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奈唑胺不良反应类型及防治策略

利奈唑胺不良反应类型及防治策略

54中国处方药 第17卷 第2期·安全评价·利奈唑胺是一种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噁唑烷酮类的抗菌药物,其有独特的作用机制,不会与其他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谱较广,临床使用较普遍。

其常见的不良反应症状有头痛、腹泻、恶心等,正常情况下可以耐受;而其严重的不良反应则有血小板减少症、贫血、周围神经病变、乳酸酸中毒、急性肝肾功能衰竭、5-HT综合征等。

为此,我们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维普),将收集到的利奈唑胺所会产生的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不良反应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些建议。

1不良反应类型1.1血小板减少症国内报道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中比例最高的是血小板减少症。

陈芳等[1]报道1例58岁右下肺感染伴两侧胸腔少量积液男性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注射液+莫西沙星注射液抗感染治疗4 d后,血小板急剧减少到36×109/L,停用利奈唑胺注射液,改用注射用万古霉素+莫西沙星继续抗感染。

在停药2 d 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仍持续下降,最低至29×109/L,医师为其进行1U的血小板输注与升血小板胶囊对症治疗,6 d后患者血小板回升至 195×109/L。

周鹏等[2]收集33例利奈唑胺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例,男性24例,女性9例,年龄38~95岁,平均(83.5±11)岁,使用利奈唑胺的疗程为4~30 d,用药后平均(8±7)d发生不良反应。

利奈唑胺引起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现有研究显示,其致病的机制与其他药物致血小板计数减少的机制存在类似性,主要有骨髓抑制、免疫介导、氧化应激等三种学说[3]。

一般认为利奈唑胺的致病机制为骨髓抑制所致,但也有学者对其骨髓抑制机制产生了质疑。

已有学者通过对78岁老年女性患者应用利奈唑胺后发生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的情况进行研究,经活检其骨髓,其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该患者形成空泡的原始红细胞、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巨核细胞等较为充足,且采用免疫球蛋白对患者加以治疗,则其血小板减少的速度有所降低。

所以该学者认为,形成空泡的原始红细胞、环形铁粒幼红细胞的存在提示氯霉素导致的红细胞生成与利奈唑胺导致的贫血抑制机制较为接近,且巨核细胞数量以及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则提示血小板减少并非由骨髓抑制介导,而是由免疫介导[4]。

而张抗怀等[5]行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平均使用利奈唑胺的时间为 6~8 d时,治疗时间与血小板计数减少情况的发生无显著联系,其更支持免疫机制的观点。

利奈唑胺是致使血小板计数减少的高危因素。

有学者研究了血小板减少的相关危险因素,对象为严重感染住ICU患者49例,平均疗程为14.4 d,治疗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有12例,占比为24.5%,且经多变量分析表明,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过程中,其独立危险因素为血小板水平,即患者血小板≤240.7×109/L时,其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几率约为44.4%(8/18),而与其他患者(12.9%,4/31)相比显著较高(P=0.018),该研究表明住院时间较长且患者血小板计数较低时,会增加其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发生率[6]。

目前,在研究利奈唑胺引发的血小板减少方面,其疗程长短是否导致该不良反应风险是否增加,各类研究结果所得到结论大不相同。

已有研究显示[7],随着利奈唑胺治疗疗程的延长,其所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并不会增加,且给药的总量与该不良反应发生机制无关。

有研究显示通过对65例整形外科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对比,所有患者均采用利奈唑胺或者万古霉素进行≥2周的治疗。

其中前2周采用利奈唑胺治疗后改用万古霉素治疗的患者与单纯使用利奈唑胺进行治疗的患者相比较,前者血小板减少的几率明显增加,即前者发生率71%(5/7),后者为15%(2/1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

另有研究显示[9],如果患者采用利奈唑胺治疗的时间超过28 d,则患者发生骨髓抑制的风险就会增加。

由此可以看出,患者采用利奈唑胺治疗后,其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中,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贫血以及血小板减少,且患者的肾功能受损、高龄(>58岁)、之前使用糖肽类药物、血细胞基础水平等,可能与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存在一定关系,而利奈唑胺治疗疗程与其是否存在关系尚未明确。

1.2贫血相关文献报道显示[10],利奈唑胺相关性贫血的产生与应用利奈唑胺的长期治疗(4周~ 6个月)存在关联。

Senneville 等[11]进行的一项回顾性分析资料显示,有45例慢性骨髓炎患者采用静脉滴注利奈唑胺治疗,每日600 mg,每天2次,7 d后改为口服,给药剂量不变,经过4~16周后有28.9%患者发生了贫血,其平均发生的时间为7.4周,体内血红蛋白均低于 80 g/L。

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慢性骨髓炎患者采用利奈唑胺长期治疗后所致贫血的危险因素。

选取慢性骨髓炎成年患者55例,采用利奈唑胺静脉滴注后实施序贯口服,疗程为6~36周,平均疗程为15.9周。

治疗开始至贫血发生时间为4~16周,平均时间为7.4周,其中需要输血的患者占比为28.9%。

治疗后未发现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

该研究结果显示,基础血红蛋白低(<105 g/L)、年龄>58岁是发生贫血的危险因素[12]。

许多药物所致的贫血是骨髓抑制作用或通过免疫机制破坏引起,目前利奈唑胺引起贫血的机制尚无文献研究。

笔者通过分析,推测其机制有可能是骨髓抑制,但也有可能是其他因素,这仍需更多更广更深入的研究。

1.3外周神经损害利奈唑胺引起的外周神经损害,国内报道较少,且经停药和治疗后多数不能痊愈。

魏大臻等[13]报道1例83岁男性,因肺部感染,对其使用利奈唑胺的第14天,患者出现了双下肢麻木利奈唑胺不良反应类型及防治策略覃燕玲,梁桂才,李肖肖(桂东人民医院,广西梧州543001)【摘要】在临床上,首个新型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即为利奈唑胺(Linezolid)。

该药物具有高度抗菌活性,尤其针对各类革兰阳性球菌,且不易产生耐药性,同时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少,临床广泛使用。

但由于一些患者需要长疗程使用,再加上临床使用患者数量的增多,导致了一些患者发生了严重的不良反应。

为探讨利奈唑胺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作用机制、类型、特点及防治策略,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文献资料进行综述,以期为预防和减少患者不良反应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利奈唑胺;不良反应;防治策略;综述55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7 No.2·安全评价·剌痛感(视觉模拟评分84分),在停药后的50 d,下肢麻木剌痛感明显得到减轻(视觉模拟评分20分)。

刘智等[14]报道16例使用利奈唑胺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有9 例出现末梢神经炎表现,主要为双下肢麻木,大多数症状较轻,予营养神经治疗后症状缓解。

目前在临床上,对患者采用利奈唑胺治疗后发生周围神经以及视神经病变的相关机制尚未阐明。

该药物进入人体后可与线粒体16S核糖体RNA结合,可能会对人体合成线粒体蛋白质产生抑制,也可与细菌 50S 亚基上核糖体23S核糖体RNA结合,然后对细菌合成蛋白质产生抑制。

线粒体功能与视神经存在紧密关系,且前者一旦受损,则会严重影响到后者的功能。

而在人体眼部以及中枢神经系统中,利奈唑胺的渗透性相对较强。

因此当利奈唑胺损伤线粒体之后,患者的周围神经以及视神经等均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病变。

也有研究显示[15],采用利奈唑胺治疗后所发生的神经病变患者22例中,其中有10例患者采用利奈唑胺治疗后发生了周围神经病变,且发生时间为10 d~6个月,平均发病时间为4个月;而在6例视神经病变患者中,其发病间隔时间平均为10个月(1~48个月);而在同时存在以上两种病变的患者中,其发病间隔时间平均为11个月(1~56个月)。

因此,患者采用利奈唑胺治疗疗程越长,其发生神经病变的几率越大。

因而此类患者在停止用药后,其视神经病变的相关症状完全消失或者改善显著,但是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相关症状均为有效恢复或者改善。

所以,与周围神经病变相比,视神经病变具有更为良好的预后[8]。

因此,临床上建议对于那些感染比较严重,需要长期(大于28 d)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患者,应该注意观察其外周神经病变情况,若部分患者用药时间低于28 d,却也出现了神经病变,在后续使用中应该加强观察监测。

1.4乳酸酸中毒说明书指出,利奈唑胺会引起乳酸性酸中毒,这种不良反应一般发生在长期用药的患者中,停药后乳酸水平缓慢下降。

王楠等[16]报道21例使用利奈唑胺导致的乳酸酸中毒,几乎全部是利奈唑胺长时间治疗。

乳酸酸中毒发生在使用利奈唑胺1~16周,血乳酸的峰值为3.11~29.1 mmol/L。

4例患者的血乳酸值大于正常值3倍以上;13例患者的血乳酸值大于正常值6倍以上。

患者体内血乳酸升高的同时,出现了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其中有5例出现了精神症状,5例出现呼吸困难,3例出现昏迷、休克,血气分析提示代谢性酸中毒。

庞昶等[17]报道了1例55岁男性患者,因肺部感染、胸腔积液,使用利奈唑胺1周后,出现肝功能损害,转氨酶升高,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和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乳酸也逐步升高,至3周时病情最危重。

血液分析显示严重乳酸性酸中毒,乳酸值8.9 mmol/L, GGT 675 U/L,ALP 2 486 U/L,总胆红素100μmol/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11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07 U/L,血小板减少为60×109/L,诊断为急性肝功能衰竭。

立刻停用利奈唑胺,经过14 d的支持治疗和血液透析,血清乳酸水平恢复至正常范围,其他转氨酶水平也缓慢下降至正常范围,血小板亦逐渐正常。

位宁等[18]收集从2000~2015年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描述的557 例利奈唑胺相关不良反应,6例涉及乳酸性酸中毒。

利奈唑胺导致乳酸酸中毒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当前认为其机制与线粒体蛋白质合成抑制及线粒体基因多态性有关联。

在利奈唑胺治疗动物的实验中,呼吸链复合体Ⅰ、Ⅲ、Ⅳ的蛋白质数量明显减少,而复合体Ⅱ的蛋白质数量显示正常。

这表明利奈唑胺有可能会直接抑制线粒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干扰组织中高度依赖于氧化磷酸化的细胞能量产生,从而造成乳酸酸中毒[19]。

1.5急性肝衰竭、肾功能衰竭冯静等[20]报道,1例81岁男性患者,因急性肾盂肾炎、前列腺增生,血、尿培养+药物敏感试验显示:屎肠球菌,多重耐药菌,给予利奈唑胺0.6 g静滴,每12 h一次,连用 7 d后,复查血象:血红蛋白100 g/L,血小板59×109/L,ALT 514 U/L,AST 410 U/L,乳酸11.6 mmol/L,尿素氮20.5 mmol/L,肌酐141μmol/L,尿酸751 μmol/L,诊断:急性肝衰竭、急性肾衰竭、血小板减少、高乳酸血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