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卡米诺西特的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有其历 史的局限性,正如亚瑟霍尔登(Arthur C.Holden,1945)所言,西特从未体验过 摩天大楼。他未必曾经想到过我们的城市有 朝一日会为高层的巨大体量所充塞。
2.1.2 凯文林奇
凯文林奇是从探求城市的形念、结构和组织开始的, 《关于对城市满意情况的记录》(Notes on City Satisfaction, 1953)是1952~1953年间他在欧洲考察对于有关城市的理论 基础的回答。在《城市的形式》(The Forms of Cites,1954) 一文中,他从历史和形态的角度对城市形式的不同属性进行 了探讨,例如城市的大小、密度、特征和模式等。 凯文林奇的城市美不仅指构图与形式,而是将之分解 为人类可感受的城市特征,如易识别、易记忆、有秩序、有 特色等。他对于人们对环境的感知与体认有着格外的重视, 并认为,好的城市形式也就是这种感知和体认比较强烈的城 市形式。林奇1959年发表《城市的意象》一书,从视觉心理 和场所的关系出发,利用居民调查和实地体验的方法,研究 使用者认知图式(cognitive map)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从而确 定了一种全新的城市分析与设计方法 。
凯文林奇指出:市民一般用五个元素,即路径、边界、 节点、地区和标志来组织他们的城市意象: ①路径(Path):观察者习惯或可能顺其移动的路线,如街道、 小巷、运输线。其他要素常常围绕路径布置。 ②边界(Edge):指不作道路或非路的线性要素,“边”常由 两面的分界线,如河岸、铁路、围墙所构成。 ③区域(District):中等或较大的地段,这是一种二维的面 状空间要素,人对其意识有一种进入“内部”的体验。 ④节点(Node):城市中的战略要点,如道路交叉口、方向变 换处、抑或城市结构的转折点、广场,也可大至城市中一 个区域的中心和缩影。它使人有进入和离开的感觉。 ⑤标志(Landmark通常是明确而肯定 的具体对象,如山丘、高大建筑物、构筑物等。有时树木、 招牌乃至建筑物细部也可视为一种标志。
人对环境的感知,也就是一种格式塔。人总是将感知 对象加以组织和秩序化,从而增强对环境的适应和理解。 林奇从市民的认知地图入手,探求城市内在关系的秩序。 他调查了美国的三个城市——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市, 要求市民通过草图和语言来描述城市中的环境特征、城市 独特要素或体验。然后他将这些个体的认知地图汇总进行 统计分析,得到了城市的“公共意象图”,从而总结出市 民能够感知到的、能够反映城市特征的城市要素。研究认 知方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意象是城市生活的基石,使用 者主要通过认知认识城市,城市设计应以满足人的认知要 求为目标。 凯文林奇通过调查,对城市空间提出两个基本要求: 易识别性(legiblitv);可认知性(imaginability)。可认知性是 林奇提出的城市空间评价的一个新标准,即城市空间应为 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人所共同接受。
2.1.1卡米诺西特
卡米诺西特(Camillo Sitte,1889)在《城市建设 艺术》一书中,运用艺术原则对城市空间的实体(主要是 教堂等)与空间(主要是广场空间)的相互关系及形式美 的规律进行的深入的探讨,并通过于19世纪末欧洲工业化 城市空间的比较分析,对当时欧洲工业化城市空间的平淡、 缺乏艺术感染力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工业化城市空间 主要有三个体系和若干他们的变体,即矩形体系、放射体 系、三角形体系、变体是这三者混合的产物。从艺术的眼 光来看,所有这些都是毫无价值的,没有艺术气息。这些 体系除了标准化的街道模式之外一无所成,它们在概念上 是纯粹机械性的。在这些体系中道路系统仅仅是交通设施, 从来不是服务于艺术目的的工具,它们不具有任何感染力, 因为只能从地图上才能看出它们的特征。
诺伯格舒尔兹认为,场所是存在空间的基本要素 之一。场所概念的发达和作为各种场所体系空间 概念的发达,就是找到存在立足点的必要条件, 场所必须有明显的界限或边界线。场所同包围他 的外部相比之下,是作为内部来体验的。场所、 路线、领域是定位的基本图式,亦即存在空间的 构成要素。这些要素组合起来,空间才开始真正 成为可测出人的存在的次元。在存在空间中,一 般包括几个场所。所谓某个场所,就是在更广阔 的脉络中安上位置,而不是把它理解为从别个当 中取出来,不然人类的历史就缺少力动性了。一 切场所都具有方向,场所一般因路线体系而与各 种方向发生关系。存在空间也具有方向性。
第2章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2.1 城市设计部分理论简介 2.2 城市社会学等学科对城市空间的研究 2.3 场所 2.4 生态城市的理念和绿色城市的设计
2.1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简介
2.1.1卡米诺西特 2.1.3 克里斯托夫.亚历山大 2.1.5 诺伯格.舒尔兹 2.1.7 罗杰.特南西克 2.1.9 稹文彦 2.1.11 黑川纪章 2.1.2 凯文.林奇 2.1.4 波纳 2.1.6 芦原义信 2.1.8 比尔.西列尔 2.1.10阿尔多.罗西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强度,决定了城市空间构成的二维基面和基 本形态格局,“城市形态”是其表现形式,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及城市中各种活动对不同区位的竟租过程,带来的动力与压力及其 相关效应,形成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构成机制。
a 城市形态
b 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
c 城市空间的构成机制
2.1.5 诺伯格舒尔兹
凯文林奇从人的环境心理出发,通过人的 认知地图和环境意象来分析城市空间形式,强调 城市结构和环境的可识别性(Legibility)及可意象性 (Imaginability)。并认为城市设计也必须基于市民 对城市环境的可识别性。使城市结构清晰,个性 突出,而且为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人所共同接 受。 凯文林奇的开创性工作提供了城市设计的 独特途径。从市民环境体验出发的工作方法使得 城市设计摆脱了高高在上的姿态,切实地深入到 普通人当中,真正实现了“人本主义”的城市设 计价值原则。
诺伯格舒尔兹(NorbergSchulz,1971)提出五种空间概念: ①肉体行为的实用空间; ②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 ③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定形象的存在空间; ④物理世界的认识空间; ⑤纯理论的抽象空间,并对存在空间和建筑空间进行详尽的分析。 诺伯格舒尔兹认为,空间图式有各种各样类型,即使是一个人,一 般也有一个以上的图式,因此可以充分感觉各种状况。图式是由文化决 定的,要求对环境或情性的定位,结果即具有质的特性。使用空间把人 统一在自然有机环境中。知觉空间对于人的同一性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存在空间把人类归属于整个社会文化。认识空间意味着人对空间进行思 考。最后理论空间则是提供描述其他各种空间的工具。
2.1.4波纳(LSBourne)
波纳(LSBourne,1971)运用系统理论对城市空间进行研究,认 为系统理论强调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正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本质 所在,同时,系统理论的各种立场使之能够运用于不同的观点和理念, 尤其是在城市空间物质层与社会文化层的决定作用上保持观念上的中立。 波纳运用系统理论的方式,描述了城市系统的3个核心概念: ⑴城市形态(urban form),指城市各个要素(包括物质设施、社会群 体、经济活动和公共机构)的空间分布模式。 ⑵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urban interaction),指城市要素之间的相互 关系,通过相互作用(关系互动),将个体要素整合成为一个功能体, 即一个子系统。不同功能节点之间的交通流表示城市要素之间相互作用。 ⑶城市空间结构(urban spatial structure),指城市要素的空间分布 和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将城市各个子系统整合为城市空间大系统的作 用机制,以各种功能活动对于不同区位的市场竟租曲线表示城市系统的 构成机制。
诺伯格舒尔兹将存在空间划为几个阶段:①用具;②住 房;③城市阶段;④景观阶段;⑤地理阶段。其中城市阶 段主要是根据社会的相互作用,亦根据社会共同的生活形 态来决定。城市的内部结构就是这样“正在那里发生”的 个人和社会诸功能作用的复合结果。在城市阶段,个人一 般据有“私有”色调更浓的存在空间,它必须作为更大的 总体中的一部分来理解。 存在空间的诸阶段形成一个结构化的整体,它是与存在的 结构相对应的。人与物理、精神、社会、文化的诸对象相 关联而存在。存在空间可以说是由相互作用的多重穿插的 体系所构成的。这样复合的总体性中,不能不产生不定性 或者矛盾性。
图2.1 树形结构与半网络结构图
亚历山大在《关于形式合成的纲要》和《城市不是一棵树》中指出了 传统规划与设计只考虑形式而不考虑内容,不考虑场所与人的活动之间丰 富的、多种多样的变化和联系,是一种失败的规划与设计。 亚历山大的图式语言(pattern language)中以各种类型、不同范围的使 用倾向和形态关系为基础,企图研究出满足使用者要求的设计语言。语言 主要由三个明确定义的部分组成,即联系(context)、问题(problem)和解法 (solution)。每个图式都是为解决某个带普遍性、反复出现的社会、心理或 技术问题而提出的,共几百条图式,按不同层次构成一个网络。图式语言 中的每一个模式并非一固定事物,而是复杂的、强有力的场地(field),是 一组关系(relationships),可赋予生命活力与深度,它不仅仅是元素 (elements),也是规则(rules),是一个生命事物的描述,同时也是产生这 一事物的过程,它使发生在空间中的事件模式与几何结构有效地吻合。亚 历山大图式语言的研究是人的行为与场所情感对应的空间图式的研究。
他的分析表明城市空间功能的综合,是产生“交叠”使用城市空间 的基础,它使空间具有了多样性和适应性的性质,城市中确实存在的 那种功能综合现象和人对这些功能的物质对应物的重合使用使城市具 有选择性和可生活性,人能根据各自所需在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 “生活”,人的个性因此而不被束缚,它是城市空间呈现活力的本质。
亚历山大的图式语言(pattern language)中以各种类型、 不同范围的使用倾向和形态关系为基础,企图研究出满足 使用者要求的设计语言。语言主要由三个明确定义的部分 组成,即联系(context)、问题(problem)和解法(solution)。 每个图式都是为解决某个带普遍性、反复出现的社会、心 理或技术问题而提出的,共几百条图式,按不同层次构成 一个网络。图式语言中的每一个模式并非一固定事物,而 是复杂的、强有力的场地(field),是一组关系 (relationships),可赋予生命活力与深度,它不仅仅是元 素(elements),也是规则(rules),是一个生命事物的描述, 同时也是产生这一事物的过程,它使发生在空间中的事件 模式与几何结构有效地吻合。亚历山大图式语言的研究是 人的行为与场所情感对应的空间图式的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