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边燕杰丘海雄本文首先提出了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
作者认为,企业通过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社会联系涉取稀缺资源的能力是一种社会资本。
作者的理论假设是,一个企业社会资本量的大小,受经济结构和企业家能动性两大要素影响;社会资本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经济效益有直接的提升作用。
对于1998年广州市188家企业调查的数据分析证明了上述假设。
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还探讨了当前中国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对社会资本变异的理论解释和统计证明,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网络及腐败的关系以及企业社会资本的实践意义等问题。
关键词社会资本企业网络企业功效转型经济作者边燕杰,1955年生,社会学博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丘海雄,1954年生,社会学博士,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在经济领域,人们常常发现,一个企业的成败往往与经营者是否拥有广泛的社会交往和联系紧密相关。
通过这种交往和联系,企业可以获得价值连城的信息,捕捉令企业起死回生的机遇,涉取稀缺的资源,争取风险小获利大的生产项目,从而在愈来愈激烈的竞争中避短扬长,立于不败之地。
这种交往和联系的重要性,虽然早已被经营者认识到了,但仅停留在经验的层次;虽然早已成为经济生活的一部分,但并没有理性地探讨其实质和规律性;虽然早已成为企业的经济行动准则,但并未公开明确地肯定它在我国经济转型中的特殊价值和作用。
笔者认为,企业经营者广泛的社会交往和联系对企业的发展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这些交往和联系是一种企业资本,我们称之为企业的社会资本。
正如企业的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一样,企业的社会资本也需要经过积累和再生产,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本文中提出3个问题:第一,企业社会资本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测量?第二,企业如何形成和积累其社会资本,为什么有的企业的社会资本高于其他企业?第三,企业的社会资本对企业发展的功效如何?我们将针对中国的情况对上述三个问题做初步探讨和实证分析。
在本文的结论部分,还将对企业社会资本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特别是其对分析我国转型经济的运行机制,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一、企业的社会资本:概念与测量社会资本是从西方社会学借用的概念,但西方学者关心的是个人的社会资本,我们在本文中关心的是企业。
我们首先介绍个人层面的社会资本的概念,然后定义企业的社会资本,最后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对企业的社会资本进行测量。
社会资本的概念社会资本的概念是法国学者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于70年代提出来的,其代表著作Distinction于1984年译成英文。
科尔曼(James Coleman)1988年在5美国社会学学刊6发表的5作为人力资本发展条件的社会资本6一文,在美国社会学界第一次明确使用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1998年10月底至11月初,/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0的国际研讨会在美国杜克大学举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与会,交流了有关社会资本的概念、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并对这一新的研究领域进行了学术探讨和展望。
自布尔迪厄和科尔曼以来,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会资本概念,指的是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涉取稀缺资源并由此获益的能力。
这里指的稀缺资源包括权力、地位、财富、资金、学识、机会、信息等等。
当这些资源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变得稀缺时,行为者可以通过两种社会联系涉取(access)。
第一种社会联系是个人作为社会团体或组织的成员与这些团体和组织所建立起来的稳定的联系,个人可以通过这种稳定的联系从社会团体和组织涉取稀缺资源。
例如在中国是通过单位得到住房,通过校友会获得工作机会,通过教会得到生活救济,通过学会了解国际最新学术动态等等。
对这种/社会成员关系0所形成的社会资本,政治学者尤为重视,其代表人物是哈佛大学的Robert Putnam。
他对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研究表明,由于参加各种志愿团体和组织的人数在逐年减少,美国的社会资本呈下降趋势(Putnam,1995)。
陈健民和丘海雄对民间社团的研究发现,社团成员可以凭借其成员身分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从而获取更多的资源(陈健民和丘海雄,1999)。
第二种社会联系是人际社会网络。
与社会成员关系不同,进入人际社会网络没有成员资格问题,无须任何正式的团体或组织仪式,它是由于人们之间的接触、交流、交往、交换等互动过程而发生和发展的。
社会学者重视社会网络以及个人由社会网络涉取社会资源的过程。
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曾在两篇重要的论文中分别阐述了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如何通过社会网络而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是如何经过社会网络而建立、巩固和发展的(Granovetter 1973,1985)。
林南强调权力、财富、声望等社会资源是嵌入于社会网络之中的,缺乏这些资源的人们可以通过社会网络而涉取(借用),而社会资源的利用是个人实现工具性目标的有效途径(Lin1982,1990)。
90年代,社会网络的分析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学领域新的理论范式(Bian1997;边燕杰1999)。
企业的社会资本我们提出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不是简单地将社会资本的概念套在企业上。
社会资本是行动主体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涉取稀缺资源的能力。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经济行为者;同时,企业也是在各种各样的联系中运行的。
提出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就是强调企业不是孤立的行动个体,而是与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发生种种联系的企业网络上的纽节。
能够通过这些联系而涉取稀缺资源是企业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企业的社会资本。
企业在经济领域的联系种类繁多,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我们将这种联系概括为三类,即企业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社会联系。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企业的纵向联系是指企业与上级领导机关、当地政府部门以及下属企业、部门的联系。
这种纵向联系的取向主要是向上的,目的是从/上边0获得和涉取稀缺资源。
纵向联系并不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独有属性;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里,企业与政府也存在纵向联系,只不过较为松散和间接。
在我国转型经济中,国有企业和城市集体企业仍然隶属于某级政府部门,虽然政府部门对所属企业的控制能力逐渐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削弱,但正式和非正式的影响力尚在。
转型经济时期新产生的企业,有的挂靠在某级政府部门之下,有的与国有、集体企业合资合作而受政府纵式结构的影响,还有的直接为一级政府管辖(如部分乡镇企业)。
所以,企业的纵向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社会资本。
企业的横向联系指的是企业与其他企业的联系。
这种联系的性质是多样的,如可以是业务关系,协作关系,借贷关系,控股关系等等。
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存在着企业的横向联系,其作用不仅是沟通信息,而且是解决资源短缺和突发事件的最后保证。
在转型经济时期,作为独立的财政核算单位,企业的横向联系大大发展起来。
横向联系多而广,企业的有效信息就多,可选择性就大,因而可以有先人之举,得到发展。
横向联系少而窄,企业就闭塞、机遇就少,只能在有限的空间求生存。
从这个意义上判定,企业的横向联系是一种社会资本。
企业虽然是在经济领域内运行的,但企业及其经营者则生存在广阔的社会空间之中。
企业经营者的社会交往和联系虽不是企业的属性,却是企业必要的财富。
这是因为企业经营者非经济的社会交往和联系往往是企业与外界沟通信息的桥梁和与其他企业建立信任的通道,是涉取稀缺资源和争取经营项目的非正式机制。
就像一些企业家所说的,企业经营者不但要头脑灵、点子多,而且要路子广、朋友多。
因此,企业及其经营者的社会联系也是企业的社会资本。
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针对中国的情况,我们设计了3个指标测量企业的社会资本。
第一个指标是企业法人代表是否在上级领导机关任过职。
我们的假设是,企业法人代表曾在上级领导机关任职意味着企业的纵向联系有优势,反之则不占优势。
第二个指标是企业法人代表是否在跨行业的其他任何企业工作过及出任过管理、经营等领导职务。
使用这一指标的假设是,企业法人代表若有上述这种经历,表明该企业的横向联系占优势,反之则不占优势。
第三个指标是企业法人代表的社会交往和联系是否广泛,是一个定序的主观评价指标;广泛者的企业则在社会联系上占优势,不广泛者的企业则处于劣势。
上述3个指标是符合企业社会资本的定义的,但是不完全,不能涵盖企业社会资本的全部甚至大部。
作为第一次提出和使用这一概念并进行测量的研究者,我们的测量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3个指标的信度也须在今后的研究中得到确证。
本项研究的资料取自1998年在广州进行的/企业工资及经营情况问卷调查0。
该项调查由丘海雄主持,边燕杰参与问卷设计,广州市劳动管理协会和中山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共同推动。
随机选取200家企业作为访问对象,回收192份问卷,有效问卷188份。
问卷由企业主管劳动工资的负责人填写。
这188家企业的所有制包括国有、集体、中外合资等8种形式,国有企业占多数(120家)。
其行业分布包括制造业、商业、金融和房地产以及建筑业等7种。
在规模上,正式职工平均559人,注册资金平均3487万元。
我们在表1中报告了对这次测量的分析结果。
由于填写问卷的不是企业法人代表,所以在我们设计的3个问题中,有些被访人不很确知企业法人代表是否在政府部门、在不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工作过。
故我们将/否0给值为1,/不确定0为2,/是0为3,所以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都是3点定序变量,得分越高,表示存在这些联系的可能性越大。
企业法人代表的社会联系填答十分理想,分布如表1所示。
在188家受访企业中,1016%的企业法人代表曾在政府部门工作过,3416%的企业法人代表曾在不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工作过。
企业法人代表社会交往一般或不太广泛的占2717%,广泛的占5815%,非常广泛的占1318%。
总的说来,受访企业法人代表社会交往广泛、非常广泛的占多数。
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表11企业的社会资本:测量及因子分析(调查企业数=188)纵向联系:企业法人代表是否在政府部门工作过?频数百分比11否153811421不确定1581031是201016横向联系:企业法人代表是否在不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工作过?11否106561421不确定1791031是653416社会联系:企业法人代表的社会交往如何?11一般/不太广泛52271721广泛110581531非常广泛261318因子分析结果(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因子负载值本征(Eigen)值:11521纵向联系1774已解方差:5017%横向联系1733因子均值:21173社会联系1621因子标准差:11000为便于资料简化和理论概括,我们将3个指标用因子分析的方式合并,所得因子即为企业的社会资本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