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王王静静 [摘 要] 随着劳动力市场人才供过于求矛盾的日益凸现,受传统文化、“性别亏损”观念、女性自身素质、政策和制度等原因的影响,就业性别歧视已是一种普遍现象[1]。女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显得困难,社会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帮助女性就业。同时高校应帮助女大学生更好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现状;思考;对策。 Abstract:With the conflict of the oversupply of resources in the labor market becoming marked day by day, the employment discrimi- nation appear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essure appears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society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help women employment. At the same time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help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better realize self-worth! Key Word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he employment status; Thinking; Countermeasures. 1女大学生就业现状特点 1.1和男大学毕业生相比,女大学生就业呈现三高二低模式 就业成本高:大部分女大学生,大学四年,花费最多的是大四的最后一学期.找一份工作,女生总要比男生花费更多的精力和物力.在求职过程中,她们总是要比男生制作更多更精致的求职简历,购买漂亮的衣服和化妆品,以弥补自己在就业中某些方面的不足[2]. 期望值高:女生对就业比较理想化.2008年在对云南省部分高校女生的就业意向调查问卷中,对单位性质的选择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排在前二位;在对地区的选择上,67.9%的女生选的是城市,选择基层的只有21.3%,只有10.8%愿意到艰苦的农村去[2]. 依赖性高: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80后的女大学生们普遍具有依赖心理,主动性不高,带有回避择业责任的倾向,一味地期待家长、老师、学校为其承担,这种等、靠的心理,延迟了她们就业准备期的到来.此外,目前女大学生的择业途径仍很狭小,成绩较优秀的学生可以靠学校主管部门的推荐,而学习一般的学生则多数是依赖于家长、亲友等人际关系,自己主动去人才交流中心或人才市场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有点被迫的味道.显而易见,在没有签约的女大学生中,农村的多于城市[2]. 就业率低:特别是对于普通院校的就业竞争激烈的专业[2]. 就业质量低:目前,很多女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满意度较低,有些认为找到的工作与自己的期望值有差异,有的认为她们为能找到工作而降低了就业质量.还有部分女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对她们是“大材小用,人才高消费”[2]. 1.2女大学生就业存在着院校、专业、学历差别 女大学生就业存在不平衡,就业率差别依然存在.目前高校就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使不同学校或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出现差别,主要表现在:首先是重点的名牌院校与普通院校的差别.一般而言,重点院校的女生就业率较非重点院校女生就业率高. 其次是学历层次的差别.在女大学毕业生中,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之间的就业率存在明显差别.同一所院校,同一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2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比研究生要低,而专科生要比本科生低,可见女专科生是“弱中之弱”. 另外,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的女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存在差别.同一专业同一层次的公办院校女生就业率高于民办院校,就业质量也高于民办院校[2]. 1.3为就业,女大学生谋求多种出路 升学:本科生考研,专科生升本.在报考研究生的人员中,应届女大学生的比例在上升,问其原因,有的是因为就业难,逃避就业困境,有的是就业质量低,与理想值相差较大,通过考研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增强其竞争力.对于专科毕业生,她们不放过任何专升本的机会,一方面参加名额很有限的本专业的专升本考试,一方面参加全国的成人专升本考试,目的不外乎是就业[2]. 1.4 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性别歧视 , 就业机会明显小于男生 调查发现在人才市场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常常以工作需要为借口 , 明确表明“限招男生”、“希望要男生” 或 “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同样具有应聘资格的女生被拒之门外 , 使得在本来就不宽裕的就业市场上女生就业频频受阻 ,处处遇红灯 。有的单位虽未明确表示拒绝女生 , 但最后终能以各种借口把众多优秀的女大学生拒之门外 。有的女生虽然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 , 但单位在协议上附加了一条“5 年之内不得生育” 的苛刻条件 。尽管这种附加协议不近人情 ,但为了工作和前途 ,女大学生们也只得委曲求全 ,被迫就范 [3]。 由于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生理差异,大多数女大学生在体力和精力上往往不如男大学生,这就使得女大学生失去了为数甚多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同时,女性一般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情绪波动大,独立性较差,意志力不够坚强。她们在学校多注重理论学习,缺少动手实践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又缺乏创新,而且女大学生将来也面临着结婚生子的现实问题,用人单位担心女性在结婚时还要有分房子的压力,在今后的怀孕、生产、带孩子期间中断正常的工作,所以用人单位:“宁要庸男,不要才女”[8]。 1.5 工作待遇偏低 在相同的条件下女大学生不能找到适合的工作 , 则这一群体不得已降低自己的职位期望值 , 工资待遇值 。根据厦门大学对本校毕业生的调查发现 , 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明显低于男生 , 用人单位用低层次低收入的岗位来安排这些委曲求全的女大学生 , 用较低的价值换取了较高的“ 使用价值 ”。更多的企业在与女大学生签署劳动合同时更是将劳动保险 , 养老保险等应尽之职规避不谈 , 但部分女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也不得不签下如此“ 霸王 ”合同[4]。 2制约女大学生就业因素的综合分析 2.1: 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矛盾尖锐化,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5]. 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人,国企减员增效,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加之世界经济不景气给外资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市场对于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另一方面,随着高校扩招,在高校大学人数骤增的情况下,女生比例也呈现递增趋势。女生占总人数比例1998年39.75%,2000年41.07%,2001年42.14%,2003年44%。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提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限制提供了条件。加之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学校只管培养,很少考虑社会需要,专业重复设置,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造成就业的结构性矛盾[5]。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3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2.2.传统观念加上雇主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削弱了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人力资源也不例外。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总是夸大了女性的负面影响,而低估了女性的价值和能力。认为女性要有生理上的“三期”,女性退休早,而且根据我国现行福利制度的要求,雇佣单位必须担负起女性孕产期的补偿费用,所以选择女性职工将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成本负担。相对男性而言,女性的投入一产出比是比较低的。用人单位从利润最大化原则出发,自然不愿意选用女性职工[5]。 2.3.国家劳动与保障政策的不完善或执行的不到位,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政策性原因 对于保障女性就业,我国的《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都有规定。 《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妇女作为劳动者的一部分,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各单位在录用女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然而在实际求职中,面对用人单位或明或暗的性别歧视,这些法律法规却无法成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大学生保障自身权益的武器。原因在于这些法律条文原则性太强,在法律实践中可操作性较低,对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无法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5]。 2.4:女大学生自身较高的就业期望值与较低的创业意识,是造成自身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在问卷调查和个别走访中,发现女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尤其是没有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前,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充满一种“浪漫”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大部分女生把“国家机关”、“外资企业”作为自己理想的工作单位,把“大中城市”作为理想的就业地区。有的女生还希望未来的工作单位,有“出国”、“培训”等机会。和男生相比,女生不愿意下调对工作的期望值。一些用人单位表示他们之所以愿意招男生、是因为他们更加务实,有些本科男生愿意当“技术蓝领”[5]。 相对于女生较高的期望值,女生的创业意识又比较低,在就业途径的选择上,选择“自主创业”的女生占11%,在问及创业中最担心的是什么?排在前面的不是资金,而是自己的能力和失败的风险。可见,女生对自己创业缺乏信心,在就业中,比较注重的是稳定,在就业态度上缺乏主动性,消极被动地依赖父母,等待用人单位的录用。加之对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的认同,导致了女生创业意识的低下,错过了就业良机[5]。 3针对女生就业的这种状况,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3.1:应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建立性别平等的就业环境。在这一方面,我们就充分重视到传媒和宣传机构所起的作用。它们在快速的传播以及逐渐的渗透力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我们应当充分的利用它们来消除人们思想观念中的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提升女性在社会上的形象,使她们的就业能力能够得到社会公平的评价,在劳动力市场上建立起公平合理的竟争环境,发挥良好的媒体性别导向作用。同时,各级党政干部、教育工作者、妇女工作者也应将抵制和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的工作贯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形成有利于公平就业的社会文化环境[6]。 3.2:高等学校教育人才培养要与市场需求衔接,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在学科规划、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应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女性教育特点和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 加强对女大学生抽象 逻辑思维的训练,注重女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