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氯化碳毒理学的基础实验设计

四氯化碳毒理学的基础实验设计

四氯化碳毒理学的基础实验设计 生化系 食品082 200800602052 黄瑞锦 引言:在进行某一种受试物毒理学的基础实验设计前要先认识和了解其有关知

识。所以,要进行四氯化碳毒理学的基础实验设计先认识和了解有关性质。 一.理化性质 四氯化碳 (carbon tetrachloride,CCl4),化学式CCl4,又称四氯甲烷(tetrachloromethane)。是一种比水重,无色、易挥发、不易燃,易流动的液体。具氯仿的微甜气味,并具有一种令人愉快的气味。相对分子量153.84,相对密度1.595g/cm3(20/4℃),沸点76.74℃,熔点-22.8℃,蒸气压15.27kPa(25℃),蒸气密度5.3g/L。四氯化碳的蒸气有毒,它的麻醉性较氯仿为低,但毒性较高。吸入人体2~4ml就可使人死亡。 四氯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且遇湿气及光即逐渐分解生成盐酸。易溶于各种有机溶剂,能与醇、醚、氯仿、苯等任意混合。对于脂肪、油类及多种有机化合物为一极优良的溶剂。 四氯化碳用作灭火剂时,不能灭活泼金属的火,因为活泼金属可以与之反应。也会在高温下与水反应生成有毒物质。 遇火或炽热物可分解为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和氯气等。

二.污染来源 四氯化碳(CCl4)是较常用的有机溶剂。在工业生产中用作萃取剂、清洗剂、脱脂剂、制冷剂、灭火剂和驱虫剂等。在医学上用作麻药剂。在日常生活中,用作衣服的洗涤及去脂等。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四氯化碳可释入空气而污染环境。近年来,美国对供水系统中CCl4的检测结果发现,约2000万人饮用的水源被 CCl4污染。据估计美国有近400万人在生产中暴露于CCl4中。

三.毒性作用 CCl4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进入机体。吸入量的20%~35%可被人及动物机体吸收。CCl4在血液中的浓度与脑中的含量接近,脂肪组织蓄积的量为血液中的2~8倍。部分CCl4在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的催化作用下,通过脱卤素和氧化作用,解离成Cl·和CCl3·自由基,后者能使生物膜脂质过氧化,扰乱干细胞脂质代谢,引起干细胞坏死。 CCl4是典型的肝脏毒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均可引起肝脏的严重损伤,如中心小叶坏死及脂肪变性。同时受损的还有肾脏、肺泡膜及肺血管。肾脏及肺的损伤不及肝脏,通常发生于肝脏损害之后,因全身代谢失调而发生。吸入四氯化碳蒸气时若饮酒、冷冻或提高空气中的含氧量,均可加重毒性作用。另外,四氯化碳可增加心肌对肾上腺素的敏感性,引起严重心律失常。人对四氯化碳的个体易感性差异较大,有报道口服3~5ml即可中毒,29.5ml即可致死。在160~2OOmg/m3浓度下可发生中毒。但也有在1~2g/m3浓度下接触3Omin方出现轻度中毒。目前认为四氯化碳无致畸和致突变作用,但具有胚胎毒性。根据IARCl972及1979年资料,四氯化碳长期作用可以引起啮齿动物的肝癌,被列为"对人类有致癌可能"一类的化学物。 CCl4能引起皮炎,也可引起湿疹及麻疹。对皮肤刺激性比苯强。CCl4 可经烧伤皮肤多量进入机体。皮肤与CCl4接触30min相当于浓度为0.063mg/L的CCl4被人体吸入3h. 动物实验发现,小鼠、大鼠、豚鼠及家兔急性中毒时血液中蛋白质含量减低、各种蛋白质比例失调、血清多种酶(转氨酶、醛缩酶、精氨酸酶、黄嘌呤氧化酶、谷酰胺酶、氨基移换酶等)活性增加。组织学检查显示,肝脏出现脂肪性肝硬化和肾管状上皮退化等。这些现象与细胞膜渗透性或肝脏本身酶反应过程的破坏有关。

四.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 急性CCl4中毒的病理改变主要在肝脏,同时累及神经系统和肾脏。另外也可发生心肌炎、支气管炎以及大脑中毒退行性病变。临床症状有: (1)潜伏期: 一般为1~3天,也有短至数分钟者。潜伏期长短与接触剂量及侵入途径有关。经呼吸道或胃肠道吸收中毒的临床表现类似;均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醉及肝、肾损害症状。 (2)神经系统症状: 可有头晕、头痛、乏力、精神恍惚、步态蹒珊、短暂意识障碍或昏迷等。极高浓度吸入时,可因延髓受抑制而迅速出现昏迷、抽搐,甚至突然死亡。 (3)消化道症状: 口服中毒时较明显。可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痛、腹泻及黄疸、肝大、肝区压痛、肝功能异常等中毒性肝病征象。严重者可发生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损害症状多于发病第2~4天出现。 (4)肾损害症状: 可出现蛋白尿、红细胞尿、管型尿。严重者出现少尿、无尿、氮质血症等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 (5)其他: 少数患者可有心肌损害、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及呼吸中枢麻痹多为致死原因。 (6)吸入中毒者常伴有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有时可引起肺水肿。 2.慢性中毒 慢性接触CCl4的病变也主要在肝脏。慢性中毒的报道较为少见。长期反复接触四氯化碳,可有头晕、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恶心、腹泻和腹痛等。可有肝大、肝功能异常。严重者可发展为门脉性肝硬化。少数患者发生球后视神经炎,出现视野缩小,视力减退。 此外,国外还有报道可引起听力障碍、耳蜗前庭系统功能障碍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皮肤长期接触,可因脱脂而出现干燥、脱屑和皲裂等。

五.紧急处理方法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新鲜空气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误食:饮足量温水,催吐,洗胃。就医。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六.治疗方法 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主要按一般急救措施及对症治疗。 (1)急性中毒时,应将患者迅速移出现场。脱去被污染的衣物。皮肤、眼睛受污染时可用清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至少l5min以上。口服中毒者必须及早洗胃,洗胃前,先用液体石蜡或植物油以溶解四氯化碳。 (2)患者应卧床休息,密切观察3~4 天,要注意尿常规、尿量、血肌酐及肝功能情况,及早发现肝、肾损害征象。 (3)早期给氧,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及低脂饮食。 (4)积极防治神经系统及肝、肾功能损害,治疗原则同内科。出现少尿、无尿时应及早作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以防治尿毒症、高钾血症等。 (5)忌用肾上腺素及含乙醇药物。 (6)近年国外曾报道及早应用乙醚半胱氨酸可防止或减轻肝、肾功能损害。还有以高压氧治疗有效的报道。实验结果认为高压氧可减少四氯化碳在肝内自由基的形成,从而降低脂质过氧化作用,减轻肝损害。但国内尚未见报道。

七.基础实验设计 1.四氯化碳急性毒性实验设计 1.1实验目的 为了测试和求出四氯化碳对SD(sprague-dawley)大鼠的致死量(以LD50表示),提供四氯化碳的急性毒作用性质、可能的靶器官和致死原因、剂量-反应关系,提供四氯化碳的进行中毒资料,初步评价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为慢性实验以及其他道路学实验提供接触剂量和观察指标选择的依据。 1.2实验方法及步骤 通过四氯化碳(CCl4)急性毒性实验设计来进行其对机体的毒性效应的研究。CCl4

作为外源化合物,它的毒性作用也是通过生物体表现出来的,所以生物体对四氯化碳

的吸收、排泄及代谢转化过程和生物体本身的种属品系、年龄、营养及健康等机体状态也是影响其毒性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四氯化碳的急性毒性实验设计包括实验动物的选择及分组、四氯化碳进入机体的剂量和方式及时间发布、观察指标和LD50

的计算等内容。

1.2.1实验动物的选择及饲养管理 本实验选用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大鼠在代谢和毒性反应上与人类较为接近,并且大鼠的繁殖能力较强、价格较低、体积小(占地少、易操作)、寿命短(实验期短)食谱与人相似(杂食动物)及具有便于分析明确的生物指标。因此,我们选用60只雌雄各半,体重为200g左右(相差不超过10g),未交配和未受孕的健康成年的SD大鼠作为实验对象。而且试验前要进行1~2周的检疫观察和适应期,剔除临床异常者,所选用的饲料要能满足实验动物的营养需求。观察期间的喂养大鼠和小鼠的室温控制在(22±3)℃,相对湿度为30%~70%。饲养密度为每笼2只,无对流风,人工昼夜环境,饮水、饲料清洁,保持室内卫生。 1.2.2实验动物分组 为尽量降低和消除动物的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我们将60只雌雄各半的SD大鼠随机分成6组,1个对照组和5个不同药物剂量组,每组10只SD大鼠(雌雄各半)。 1.2.3染毒方法及周期 将四氯化碳用0.1%~1%橄榄油或精致花生油配制所需浓度,采用灌胃方法(灌药前要隔夜禁食,灌药后2~4h复食),实验组按0.5ml/100g体重1次给受试物,对照组按0.5ml/100g体重一次给0.1%~1%橄榄油或精致花生油。观察期为14d. 1.2.4剂量选择 查相关资料已知四氯化碳的半数致死量为2.92g/kg(大鼠,经口),本实验以此作为计算四氯化碳对SD大鼠一次灌胃的半数致死量LD50的中间剂量。由四氯化碳对SD大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2。92g/kg(大鼠,经口)可知,四氯化碳属低毒物质,剂量选择时组距应较大,所以本实验的组距对数值选lg1.6=0.2,上下各推两个剂量组,则四氯化碳SD大鼠灌胃一次实验的剂量设计见下表。 表1 四氯化碳SD大鼠灌胃一次实验的剂量设计 组别 剂量/(g/kg) 对数值 1 1.16 0.0654 2 1.84 0.2654 3 2.92 0.4654 4 4.62 0.6654 5 7.33 0.8654 1.3毒性观察 1.3.1中毒症状 全面观察中毒的发生、发展过程和规律以及中毒特点和毒作用的靶器官。观察的系统包括: 表2 啮齿类动物急性中毒表现的观察内容

系统和器官 观察项目 中毒后常见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 行为 体位异常、叫声异常、活动异常、多动或呆卧

躯体运动系统

运动状态 少动、震颤、痉挛、抽搐麻痹、僵直、运动失调 对刺激反应性 易兴奋、反应过敏或迟钝、反应低下或过高 脑、脊髓反射 减弱或消失 肌肉张力 松弛或紧张 自主神经系统 瞳孔 扩大或缩小

呼吸系统 鼻 鼻孔流液、鼻翼扇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