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南海战略”,建设“深蓝广东”——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2012-7-19 13:47:00 来源:互联网导读:在后危机时代以及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协定全面生效的大背景下,广东应以更广阔的全球视野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以中国—东盟深化合作为突破口,启动“南海战略”。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亮点,世界各沿海国家纷纷将目光投向海洋,制定海洋发展战略与规划,在全世界范围掀起了新一轮海洋竞争。
广东作为海洋大省,俯瞰南中国海,毗邻太平洋,是中国海洋战略的主战场之一。
在后危机时代以及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协定全面生效的大背景下,广东应以更广阔的全球视野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以中国—东盟深化合作为突破口,启动“南海战略”,力促“10+1”合作重心由陆地转向海洋,把南中国海建成区域经济合作的“内海”,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深蓝广东”,引领广东由“珠江时代”进入“海洋时代”。
一、广东进入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历史机遇期(一)全球步入“海洋世纪”,“海洋圈地”风起云涌。
21世纪以来,人类重新把目光聚焦到海洋,全球进入到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时代。
社会生产和生活空间逐渐向海洋推进,海洋空间利用日益多样化;海水作为巨大的液体矿,逐步进入综合开发和大规模利用阶段;许多近海区域将成为蓝色田野和牧场,海洋农牧业将成为高技术产业;海洋矿产和能源开发规模越来越大。
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和外大陆架的划定申请,200海里经济专属区和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催动全球临海各国掀起一场“海洋圈地”冲击波,各国由陆地上的寸土必争转向海洋上的寸海必争,全球约36%的公海变成沿海各国的专属经济区。
海洋再次成为人类发展的焦点和全球的战略争夺点。
(二)我国兴起“蓝色革命”,“海洋运动”方兴未艾。
我国人均耕地1亩多,后备土地资源也只有2亿亩,45种主要矿产资源的保证形势日益严重。
多种陆地资源的日渐短缺和发展空间的不断压缩迫使把眼光转向海洋,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要财富。
2009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视察山东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把海洋工程产业列为国家未来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在中央引领下,海洋开发纷纷成为沿海各省(市、区)的新世纪战略工程。
辽宁、山东先后提出建设“海上辽宁”、“海上山东”,浙江提出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大省”,江苏、福建、广西也加快了海洋开发步伐。
沿海各省在开发海洋资源方面你追我赶,共同掀起了一场“海洋运动”。
(三)东盟“10+1”合作协议的生效为南海合作的破冰提供了历史机遇。
南海是广东发展海洋经济的主战场,南海的岛礁主权之争使广东的“南海战略”被搁置多年。
南海石油储量近500亿吨,天然气储量达15万亿立方米,被称“第二个波斯湾”。
如今,南海周边国家已在南沙群岛海域钻井1000多口,参与采油的国际石油公司超过200家。
迄今,越南已从南沙油田中开采了逾1亿吨石油、1.5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获利250多亿美元。
而我国在南海无一口油井。
资源的蚕食迫使我国必须尽快调整南海政策。
如今随着东盟“10+1”合作协议的生效,南海开发必将成为国家战略的重大部署,进入从政治到经济的全面合作,广东也将通过“南海战略”成为国家战略部署的主要承载省。
(四)“经略海洋”成为广东提升区域战略地位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支点。
广东要加快从经济上与国家的“南海开发”战略对接。
广东应该充分发挥优越的区位条件和雄厚的产业基础,以中国—东盟合作为突破口重启“南海战略”,从经济上与国家的“南海开发”战略对接,力促“10+1”合作重心由陆地转向海洋,把南海建成合作的“内海”,打通与东盟协作的海上通道,确立广东在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领头羊”地位。
同时,围绕“国家南海开发的桥头堡和支援基地”的定位全面铺开广东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构建,打造“深蓝广东”。
发展海洋经济是广东实现发展转型,当好实践科学发展排头兵的重要抓手。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等矛盾和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和积累,都与广东传统的以陆地为轴心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有关。
在“十二五”及今后一个很长时期,拓展生存发展的空间,实施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严峻的现实要求广东更新发展思路,开拓发展视野,从单纯在陆域经济上做文章,转移到向富饶的海洋寻找出路。
实施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壮大海洋经济,可以缓解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的压力,有利于扩大投资、拉动内需,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五)广东具备海洋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但面临难以对接“南海开发”的严峻挑战。
广东具有独一无二的海洋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
广东自古即是我国的南部咽喉,南濒南海,与港澳相通,东接台湾,西联东盟,靠近世界第一黄金航道,区位优势明显。
全省海域辽阔、海岸线绵长。
省管辖的海域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2倍多,占全国14%;有大陆海岸线4000公里,占全国19%,居首位。
全省沿海海洋运输、海洋生物、海洋矿产、滨海旅游等资源丰富和可再生能源等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南海则是全国资源最丰富的海域。
2008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5825亿元,占全省GDP的16.3%,连续14年居全国首位,形成了粤东、粤中、粤西三大海洋经济区和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等五个经济增长快、外向度高、富有活力的海洋经济重点市,以及以广州、深圳、湛江、珠海、汕头等5个主要港口为主,其他地区性重要港口和一般港口为重要补充的分层次港口布局。
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港口资源,强大的工业配套能力和雄厚的产业基础为广东承担“南海开发”战略任务提供了初步储备。
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滞后,方式粗放,难于适应全球发展趋势和“南海开发”要求。
广东目前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海洋经济的发展与海洋大省的地位不相称,长期“重陆轻海”的思维导致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长期滞后。
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分海域开发秩序混乱,海域使用矛盾突出,海洋生态恶化的势头尚未遏止,珠江口海域是全国海域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重构严重,缺乏规模企业。
港区港口虽多,但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此外,广东虽然海洋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一,但海洋科技力量仅处在全国第七位,尤其是顶尖级人才数量与山东差距很大。
面对上海、山东、浙江、天津等沿海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广东海洋经济的先发优势已经丧失。
落后的发展方式和日益紧迫的发展环境,迫使广东必须加快海洋发展政策的转变,否则将难以对接上“南海开发”。
二、“深蓝广东”的战略构想建设“深蓝广东”,实现“蓝色崛起”,要以南海战略、产业支撑战略、科技兴海战略、港城一体化战略和“和谐海洋”战略等为指引,提升海洋经济在广东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推进广东由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转变。
(一)战略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广东海洋经济发展,以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为目标,以“宽视野”、“大时空”、“高目标”的海洋战略意识,以“南海战略”为核心,以“产业支撑”为基础,以“科技兴海”为引领,以“港城一体化”为突破口,以“和谐海洋”为方向,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要财富,要发展,要“气”势,沿着“河湾——海湾——海岸——海岛——远洋”的发展路径,引领广东从“陆地”走向“海洋”,从“珠江时代”迈向“海洋时代”,不断提高海洋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广东发展的蓝色引擎,实现“蓝色崛起”。
1、核心战略:“南海战略”。
抓住东盟10+1自由贸易协定生效的历史机遇,加强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构建东盟10+1合作的海上通道,力促东盟10+1合作的重心由陆地转向海洋,制定南海航运指数,把南海建成东盟10+1合作的“经济内海”。
全方位准备对接好国家南海开放战略,为承担国家南海开发战略任务做各方面的储备工作,把广东建成为国家南海开发的物资供应和补给基地、研发和后勤保障基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加工基地,产品的推广运销基地,资金筹措和技术人才储备基地,即南海开发的后方总基地。
2、四大支撑战略。
“产业支撑”战略。
围绕着为“南海战略”提供产业配套和支撑,把海洋产业作为广东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培育和重点发展,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构建广东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建设近海海洋产业链系统和终端商品生产加工产业链系统,使海洋产业链体系的资源优势在广东本地快速转化为产品优势,以南海为中心构筑全球化的海洋运输网络体系。
突出各个时期的广东海洋产业开发重点和开发时序,促进产业集群化。
依托南海开发和广东港口、航道、市场优势,把广东建成我国重要的油气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之一。
“科技兴海”战略。
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进入全面依靠科技创新时代。
广东要紧紧围绕“南海开发”,以增加海洋财富、保护海洋健康、提高海洋服务能力、推动科学发展的目的,实行高技术先导战略,形成高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性工作相结合的海洋科技战略。
积极推进海洋信息化建设,推进“数字海洋”,为“南海开发”和海洋安全、经济、科研、网格、综合、虚拟的应用提供服务。
要坚持“加快转化、引导产业、支撑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紧紧抓住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主线,尽快将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港城一体化”战略。
港城一体化,即港口与城市功能的“无缝对接”。
依托大型港湾,加快港口建设,壮大临港产业集群,推动以港兴市,促进港口与港口城市紧密相连、互动发展,实现城以港兴、港以城荣。
目前国务院已先后批准上海外高桥保税区、青岛、宁波、大连、张家港、厦门象屿、深圳盐田港、天津保税区与其邻近港区开展联动试点,港区联动极大地拉动了当地港区经济的发展。
广东的港口城市建设必须解决“港区分离”问题,走港城联动之路。
“和谐海洋”战略。
对海洋的开发与保护同步是广东“南海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
广东的海洋经济发展将与环境、民生等连接起来,探索建立海洋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海岸带管理、污染物排放控制、海洋灾害防范防治和统一联合执法监督机制,以及海岸带经济发展和海洋环境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有效保护并逐步改善海洋环境,维护良好生态系统,建设海洋民生工程,不断提高海洋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完善广东省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努力恢复近海海洋生态功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二)愿景定位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广东需要以“南海战略”为中心,把“深蓝广东”发展目标定位于:南海开发支持基地;东盟“10+1”自由贸易合作的通道与枢纽;广东未来重要的经济引擎和“第二增长极”;我国南方海洋科技研发中心和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