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代工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企业升级的关系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中小代工企业作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纵观我国中小代工企业,大多简单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来生存,却在设计研发、打造自主品牌等附加值增加最多的环节少有涉及和建树。然而,在当前CPI上涨、刘易斯拐点出现、人民币升值、外需萎缩、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贸易摩擦频发等的经济大变化的背景下,一直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中小代工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例如,作为苹果的代工制造企业富士康老总的郭台铭称,2010苹果利润率36.2%,而代工苹果利润却只有5%,富士康净利润为2.7%,且在2011年7月传出苹果欲打破由富士康独家代加工模式,准备增加第二家iPad制造商的消息,可见品牌主导商扼住了代工企业命运的咽喉。据统计,我国中小代工企业2010年的年利润率仅为1.47%, 且主要来自于出口退税。欲转变这一不利局势,中小代工企业有力的回击方式只能是提升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事实上,不论实业界或是学术界都早已意识到,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以扭转技术、品牌、渠道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实现OEM企业的升级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 中小代工企业转型升级,既要突破自身的成长瓶颈障碍,又要克服外部环境剧变带来的严峻挑战,则必须要化被动适应为主动出击,对代工模式实施升级。目前,学术界对于企业升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和企业集群的竞争与协作两个角度。然而,这两个研究视角却忽略了一些企业未从GVC(全球价值链)以及企业集群获得资源,但升级水平和升级绩效却显著的事实。因而,可能存在某些潜在的未被重视的对企业升级有影响的因素未给予详细的分析和讨论。为此,Bell &Albo(1999)认为可以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的角度来关注企业拥有的有价值的且为其他企业难以复制和替代的资源和能力,从而分析企业成长原理。Ericsson & Michelson(1996)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包含组织资本, 还内涵有社会资本。在新的经济背景下,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为我们研究企业的成长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社会资本已逐渐成为分析社会学经济学的一个时髦工具( 边燕杰,2004) ,因为它可以揭示内嵌于行动者之间的网络关系资源的价值,这种网络关系资源往往被传统经济学所忽略。 然而这种非正式制度规则,即社会网络却具有巨大的魔力,因为其网络了权利﹑传统人情﹑信息获取的渠道等,在影响企业资源配置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因而有学者提出企业社会资本是转型中的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必要资源。 张其仔博士在《新经济始于技术,成于社会资本》中讲到,在东南亚的台湾投资商很大比例是利用原有的社会资本:63.6%的依靠当地华人为期当地的投资提供咨询,48.6%的台商参与协作行政管理,并与当地政府进行联系。由于中小代工企业自身规模和资源的局限,其更加重视内部各部门和雇员之间的信任合作,更重视与企业外部经济主体的联系,也更加注重整合企业内外部的隐形资源,进行创新知识的引进吸收和转化。所以,研究如何利用社会资本的网络关系中的资源来学习创新并获得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企业的成功升级,将显得十分重要和有意义。 2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旨在引入社会资本这一新的视角来分析企业升级,具体通过分析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和-- --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与企业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企业社会资本是否间接通过技术创新对企业升级有显著的影响,并以此构建企业社会资本—企业技术创新—企业升级的关系结构模型,通过实证研究获取经验证据。 中小代工企业主要靠单纯加工赚取价值链末端微薄的利润,高额的附加利润却被品牌商赚取,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一贯以低成本制造的优势占领市场的中小代工企业面临着成本更低的制造商进入GVC带来的激烈竞争。面对强势品牌商以及同行竞争带来的压力,中小代工企业采取何种措施来突破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地位从而实现企业升级,实业界和学术界已经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很多文献都强调,中小代工企业必须通过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建立自主品牌,使企业转向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从而获取高的附加值和利润。但这些研究大多回避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生发展过程,回避了促进或是障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企业层面和企业环境的隐形因素,忽视了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主体之间的关系网络安排(社会资本的形式体现)对企业升级的影响。在已有的文献研究中,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和能力的关系已得到了验证,同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企业升级的影响也是公认不讳的,因而本文通过对企业社会资本﹑技术创新﹑企业升级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不仅可以为企业升级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理论研究视角,也对我国中小代工企业的升级策略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3研究创新 企业升级问题一直是实业界以及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多数学者都从全球价值链(GVC)的治理和企业集群两个视角来研究企业升级,但这两个研究视角却忽略了一些企业未从GVC(全球价值链)以及企业集群获得资源但升级水平和升级绩效却显著的事实,忽视了价值链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安排和组织形式对企业升级的影响。因而,对企业升级有影响的因素未给予详细全面的分析和讨论。企业升级的关键在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已有的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的大量文献认为,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显著正相关。因而,本文推测,企业社会资本间接通过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而影响企业升级水平和升级绩效。 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 首先,引入企业社会资本这一新的视角来研究企业升级。中小代工企业由于受到自身规模和资源的局限,其更加重视内部各部门和雇员之间的信任合作,更重视与企业外部经济主体的联系,也更加注重整合企业内外部的隐形资源,进行创新知识的引进吸收和转化,即中小代工企业的社会资本水平会一定程度的影响企业升级效果。 其次,在分析企业社会资本方面,很多学者都着重研究企业外部的社会网络,却忽略了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基于企业内部联系的社会资本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存在的,有利于推动组织成员的信任与合作,促进企业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从而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的人际关系网络。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社会资本,一方面可以促进企业成员的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企业各部门的协调和联系,从而使企业的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成为可能,企业的知识竞争优势也才得以表现和发挥出来。因此,本文将企业内外部的社会资本整合考虑来分析其对于企业升级的影响。 4 研究方法 本文探讨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升级的影响,主要采取如下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指根据一定的研究-- -- 目的,通过收集和分析前人的文献资料而进行相关的研究。本文主要是通过各种已有文献对企业社会资本,企业技术创新以及企业升级的理论发展进行归纳与分析,梳理企业社会资本﹑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升级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实地考察法与访谈法,发现问题所在,并就问题进行理论推导,而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本文的研究模型与具体的研究假设。(2)实证研究法:本文将对一定数量的中小代工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并根据本文的研究范围、变量内容及衡量指标等内容从已获得的数据中筛选出适合研究的样本,再用Amos 7.0与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与研究模型的回归分析,以验证研究假设。 5论文的研究框架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各部分内容概要如下: 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可能的研究中的创新点,并介绍本次研究中可能用到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部分,分别介绍本文所涉及的几个主要理论的文献综述。包括企业社会资本理论、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升级理论等。这一部分将阐述各理论定义、理论包含的内容,并说明该理论的研究现状。 第三部分是研究构思与研究设计。本章首先对变量进行界定,并提出相关的衡量方法,构建了“企业社会资本----技术创新----企业升级”的基本理论模型,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设。 第四部分是问卷设计与样本描述分析。包括描述问卷设计、问卷小样本测试、问卷正式发放、数据的收集过程等内容。然后对样本进行描述性分析,涉及样本的特征,数据分布规律等,同时讨论其信度与效度,从而为下一章做准备。 第五部分是数据分析,这一部分在前几章的基础上,对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因子分析、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以及中介变量的分析。通过这些数据分析,从而对研究问卷进行进一步的描述,为验证本研究提出的假设。 第六部分是研究结论与讨论。分析本文的实证研究结论,并对本文的理论模型进行修订,对本文所进行的研究进行总结,得出优点与不足,并展望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以下是本文的研究框架图:
↓ ↓ ↓
第一章 绪论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创新点、方法与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资本文献综述﹑技术创新能力文献综述﹑企业升级文献综)
第三章 研究构思与研究设计 (研究变量界定及其衡量方法、研究设计、研究假设提
第四章 问卷设计与样本描述分析 (初始问卷的设计与修正、问卷发放方式、数据收集、样本描述性分析、样本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 ↓ ↓
图1-1 本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 社会资本 1.内涵 社会资本最早出现在社会学研究范畴中,法国社会学家Bourdieu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对其作了系统性的阐述,并将社会资本定义为“实际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这些资源与占有人们共同熟悉或认可的制度化关系的持久网络联系”。 而之后经济学家Loury(1977)将社会资本的概念开始引入到经济学范畴中,并在1992年将社会资本定义为自然形成的人际间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有助于获取市场中稀有的资源和信息。此后,社会资本理论又形成以Coleman为代表的“互动学派”,其认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合作、互动将存在于社会网络中的资源信息进行交换,可以实现个体的利益目标,而所说的这种存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即为社会资本(Coleman,1990),并且这种社会资本包含社会结构和个体的特定行动两个特性。 继Bourdieu,Loury和Colmena之后,很多有关社会资本理论分析方面的文献也相继出版。例如,Portes(1993)对社会资本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将社会资本看作是“个人通过他们的成员身份在网络中或者在更宽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获取资源的能力不是个人固有的,而是个人与他人关系中包含着的一种资产,社会资本是嵌入的结果”。Putnam(1995)则认为社会资本是具有网络、规范和社会信任的社会组织之间互惠协调合作。至此,社会资本都是从个体为中心的微观层次以及强调制度与规范的宏观层次来作研究的,鲜有文献直接从企业层面分析社会资本。 Nahapiet&Ghoshal(1997)首次明确地将社会资本作了企业层面的定义: 嵌入于企业的、可利用的、源于个体或社会单元拥有的关系网络中的、实际的和潜在的资源。Gabbay ( 1999) 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一组有形或无形资源,它来自于企业及其成员的社会关系,能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福山(1997)简明地将企业社会资本表述为一系列的非正式的价值和规范,享有这些价值和规范的个体和群体愿意在彼此之间进行合作。Inglehart(1997)更是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一种诚信和宽容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涌现了大量自愿联合的网络。 当前随着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社会资本理论方面的文献呈指数级增长(Halpern,2001),社会资本理论也已被广泛地用来分析许多社会现象和企业的创新与政府政策研究等领域(woo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