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雷雨》活动化教学设计

《雷雨》活动化教学设计

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雷雨》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多重的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
动态过程。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
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有利的条件,充分调动学生阅读鉴赏的
主动性。尤其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形
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情感内涵及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真
实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设计时,力求能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教
师做到既“有所为”又“有所不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
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突破以往的局限,让全体学生都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多
角度、深层次、重体验、全方位地参与学习,理解、演绎经典,真切地触摸经典,达到提高
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是30年代的优秀话剧之一,在中国文坛上有深远
的影响。课文节选的是四幕话剧《雷雨》的第二幕。节选部分一共有两场戏,前一场写周朴
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后一场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节选部分主要出场人物有周
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和周萍。这四个人本来是一家,是夫妻、父子、兄弟的关系,但剧本
所展示的却是30年后他们之间的阶级关系。
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
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部分学生对语文知识较感兴趣,有一定的基
础,上课愿意积极参与,但大部分人比较懒散,没有很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较好的学习态
度,上课就当小和尚,对作业是抱着敷衍的态度。口头能力和写作能力均比较差。因此,在
教学的设计上尽量做到在诵读中感知、在启发中思考,在讨论中学习,在辩论中锻炼。让学
生实实在在体会到语文学以致用的工具性特点,同时又要感受到语文浓郁的人文气息。鉴于
学生初次接触戏剧(剧本),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向学生作相关介绍,以帮助学生形成概括性识。
阅读剧本,主要是品味个性化和富于动作性的语言,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认识剧中人物
的命运,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得到展现的。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戏剧的常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五、重点难点
重点:剧中人物的两种矛盾
难点:把握周朴园思想性格的两重性,了解鲁侍萍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教法 这节课的课型设计为“引导式活动课”,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活动。因为在课堂上,要想获得有效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必须有针对性地设立目标,否则,
头绪太多,目标分散,效果难以突出。
首先,指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着意跳读,整体把握课文故事情节。
其次,指导学生以辩论的形式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说的能力的培养,最好的方式就是论辩,
而一个中专学生应该具备以严谨、清晰、准确的语言把思想的闪光点展示出来的能力,论辩
恰恰能提高这个能力。
最后,指导学生朗读、开展辩论、排演话剧,品味个性化台词,理解人物内心状态,提高文
学语言感悟能力。
2、学法 教给学生学法是实现叶圣陶提出的“凡是为教,目的在达到不教”这个目标。目前中
专一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比较低,诸如阅读中的速读、跳读、分析、筛选、概括、评价等能
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要作相应的学法指导。
①在准备论辩时,正反方应以小组合作——生生互动为主,发扬合作学习精神,根据教师所
设计的问题展开活动,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②在辩论时,要让学生注意辩论的技巧,做到有理有据。
③品味个性化台词时,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七、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熟读课文,完成预习作业,作为课前讨论
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布置:课件、粉笔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多媒体教室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课堂安静后,播放“雷雨”(画面及声音)(音量放到最大)让学生感受一种
强烈的震撼。随着声音消失后,教师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样的处理是想通过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里,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活动之一:多媒体展示戏剧的基本知识
(1)学生展示交流
(2)多媒体补充展示
(三)、活动之二: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作者及其作品
(1)学生展示交流
(2)多媒体补充展示
展示曹禺先生的图片及相应介绍,主要作品(《日出》、《雷雨》、《北京人》)
设计意图:这样处理的唯一理由是直观、醒目,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提高
对这一知识点的识记水平。
(四)、活动之三:阅读文本,小组合作活动
第一步请学生找出节选部分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地点,复习戏剧的特点之一:剧本的
舞台性,必须遵循时空高度集中的原则。
第二步,快速阅读课文,根据提示,找出主要故事情节,从而初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请学生逐一回答后,点击相应的时间,地点栏,显出相应的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在这里要求学生发挥合作学习的意识,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阅读中
存在的难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五)、活动之四:通过论辩,揭示人物的个性特色。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②以“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为议题,分正反双方。
③确定分工,准备辩论。
④论辩小结
a周朴园爱过,或者说曾经爱过
b现在的怀念,只是他的一种“自私的,自欺欺人的情感”。
c周朴园的突然变脸说明了“他一旦感觉自身利益受到巨大威胁,就暴露出资本家的本来面
目”。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论辩的方式,可以分化难点,初步明确了周朴园的性格特征。这样
的处理,就能让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根据合作互动教学模式,运用生生间互
动,尊重学生潜能和主体地位,把大量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相互磋商,共同提高,同
样也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当然作为教师力求以“导”为前提,在论辩过程中,要不时地修正、
补充“演员”们的不足,同时作出积极的肯定和评价。
(六)、抓住关键语句,品味个性语言
先请学生试读周朴园突然变脸时的几句台词,再看课文节选部分视频,让学生细细品味
周朴园台词中透露出的惊恐心理,进一步理解周朴园的思想性格的双重性。

九、板书设计

时 间 地 点 事 情
三十多年前 无锡 周朴园与侍萍 相爱,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周萍,老二鲁大海)
三十年前除夕 无锡
周家为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为媳,逼侍萍 出门,侍萍 投河自
尽,被人救活。

三十年来 外乡
侍萍流浪外乡,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嫁过
两次,与鲁贵生有四凤。

三十年来 周公馆 周朴园总记得侍萍 的生日,为纪念侍萍 ,保留着侍萍 喜欢的家俱,保留着总是关窗的习惯。问过许多人,派人到无锡打听侍萍 的下落。
四凤在周家做工,与周萍相爱。周冲也喜欢四凤。

十、作业设计
排演话剧,解读经典
①确定班级学生分AB两组PK的表演形式。
②学生自选产生A组导演及B组导演各一名。
③两名导演各自组队并挑选剧务人员,选出编剧改编剧本,组织饰演相关角色的演员排演,
道具服装自备。
④选出5-7名学生组成学生评委组,制定PK评分规则
⑤奖项设定:最佳男女主角奖各一名、最佳导演奖一名、最佳编剧奖一名、最佳配角奖AB
组各一名、最具潜质奖AB组各一名等。
十一、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的侧重
点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如上完本次课,你有什么感受?收获了哪些?你觉得还可以做那些
改进?比如在小组合作方面,比如在课堂参与方面,比如在练习方面……?),重视学生主
动探究学习;围绕三维教学目标进行评价,既有较强的针对性,又体现了评价的整体性。

十二、教学反思
1、课堂组织的学生活动要有效,组织学生进行了大量课堂活动,但是现在想来,其中
不少可能是无效的活动,既占用了过多的课堂时间,又没有让学生有真正的收获。课堂上组
织学生活动时,不能只是流于表面的活跃、热闹,一定要精心设计,并且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引导学生从活动中有更多的收获。
2、课堂要围绕文本展开。语文教材所选都是经典篇目,经得起岁月的磨洗,经得起
我们细细的品味。因此课堂教学不能为了拓展、拔高而完全脱离文本,那样只是舍本逐末。
3、课堂中对学生的点评不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