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普遍语法可及性三假说
2.1 普遍语法理论——原则(Principles)与参数(parameters)
20 世纪80 年代,乔姆斯基在探讨语言共性规律时,提出了“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假说”。
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人类一切语言都必须具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系统,是人类通过生物进化和遗传先天获得的;个别语法(Particular Grammar)则是人出生以后通过学习获得的。
获得个别语法的条件是学习者必须接触到足够数量的自然语言语料。
普遍语法与个别语法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式子表示:PG=aUG(a为参数)。
普遍原则和参数是普遍语法的两大组成部分,合称为核心语法,是语言中最本质的部分,是不用学的,天生的,要学的是因母语不同而不同的具体的语法和词汇知识。
这些知识是通过参数值的设定后习得。
儿童由于具有这种习得机制,在广泛接触语言素材中,通过假说验证与先天的普遍语言相比较,认识到了母语的语言规则,即取得了语言能力,从而能够运用,创造语言行为,取得了语言能力,就是掌握了语言。
2.2 普遍语法可及性三假说
乔姆斯基提出第一语言习得的原则与参数理论以来,普遍语法是否适用于解释第二语习得成为第二语习得研究的焦点(Schachter,1988;Thomas,1991)。
学者们就这个问题做了大量实验和分析肯定者甚多。
近年来,国外语言学界关于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可及性问题讨论异常活跃,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Ellis, Mitchell &Myles 将这些不同的观点归纳为三大假设:完全可及说
(full access hypothesis )、不可及说(no access hypothesis )、间接可及说(indirect access hypothesis )。
一般称之为“普遍语法可及性三假说”(参见戴曼纯,1998)。
许多赞同“普遍语法完全可及说”的学者通过试验认为,在第二语习得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直接完整地利用普遍语法的原则和参数,包括母语中尚未体现的部分;他们体察第二语言输入中的恒定属性,激活在母语中不起作用的那部分普遍语法原则,按普遍语法允准的值重新设置参数,学习者的语法完全由普遍语法确定。
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
科德于1967年在其《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一文中提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有其自己的内在大纲,而学习者的种种偏误正是这种内在大纲的反映。
文化适应假说
由舒曼提出的文化适应假说,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出发,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作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把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看作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改目的语掌握的程度
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
输入假说也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他曾用一本专著论述他的这个假说。
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comprehensive input ),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
这就是他著名的 i + 1 公式。
i 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 1 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
材料。
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 i + 1 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
理想的输入应具备的特点
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可理解性( comprehensibility)。
理解输入的语言材料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 incomprehensible )输入对于习得者而言,只是一种噪音。
2)既有趣又有关( 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
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关联,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
3)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 )。
语言习得关键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
如果目的是“习得”而不是“学得”,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取。
4)要有足够的输入量。
要习得新的语言结构,仅仅靠几道练习题、几篇短文是不够的,它需要连续不断地有内容有趣味的广泛阅读和大量的会话才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