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研究进展述评 摘要:随着时代背景和研究视角的不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得到不断的深化 与拓展,从强调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划分及判定,逐渐转向研究生命周期不同 阶段的企业行为,尤其是融资行为和创新行为。如何解释处丁•相同生命周期阶段 的企业的行为差异和不同企业生命周期演进进程的区别是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 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生命周期;融资;创新
作为对企业的一种仿生研究,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一直是企业研究的热点问题 之一,迄今为止,己有二十多种不同的生命周期理论模型。早期的研究重点多放在 对企业生命周期进程的刻画上,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考察生命周期不 同阶段的企业行为。本文将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 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1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与判别 企业生命周期是分析企业一段时间内动态发展过程的一种参照模式,在一个 连续的时间段内,依据一定的标准人为地将企业的发展划分为若干个阶段,通过 研究不同阶段的特征,归纳企业从诞生到衰退的发展规律的方法。正因为如此,在 有关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中,对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一直是一个重点。 不同研究虽然选择的划分标准不同,但基本上都以Greiner (1972)的理论为 核心,围绕着诞生、成长、壮大、直至死亡的这一主线确定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 段[1]。例如,Adizes(1989)认为,企业的成长与老化同生物体一样都是通过灵活 性和可控性这两大因素之间的关系来表现的,按照这两个因素,企业的生命周期 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十个时期,分别为由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构成的孕育阶 段,由青春期、盛年期和稳定期构成的成长阶段,以及由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 期和死亡期四个时期组成的老化阶段[2]。陈佳贵(1998)根据企业的规模将企业 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期六个 阶段。与多数研究将死亡作为企业生命周期的终点不同,他认为企业进入衰退期 后,存在两种前途:一是衰退;二是蜕变。所谓蜕变就是指“企业的经济形体、实物 形体和产品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革命性的脱胎换骨的变化” [3]。 表1列出了部分代表性研究选择的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标准和划分的阶 段数目,从中可以看出,由于划分依据的不统一,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被分为三到 十个阶段不等。尽管不同学者划分的企业生命周期阶段数目有所差异,但其中还 是有很多一致的地方。例如,试图描述一种相似的发展模式,并认为企业生命周期 是连续的,对于阶段的划分是逐级进行、不可逆转的。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影响企业生命周期的因素越来越多,企业生命周期各 阶段的区别也越来越不明确[5]。但是,通过对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可以对企业 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判别,目前,比较典型的判别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孙建强(2003)提出的关于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界定方法[6]。他认为 收入增长率、市场占有增长率、科技成果转化增长率、成本降低率与规模扩张率是 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并可以根据这些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力分别赋予权重, 据此确定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此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构建指标函数I。 通过对指标函数I的比较,判别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其构造指标函数 I为 I=M1XC%+M2XR%+M3XM%+M4XP%+M5XA%+M6X N% (1) 其中,M1、M2、M3、M4、M5、M6分别表示六个因素在特定生命周期中所占的权重 。C%代表成本降低率,R%代表销售增长率,从%代表市场占有率,P%R表科技成果转 化增长率,A%代表规模扩张率,N%代表现金收益比增长率。当以上指标出现负数时 用绝对值表示。第二步,确定指标函数I的划分标准。即通过行业市场调查、国内 知名企业的财务趋势分析和国外成熟企业的财务状况,确定指标I的划分标准。 最后,通过比较I的值来判定企业所处的周期阶段。 孙建强(2003)以海信公司为例,通过计算和比较I值,得出海信公司目前处 于成长期。可以看出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现状,得到较为合理的 结果。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完全且准确地判定企业所处的阶段。首先是因为这些 主要影响因素的权重很难得到;其次是因为指标函数的判断标准不明确,受外因 影响较大。 李勇峰(2004)等提出一种更为准确的判定方法,从总资产(Z)、无形资产(W)、 销售收入(S)、现金净流量(X)、生产成本(C)、利润(L)、R&D投入(R&D)、运营能力 (Y)这几个影响企业生命周期的因素来确定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7]。其认为 企业生命周期与影响企业生命周期的因素都可以与时间建立联系,因此,构建企 业生命周期系数函数(Lt)为: Lt (t) =f (Z, W, S, X,C, L, R&D, Y, t) (2) 企业生命周期系数函数确定之后,就可以建立企业生命周期坐标系,根据这 个函数关系描述企业生命周期系数随时间的变化。这正是企业在不同生命阶段的 综合表现,即可以以此来反映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 企业生命周期是一连续的时间段,因此,建立的企业生命周期系数函数是连 续的。通过对这一函数图像的进一步分析,来划分企业生命周期阶段。按照连续函 数的特性,可以将函数Lt (t)对t求偏导: 并在此基础上对t求二阶偏导: 分别令:,求解出(4)屮的t值。由于所选取的影响企业生命周期系数的指标 除生产成本外均为正指标,所以,对应于的t点反映的是企业生命周期系数的极 值时刻,这表示企业在生命周期内取得最好成绩的时刻,或者是企业经营的最低 谷时刻。但不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企业生命周期中值得注意的时刻。对应于的t 值,则是划分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时刻点。可以根据确定的t值结合企业的实 际情况来对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进行划分。但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企业其实际情况 会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具体企业生命周期系数的计算,结合企业的实际来进行评 判。 2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的融资行为 目前,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应用的领域很广,有很多关于企业决策行为的研究 是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的,其中,对于企业融资行为的研究最具有现实意 义。
。很多研究发现,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的资金需求规模、融资时机
和关于企业信誉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都是变化的。投资银行为减少投资风险,通常 结合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多阶段的投资方式和组合投资。企 业也会采取多阶段的融资方式。国内外关于处丁•不同阶段的企业融资行为研究已 经形成理论。其中,最为典型的是Berger(1998)等提出的融资生命周期理论,该 理论将企业分为婴儿期、青壮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四个时期,认为伴随着企业生 命周期而发生的信息约束条件、企业规模和资金需求变化是影响企业融资结构变 化的基本因素,在婴儿期和青壮年期企业的融资大都依靠内部融资,而从中年期 到老年期,企业得到的外部投资会迅速增加[8]。
Natalia(2002)研究了经济管制对企业生命周期的影响,他用充分的事实证 明了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企业成长之间存在正相关性[9]。冯昕(2003)在企 业生命周期的框架内,从中小企业可贷性的角度分析其融资困境,引入预期利润 变量,解决了以往研究把企业的预期利润视为外生变量的不足,最后,强调就企业 的生命周期阶段与预期利润而言,风险投资银行往往比普通商业银行具有比较优 势,因此,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及成长期的贷款应该引入风险 投资体系,对中小企业预期利润的判断要求银行与企业之间良好的信息沟通,适 当发展社区金融机构不仅能够改善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且可以推进 竞争机制,完善银行系统[10]。 此外,Sahlman(1990)和Wetzel (1994)提出的融资规律认为,处丁•创始期的企 业融资非常严重的依赖于初始的内部融资和贸易融资[11]。梁琦(2005)等基于 Churchill (1983)等对企业生命阶段的划分,以制造业为例,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探讨我国民营企业生命周期融资规律,得出相似的规律。他们通过对大量数据的 统计分析,发现我国民营企业在生命周期的创业、生存和成功三个阶段,对自有资 金、商业信用、民间借贷和亲友借贷依赖性较高,但从扩张阶段开始,对上述来源 依赖性减少,企业能够通过发行证券在公开市场上融资[12]。但是,并不是所有的 企业融资都遵循同样的规律。Fluck(1997)和Rosen(1997)对融资周期的研究得 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结论。他们使用美国威斯康星州企业的数据,发现企业在创始 阶段的外部融资超过了内部融资[13]。 总体来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由于它所处的经营环境和金融环 境不同,其融资的手段和规模是有所区别的。或者说,各种融资工具在企业成长过 程中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企业应该深入了解金融市场的特点和 运作机制,利用积极因素,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
3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的创新行为 创新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企业在生命 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企业的创新行为也存在差异。目前,国内 外有关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创新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生命周期不 同阶段技术创新的成本投入和收益的变化;二是处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对技术创新 战略选择的不同。 Utterback和Abernathy (1975)认为在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产品的技术创 新占主要地位,进入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后,企业应致力于降低技术创新成本来 维持竞争优势[14;LK0berg(1998)从组织结构的角度分析了企业对创新服务需求 的动态性,认为科技型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创新服务[15]。 Darren (2002)、Christine (1996)等学者通过对计算机业的五个企业的实证研究, 得出两个结论:一是科技型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从事技术创新活动所投入 的成本是不断变化的。在早期及企业发展后期从事技术创新活动投入的可变成本 减少而固定成本增加。在中期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可变成本增加而固定成本减少 。二是企业在不同时期对技术创新的需求程度不同。企业处于创始阶段时对技术 创新需求大,进入中期时需求降低,处于晚期时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又再次增 加[16]。国内方面,全怀周(2003)从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入手进行分析,认 为当企业处丁•初创期时,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要远远大于创新所带来的收益,在 这个阶段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相反可能会由于分散企业资 源而对企业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当企业处于成长期时,技术创新会加速企业成长, 此时技术创新带来的效益已经足以弥补其所耗费的资源,并且效益呈增长势头, 推动企业不断成长;当企业处丁•老化期时,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效益增长势头逐渐 减缓,对企业的推动力逐渐减弱,但是由于惯性作用,企业仍然会在未来一段时间 内保持增长,只不过增长的“加速度”越来越小。当产品已经不适应新的环境需 求时,企业将面临新的创新需求:要么寻找新的推动力,企业继续成长,要么受内 外阻力的影响,成长速度变为零甚至负值[17]。 除了围绕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研究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成本和收益之外,近年 来,一些研究开始考察企业的创新策略与生命周期之间的关系。Sullivan(2000) 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是一个关于技术创新资源长期使用的战略决策过程, 在制定技术创新策略时,企业必定会考虑自己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18]。 Veugolers (1999)等通过对创新过程中各种信息资源的分析发现,企业在生命周 期的不同阶段会交替选择自主研发策略和外部合作策略[19]。严中平(2004)等利 用创新生命周期模型对这两种战略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自主研发与外部合作两种 策略各有侧重点,前者倾向于横向延伸企业的生命周期曲线,后者则通过有效推 动企业生命周期曲线的纵向伸展而使企业突破发展的资源限制线。企业的持续发 展需要两种战略的交互作用[20]。 李丹(2004)等从各个阶段对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不同对技术创新战略进行 细分,认为企业在创始阶段应采取技术创新资源战略、技术创新依附战略和技术 创新夹缝求生存战略。其中,技术创新资源战略又包括内部合作和再引进创新战 略[21]。游学民(2005)认为,企业在创始阶段资金缺乏、人力资源不足和承受风险 的能力弱,应采取模仿创新战略。当企业处于成长期时,游学民(2005)及李丹 (2004)等均认为此时应以自主创新为主,李丹(2004)等还把此时的战略决策细分 为技术创新产品差异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和紧随领先者战略[22]。在企业进入老 化期后,李丹(2004)等认为此时企业应采取技术创新转变战略和撤退型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