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趋势

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趋势

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趋势

陈凤英

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全球如火如茶地展开。这是各国为适应数字经济,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而进行的战略性选择。调整重点是加快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重心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着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服务业,以适应“新经济”时代人们对知识型服务业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催生了一批边缘产业,改造了传统产业,促进了“新”“旧”产业的融合。信息产业已经并将继续成为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以及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正在加快,对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将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美国在发展信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中遥遥领先,执产业升级之牛耳,北欧、加、澳等国和东亚地区紧随其后,欧盟与日本正从落后状态中奋起直追。21世纪初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将加快,竞争日趋激烈。

在人类跨人21世纪之初,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以超乎预期之速向前推进。此轮产业结构调整是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和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进行的。调整规模庞大、涉及面广,对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及全球竞争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调整发展战略,制定新的产业政策,以求在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制高点或立于不败之地,动向值得关注。

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基本脉络

产业结构是在各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进程中形成的,并随经济发展阶段、科技进步、国际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是一个持续永恒的动态过程。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尽可能有效地利用一切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商品与服务的无限需求。

战后50余年来,全球产业结构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第一次是在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自己则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日本和德国由此加快了工业化进程,经济得到蓬勃发展,实力大大增强。第二次是在60——7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转移,本国转向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耗能耗村少、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亚洲“四小龙”等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与出口的良机,实现了由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转变,一跃而成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

8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结构开始了新一轮调整。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产业化两股力量作用下,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正从北美、北欧向西欧、亚洲乃至全球推进,脉络日益清楚。

(一)从全球层面分析,本次产业结构调鳖呈现出三大特点:

1.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凸显。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及重要性趋降,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低收入国家中,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明显上升,但总体指标仍低于全球平均值23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的比重足足高出全球平均值16个百分点(见表1)。这表明,第一产业即农业仍是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产业,工业化依然任重道远,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在高收入国家中,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已降到1998年的2%,制造业占GDP的19%,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已上升到占GDP的65%。由此可见,服务业在高收入国家的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 区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制造业 第三产业 ││

198O 1998 1980 1998 1980 1998 二980 1998│├─────────────────────────────┤│世界平均 7 5 38——25 20 56 61

││低收人国家 31 21 38 41 27 29 30 38 ││中低收入国家 13

9 41 36 25 21 46 56 ││中高收入国家18 12 40 37 25 23 42 51

││高收入国家 3 2 37——25 19 59 65 │└─────────────────────────────┘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World Development Keport1999/2000”,P252.

注释:l、根据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对低、中、高收入国家划分标准,按 199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计算,低收人国家人均 GNP低于 760美元;中低收入国家人均GNP在761——3030美元间;中高收人国家人均GNP在3031——9360美元间;高收人国家人均GNP高于9361美元。

2、世界银行按农业、工业(制造业单独列出)和服务业划分三次产业。这一分类法基本接近国际上普遍接受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分类法。本文采用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分类法。

2.制造业高技术化。发达国家一般都具有发达的资本品制造业,且比重明显高于消费品制造业,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则相反。以1997年为例,美国和日本的资本品制造业比重分别为48%和50.3%,消费品制造业比重为29%和24.1%。前者比后者分别高

出19和26.2个百分点。而巴西与印尼,资本品制造业比重分别为29.1%和22.8%(1995年),消费品制造业的比重为32.8%和51.8%。前者比后者分别低3.7和29个百分点。这说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主要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而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尚停留在一般性技术或低附加值产品上①。

3.产业结构高级化。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主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家则从事劳动密集型或一般技术型产业。从分布情况看,知识产业较多地集中于服务行业,特别是金融、保险与其它服务业。然而,即使在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所占份额仍低于中高技术产业(见表2),但产业高级化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国别 年份 在企业增加值中所占份额 ││ 知识产 高技术 中高技 通讯服 金融、保险与 社团社 ││ 业总体 产业 术产业 务 其它企业服务 会与个 ││

人服务 │├─────────────────────────────────────┤│加拿大 1996 51.0 2.2 6.13.3 24.115.4

││墨西哥 1996 41.61.8 6.41.6 17.8 14.0 ││美 国 1996 55.33.0 6.12.9 30.8-12.4 ││澳大利亚1996 48.0 0.9 3.2 2.9 26.114.9 ││日 本 1996 53.0 3.7 8.6 3.0——37.7 ││韩

国 1996 40.3 5.4 8.4 2.4 19.5 4.7 ││德 国

1996 58.6 2.9 11.12.6——一 ││瑞 典

1994 50.7 2.6 9.13.0 30.3 5.7││欧 盟 1994

48.4 2.5 2.5 2.7——35.5 ││OECD 1994 50.9

2.9 6.9 2.8——38.2 │└─────────────────────────────────────┘

(二)从国家或地区层面分析,美国抓住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两大机遇,全面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植新兴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高级化,资源配置全球化,产品管能化和轻型化,贸易、服务电子化,是全球产业结构调鳖的领头羊;部分发达国家,如北欧诸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以及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以色列和我国的台湾地区等紧随其后,着力扶植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高新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鳖步伐,使产品由资本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日本与西欧四于体制、观念、环境等因素,行动迟缓,在本次产业结构调进中明显滞后。

1.美@:结构调整始于70年代的石油危机,根植于冷战时期出台的星球大战计划的技术与物质基础,受益于里根时期的放松管制政策,深化于克林顿时期的信息革命与网络经济。

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当时尚处在汽车和钢铁时代的美国经济冲击巨大,加之日本在钢铁、汽车和半导体三大领域超越美国,使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减少。严峻的形势与巨大的压力激发了美国朝野的忧患意识,产业结构调整由此提上日程。80——90年代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

(1)产业重心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地位上升,是战后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脉络。这次亦不例外。区别在于本次产业结构调整重心明显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以1980年和1999年为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分别下降1.3个和1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增加了11.4个百分点,在GDP中所 占比重高达75.4%(见表3)。就业结构的变化亦说明上述特征。1997年在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美就业总人数的74.34%。

┌────────────────────────┐│年 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制造业 第三产业│├────────────────────────┤│198****2264 ││199****1871││1999.7 22.9——75.4 │└────────────────────────┘

(2)高技术产业从制造业加速向服务业转移。高技术产业集中于制造业是美国产业结构的一大特点。但在本次产业结构调整中这一现象开始改变。表现在。军用高技术制造业大幅萎缩;高技术制造业相对停滞;高技术服务业迅猛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冷战的结束使美国的军费开支逐年下降,军需锐减,部分军用高技术转人民用。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开始进人“新经济”时代,居民对服务业的需求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转变。以1996年为例,知识产业总体对美国企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55·3%,其中46.1%来自金融、保险和通讯等服务业①。就业结构的变化亦反映出上述趋势。1988——1996年间,在计算机数据处理、管理及公共关系等四个研究与开发 m枷)密集的高技术服务业中,共新增就业岗位105 6万个,是高技术产业整体就业增长速度的10倍。高技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服务业就业人数在高技术产业中的份额从1988年的28%增加到1996年的39%,高技术服务业占服务业总体的比重从9.5%上升到10.2%。由此改变了高技术产业由制造业一统天下的局面②。

(3)信息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由技术形成一种产业乃至发展成主导产业,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积累与发展过程。信息技术也不例外。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计算机由大型向小型、慢速向高速、低性能向高性能、高价位向低价位不断更新与升级,但产业化程度很低。按美元现价计算,1977—1985年,信息产业在美国GDP中的比重由4.2%微升到4.9%,8年间仅提高0·7个百分点①。

80——90年代,信息技术发生了两次大变革,即80年代的个人电脑(PC)和90年代的因特网革命。因特网的诞生大大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大批风险资本公司和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崛起,一批相关产业,如芯片业、硬件业、软件业、网络设施建设、电子商务、网络服务等应运而生,信息技术产业化步伐因此加快。据统计,1998年美国信息产业的增加值达6826亿美元,超过电信业(3000亿美元)和民航业(3550亿美元),迫近出版业(7500亿美元)和保健业(1万亿美元)。信息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6.1%上升到1999年的8.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2%(见表4)。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据美国商务部统计,全美劳动生产率年均增幅由1973—1995年的l.4%提高到1996—1999年的2.8%,其中2/3来自信息产业②。┌────────────────────────────┐│ 信息产业增加值 信息产业占经济

信息产业对经济││年 份(10亿美元)总量①的份额(%)增长的贡献率(%) ││

名 义 实 际o 名 义 实 际 名 义 实 际 │├────────────────────────────┤│1990 347.O 346.6 6.二5.7——一

│└────────────────────────────┘

2。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由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在50—60年代“追赶时期”,日本形成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将钢铁、石化、汽车、家电、造船业等确定为主导产业。70年代的石油危机给资源小国日本打击沉重,经济出现了战后首次负增长。在外部的强大压力下,日本开始大力推进产业高级化进程,制造业加快从重化工业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产品结构由“重厚长大”型转向“轻薄短小”型。政府重点扶植节能型、高附加值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使经济迅速实现了从“规模扩大”向“内涵扩大”的转变。到80年代初,日本在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超过美欧,居世界领先位置,经济竞争力跃居世界榜首。

进人90年代,日本提出建立走向21世纪的国际协作型产业结构构想。经济由“外需主导型”转向“内需主导型”,变以汽车、电子产业为主轴的“一极集中型”为促进新兴产业和有希望增长的产业共同发展的“多极型”结构,指定三大产业为基础技术,即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电子科学技术,重点发展信息、通信、住宅、医疗、福利、环境等相关产业。

然而,由于日本长期以来存在着重应用轻研发的科研体系,加之管制型体制、配套型产业结构和封闭型市场,使其对变化着的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潮流反映迟钝,出现了结构不适症和产业调整“停止期”。在美国由80年代的 叩C时代”进人90年代的“网络时代”时,日本还在专心经营其高新制造业,如模糊技术、常温核聚变、微型机械等。在计算机领域则注重在速度、容量和功能等硬件上赶超美国,对软件技术落后的严重性无足够认识。虽然日本在数据压缩技术、笔记本电脑、影像技术方面仍居世界领先,但在信息产业总体水平上至少落后美国4—5年。目前,日本经济的强势主要集中在占GDP20%的出口型产业上,原有主导产业如家电、汽车业等趋于成熟,又因产地转移,国内出现了产业空洞化。经济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衰退”,国际竞争力退居2000年的全球第17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