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作者:杨乃琼
来源:《科技信息·下旬刊》2017年第09期
1引言
今年冬繁区小麦条锈病发病偏早,受冬季气温偏低等因素影响,病害扩散较慢。

截至2月27日,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重庆、陕西和甘肃8省(市)39市144县发生面积56.24万亩。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分析,预计全国2018年全国小麦病虫害总体发生偏重,小麦条锈病在黄淮南部、江汉平原、西南地区以及西北部分麦区发生偏重。

在西南小麦产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大部、陕甘鄂等省部分地区,以小麦条锈病发生为重点防控对象。

又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8年据分析预测,小麦锈病在去年的基础之上,将会在今明两年有大发生的趋势,期望小麦产区加大对小麦锈病的检测与预测预报,提前做好进行综合预防的准备。

2小麦锈病的特征分析
小麦锈病的为害症状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黄锈,因发病部位产生铁锈色的粉疮,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褐色粉状物而得名,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上发生面积广,危害最重的一类病害。

主要危害部位以叶片为主,叶鞘、茎秆及穗部也可受害。

在民间,有“条锈成行叶病乱杆病是个大红斑”的说法。

2.1条锈病
主要受害部位为叶片,穗部、叶鞘、茎秆有时也会受害。

孢子堆小,鲜黄色,在叶片上呈虚线条排列,长椭圆形,破裂后散出粉状孢子。

2.2叶锈病
主要受害部位为叶片,较少危害叶鞘和茎秆。

孢子堆中等大小,颜色为橘红色,在叶片上散生无规则,圆形至长椭圆形。

叶片一般不会被孢子穿透,偶尔出现穿透现象时,背面的孢子堆较正面的小。

2.3秆锈病
主要受害部位为茎秆和叶鞘,穗部有时也会受害。

孢子堆大且颜色为深褐色,排列散乱无规则,长椭圆形,呈红色斑点状。

孢子堆有较强的穿透叶片能力,可出现在同一侵染点在正反面,且叶背面的孢子堆较大,正面的相对较小。

3小麦锈病的发生规律
3.1发生规律
小麦锈菌的冬孢子一般不起作用,主要以夏孢子或菌丝体在小麦上越夏,越冬。

三种锈菌夏孢子耐高温和耐低温的能力不同,因此越夏,越冬的地区也不同。

叶锈病菌的夏孢子比秆锈病菌耐低温,比条锈病菌耐高温,即在适宜范围内,能耐高温,又耐低温,因此在广大冬麦区可随自生麦苗越夏,并能就近侵染秋苗。

经越冬后,来年气温回升,越冬菌源继续产生夏孢子堆传播为害。

秆锈病菌的夏孢子对高温和低温都很敏感,在南方不易越夏,在北方不易过冬,因此秆锈病菌是以夏孢子传到晚熟春麦和自生苗上越夏,到秋季传到冬麦区,浸染麦苗,越冬后,春季又逐步传到春麦区。

3.2发病条件
小麦锈病发生的早晚和轻重,主要取决于寄主,病原和环境条件的综合作用。

3.2.1 寄主
小麦品种不同,感病性也有差异。

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引起锈病流行的基本因素。

一个小麦品种对一个地区的锈菌生理小种具有抗性,对其他地区生理小种不一定有抗性。

此外,由于病菌的变异还会产生新的生理小种,往往引起抗病品种抗病能力衰退或消失,因此,要进行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布及其变化的调查,进行经常性的研究。

3.2.2 菌源
菌源量大,致病力强,是锈病发生流行的先决条件。

小麦锈病是专化性很强的专化寄生菌,同一种锈菌中存在着不同的生理小种。

而这些小种致病性常发生变化,产生新的小种,造成原抗病品种抗性“丧失”。

3.2.3环境条件:
湿度:三种锈菌,必须在叶面有水滴,水膜或空气湿度饱和的条件下,才能萌发侵入寄主,因此,结露,降雾,下雨都有利于锈病发生。

田间湿度较大时,会导致麦叶结露时间长,易诱使锈病大流行。

温度:三种锈病的发生,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条锈病最适合温度9-16℃,叶锈病为15-22℃,秆锈病为18-25℃,因此,一般是条锈病在春季发病最早,叶锈病次之,秆锈病最迟,发病适宜温度存在差异。

栽培管理:一般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较重。

氮肥偏施过迟,植株密度大,栽植过密荫蔽度大的田块易感病。

生长柔嫩弱小,成熟期延迟,均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为害,发病较重。

4小麦锈病的防治措施
小麦锈病属于气传病害,具有暴发性强、流行速度快的特点。

由于今年气候条件适宜,小麦锈病或有加重发生的趋势。

所以,要加强田间监测,及时开展防治工作。

4.1加强麦田管理
在冬小麦返青时,要随时检查病情,发现病叶和发病中心,应彻底铲除,以防传播蔓延。

4.2合理水肥
避免偏施氮肥和过晚施肥,以防止造成贪青晚熟,加重锈病为害。

在锈病发生时,南方多雨麦区要开沟排水;北方干旱麦区要及时灌水,可补充因锈病破坏叶面而蒸腾的大量水分,减轻产量损失。

4.3药剂防治
小麦拔节后,搞好田间调查,如雨水较多,田间又有病害发生,则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12.5%氟环唑悬浮剂每亩50-60g、30%苯甲·丙环唑1500倍、45%已唑·多菌灵1500倍+磷钾源库500-600倍喷雾防治,十天一次,连续两次。

若大发生,除对发病严重的麦田及时防治外,还要施药剂防治周边发病轻和不发病的麦田,以控制病害的蔓延,减轻损失。

4.4生态防治
充分利用小麦病害发生的特点,加强小麦田间的通风措施,进行合理间作。

远离其他小麦发病品种生产区域,建立保护带和保护行。

4.5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品种,充分利用抗病品种的优势,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率和发生程度。

根据各地条件合理选用抗病品种,尽可能选择能抗多种生理小种,既具有成株抗性,又有苗期抗性的品种。

还要建立种子田,防止抗绣良种混杂和丧失抗性。

在推广抗病良种时,要做好品种合理布局,防止品种单一化。

4.6加强预测预报工作
加强小麦锈病等疾病的田间调查工作。

在冬小麦越冬前,返青时,要随时检查病情,发现病叶和发病中心,应彻底铲除,以防传播蔓延。

及时灌水和排水。

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和过晚施肥,以防止造成贪青晚熟,加重锈病为害。

麦收后及时深翻,消灭麦田中自生麦苗。

以减少越夏菌源。

5结语
小麦锈病是小麦生产上发生严重的病害,重者可以发生减产或者绝产,需要从生态防治、农业防治、抗性品种的选育等措施进行综合性的治理,严厉禁止在小麦扬花期、灌浆期、收割期进行农药的喷洒,以免对人体或者家禽牲畜造成农药的危害。

严厉禁止在小麦从播种到收获期使用除草剂。

参考文献:
[1]蔡容,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J]乡村科技,2016(6):93-9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