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经济增长理论本章内容、学习目的和要求:本章则将宏观经济学的讨论扩展到长期。
在对长期经济问题的研究中,经济增长问题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章将试图通过对几个经济增长模型和相关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分析,说明两个关键性问题。
其一是,长期中一国的经济增长率或产出增长率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其二是,现在的低收入国家将来会不会赶上甚至超过现在的高收入国家?在本章中,读者和学生应该明白:(1)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区别,(2)对经济增长状况的衡量、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经济增长的研究方法,(3)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索洛剩余方法”、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要点、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要点,(4)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内容,(5)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内容,(6)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最优经济增长的途径问题,(7)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模型:外部性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凸性经济增长模型,(8)关于经济增长的趋同问题,(9)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争论:经济增长极限论、经济增长怀疑论,(10)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类经济政策。
第一节 经济增长概论经济增长应该是一个可以感觉得到的现象。
从普通人的观点来看,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能不能提高?可以提高到什么状况和程度?如何提高?这种提高所需的时间有多长?而这些问题正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研究所要解决和给予回答的。
以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国家之一的美国为例,经济增长的结果也在相应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表现出了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
与今天美国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相比,美国经济史学家斯坦利・莱伯格特曾经描绘了美国普通人的家庭在1783年时的生活水平状况:没有暖气,只有一个壁炉,没有自来水,没有热水;厕所只是在外面盖的一间小木屋,屋内的地上有一个坑。
直到19世纪,一个普通美国农民每周只能洗一次澡,房间里也没有电和天然气,晚上只能点一只蜡烛照明,当然也没有电冰箱、电烤炉和其它设备;除了一只硬板床外,卧室内没有任何家具;由于不存在社会的相关产业,家庭里必须自己动手解决一切生活必需品的供给。
1 为什么在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多大变化,而在19世纪中期以后到今天,却出现了过去几乎无法想象的巨大变化呢?事实上,造成18-19世纪美国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与今天美国普通人生活水平巨大差距的原因,正是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当然,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
下面的表1给出了13个国家经过40多年时间的发展后人均GDP的状况。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对于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影响。
如果我们进一步将美国、日本、挪威和孟加拉国四个国家在1820年--1990年的一个半世纪多的人均GDP增长状况进行对比,更可以发现四个惊人的特点:第一,美国的长期增长记录是相当可观的,在19世纪与20世纪,平均人均收入增长了16倍多。
第二,日本已从第二次大战之前的中度贫穷国家变成了一个生活水平与美国不相上下的富裕国家。
第三,挪威的人均收入在近25年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第四,孟加拉国在150年前就极为贫穷并且增长乏力,至今仍然如此。
21参见《经济学》(下册)〔美〕阿瑟・奥沙利文和史蒂芬・M・谢菲林 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中文第一版,第514页。
2参见〔美〕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合著《宏观经济学》第8版,王志伟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表11人均GDP1990年美元累计增长(%)1950 1992美国 9 573 21 558 125.20孟加拉国 551 720 30.67中国 614 3 098 40436埃及 517 927 272.73印度 597 1 348 125.80印尼 874 2.749 214.53墨西哥2085 5112 145.18南韩 876 10010 1042.69台湾 922 11 590 1157.05坦桑尼亚 427 604 41.45泰国 848 4 694 453.54苏联 2 834 4 671 64.82扎伊尔 636 407 -36.01资料来源:Angus Maddison,Monitoring the World Economy 1820-1992,Paris: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1995。
* 罗伯特?小卢卡斯,《论经济增长的机制》,1988年。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考察国民经济长期发展问题常涉及到两个既紧密相联又有区别的概念,即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规定为一国GDP(或者GNP)的增加。
在理论分析中往往进一步以产量来代表GDP(或者GNP)。
这里,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
经济增长的程度或者速度则用增长率来描述。
若用Y t 表示t时期的总产量,Y t-1表示(t-1)时期的总产量,则t期对t-1期而言,总产量的增长率G t就可表示为:11−−−=t ttt Y YYG如果用y t表示t时期的人均产量,y t-1表示(t-1)期的人均产量,则人均产量的增长率g t为:11−−−=t ttt y yyg。
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
经济发展通常指一个国家或经济社会从不发达状态转变为发达状态的过程。
从广泛的意义上说,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2003年4月中文第一版,第45页。
1转引自:〔美〕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合著《宏观经济学》第8版,王志伟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4月中文第一版,第67页。
结构的总体进步。
总之,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在现代经济学中,经济增长主要涉及经济发达国家,而经济发展主要涉及经济不发达国家或经济欠发达国家。
一般而言,在经济学范围里,经济发展理论和问题由“发展经济学”的学科分支进行专门研究。
而经济增长理论和问题,则重点在“宏观经济学”中加以研究。
二、经济增长的源泉宏观经济学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经济增长的源泉。
经济学家们认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是四个方面,即: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和威廉・D・诺德豪斯(William D.Nordhaus)将这四个方面称为“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
1 由于自然资源的相对稳定性,多数经济学家涉及的宏观生产函数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考虑自然资源的投入,而只把经济中的产出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技术状况联系在一起。
所以,宏观生产函数通常可以表示为:),(t t t t K L f A Y =式中,Y t 、L t 和K t 顺次为t 时期的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At 代表t 时期的技术状况。
依据上述关系,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描述投入要素增长率、产出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方程,称其为增长率的分解式,即:G y = G A + αG L + βG K式中,G y 为产出的增长率,G A 为技术进步增长率;G L 和G K 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
α和β为参数,它们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
从增长率分解式可知,产出的增加可以由三种力量(或因素)来解释,即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
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被归结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
有时,为了强调教育和培训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贡献,还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的投入写进生产函数。
所谓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经济活动参与者个人身上获取收入的潜在能力的价值,它包括天生的能力和才华,以及通过后天教育和训练而获得的技能。
究竟是把人力资本与劳动力结合起来以劳动投入(或者人力资源)来代表,还是把人力资本分开来作为单独的一种投入处理,经济学家们的意见是不一致的。
当我们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投入要素对待时,生产函数则可以被写为下面的形式:Y t = A t F (Nt ,Kt ,Ht )式中,Ht 为人力资本。
三、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方法经济增长问题实际上是经济社会潜在生产能力及其现实表现的长期变化趋势问题。
这种趋势可以用一条长期产出增长的趋势线来表示。
下图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产出。
向上倾斜的产出增长趋势线表示潜在生产水平不断增加的过程。
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本质就在于说明,是什么因素决定了长期中产量的增长率?或者说,产出增长的长期趋势是受什么因素影响的,并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理想状态?宏观经济学对这类问题的解答有两种互相补充的分析方法。
一种是经济增长理论的数理模型分析,它通过把增长过程中要素供给、技术进步、生产率增长、储蓄和投资之间的互动关系模型化,加以分析。
另一种是经济增长的核算,也叫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它是把决1 参见《经济学》(第16版)〔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 合著,萧琛 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第419-420页。
定经济中产量增长的不同因素的贡献程度数量化,进行分析。
大致说来,这两种方法构成了宏观经济学中分析和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基本框架和方法。
YO t产出的增长趋势四、经济增长概况及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从历史上来看,经济增长实际上只是近现代社会出现的现象。
美国经济史学家和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专家安格斯・麦迪逊(Angus Maddison)将由1980年倒推15个世纪期间的人口增长和人均产量增长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后提出,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见表14-1)。
只有从16世纪的第2个阶段开始,经济才有了低水平的缓慢增长,而只是到了资本主义阶段,才出现了经济的较快增长。
1表14-1 过去15个世纪的人口增长和人均产量增长(平均年增长率)人口人均产量农业(500-1500年)0.1 0.0 高级农业(1500-1700年) 0.2 0.1 商人资本主义(1700-1820年) 0.4 0.2资本主义(1820-1980) 0.9 1.6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是十分重要的,它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经济结构的变化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所以,应该认真研究现代经济增长,注意其相关特征。
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和费利普・拉雷恩(Felipe Larrain)认为现代经济增长具有如下两大特征:21.经济增长使农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中的产量和就业份额方面的重要性下降,而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重要性则日益增强。
美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占全部劳动力数量的比率,由1820年的70%,变为1987年的3%;日本农业劳动力数量占全部劳动力数量的比率,由1870年的72%,下降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