相关部门的介入, 通过政策的约束和导向作用、舆论宣传的导向
作用和从众心理作用等形成“政策约束力”、“ 社会约束力”和“环境约束力”, 控制后
续加入项目的介入状态和发展速率, 引导形成该区域城市发展方向, 促进城市发展深层结
构的生成, 重新构建所在城市区域的城市环境, 使各类开发项目按比例、有序进行, 保持良
性、持久的发展态势,城市景观风貌得以规范发展。这一作用对城市整体面貌的塑造和保持
城市持续良性的发展尤为重要。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城市触媒的合理选择和合理布局对城市
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中尽快引入城市触媒理论势在必行。
油气田地面工程第25 卷第4 期(200614) 37一直以来城市总体规划常处于纸上画
画、领导看
看、墙上挂挂的尴尬状态, 其原因在于以往的规划方法不是把城市视为有机的整体, 通常只
在平面的功能分区上做文章, 机械地把城市人为地分割为所谓不同功能的不同色块, 提出
一组空洞的数字, 然后僵化的将各种项目安置在所谓的功能分区内, 对于如何实现这些功
能和数字没有便于操作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城市发展死气沉沉, 缺乏活力和动力,城市建设
管理缺乏主动性、导向性和操作性。任何城市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是由众多
的、不同层次的、各具特色的、相互作用的小的有机体组成, 每一部分都是充满活力的“生
命体”,它能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不断的调整、更新自身,从而使整个城市得到发展。有机城
市理论要求城市规划应当尊重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 分析、了解和掌握城市自身的特点, 发
现城市及其各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同的“生长”规律, 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城市规划, 不是重新
安排城市的结构, 而是寻找各自的“生长点”, 调整和控制它的发展方向、规模、结构和速
度, 使每一部分健康发展, 进而使整个城市步入良性自我发展的轨道。而城市触媒理论应用
于城市规划中是实现有机城市理论的最有效的方法。新的城市总体规划, 应结合城市经济发
展战略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分析城市的有机组成,总结城市自我发展的内在的“生长”
规律, 根据近期、中期、远期的发展步骤, 合理分析不同区域的基本状况, 确立不同区位的
发展方向、步骤和强度以及在不同阶段的最有力的生长点。在此基础上安排确定不同的城市
触媒的反应区位, 根据触媒自身的性质、规模与触发能量的大小、持久力的高低等因素, 将
触媒点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布置于不同区位内的生长点, 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具体的开发次
序, 原则上先开发影响较大的触媒点, 后开发影响较小的触媒点, 形成良性的城市发展模
式。上述规划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遵循、利用城市发展的自发性原则, 根
据城市发展的自身要求确定城市不同区位、不同阶段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 引导和协调
城市的自主发展, 使城市建设充满活力。同时, 这种规划模式还从根本上改变城市建设管理
部门的管理模式, 通过控制不同区块、不同阶段、不同能量的触媒点的布
局、启动时间和反应速度, 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能够对城市建设进行主动地、适时适量、有效
地管理,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 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主动参与能力得到增强, 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 深入城市发展
的各个阶段, 有效地控制执行规划的实施, 城市规划的可实施和可操作性大大提高。
(2) 城市建设部门管理职能得以强化, 通过制定、启动和控制城市近期、中期、远期的发展
目标、规模、强度和速度, 使城市发展根据自身需求协调、有序地进行。
(3) 尊重客观规律, 通过分析城市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 寻找城市不同层次的生长点,
激发城市的自我发展, 挖掘城市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大的生命力。由此,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对城市发展建设的管
理可以由原来的消极被动状态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到每一区域、每一阶段的城市建设中去; 能
够根据各种条件的变化调整和控制城市发展, 实施动态化管理; 强化城市规划部门管理职
能, 加大管理力度,使城市建设各方面都生机勃勃, 充满活力。实际上在以往的规划和建设
中也不乏在无意中运用城市了触媒理论而取得较好的城市建设效果的范例。以大庆市西城区
的发展为例, 1993 年由于大庆石油管理局西迁至让湖路区, 由于大庆石油管理局办公大楼
选址适当, 在城市中的区位布局合理, 从而激发了龙南地区的迅速发展, 很快成为拥有接
近10 万人口的大型社区, 带来了整个西城区十余年的发展, 进而使西城区在城市功能及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有了全面的提升。
3.1 结语
目前, 大庆市西城区分区性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正在进行中, 本文旨在建议新的城市
规划的制定应当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充分分析和考虑西城区自身的发展特点, 正确运用城
市触媒理论和有机城市理论的合理内核, 以经济发展战略为基础, 以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前
提,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发挥城市触媒的激发和引导作用, 对城市性质、
城市发展方向、城市经济布局和城市功能布局等起指导性和宏观调控作用, 推动城市建设按
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协调、有序地发展。通过在不同区块中合理选择和布置触媒点(如火
车站的改扩
建、后四厂的搬迁、政府行政中心的转移、外环路的建设、大学城的建设等) , 选择适当的
开发项目作为触发媒质, 并在今后的城市规划的实施中, 适时地引发城市触媒反应, 形成
连续的规模性开发,使各个区块的项目开发有步骤、按比例的进行, 城市建设进入良性发展
阶段。制定出实现方法和具体步骤, 使城市规划更具可操作性, 真正成为引导、控制、约束
城市建设的可实施的城市建设法规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