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

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

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孙根年摘要:提出了一个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结构模式,从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的相互作用上区分了课程体系改革及优化必须考虑的因素;给出了一个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工程程序,重点论述了如何从“课程体系→课程群→主干课程”实现课程体系的递阶控制及三级优化思路;给出了课程体系优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并以此完成高师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关键词:课程体系结构模式课程群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广义的课程体系改革包括三个层次:(1)宏观的专业设置,涉及高等教育的学科及专业设置;(2)中观的课程体系改革,涉及某专业内部课程体系的优化;(3)微观的教材体系优化,是某专业内某具体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是一项带有战略性的教育系统工程,需要在系统理论指导下,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研究。

本文结合我们完成的“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1],对中观层次课程体系优化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总结。

一、课程体系的系统结构及特点课程体系是一个担负特定功能、具有特定结构、开放性的知识组合系统。

它不仅要使所包含的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术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应用课等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且还必须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符合学制及学时限制[2]。

前者是课程体系内部各门专业课程及课程群之间的相互联系,称为课程体系的内部结构;后者是课程体系形成的环境及制订依据,即为课程体系的外部环境。

环境制约着系统、系统要适应环境,结构决定功能、功能要靠结构优化来实现[3],这两者的相互作用即构成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结构模式。

建立课程体系的系统结构模式,就是要求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优化时进行如下两个方面的分析研究:(1)分析课程体系形成的环境背景和制订依据,即课程体系形成的科技发展背景、社会经济需求、学制学时制约,制订科学可行的培养目标及专业规格;(2)分析课程体系内部的结构,即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术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应用课或课程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组织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在此基础上建立与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整体功能最优、体系结构合理、内容完整的课程体系。

1.开放性:课程体系形成的外部环境任何专业的课程体系都是一个开放性的知识——技术系统。

首先,要考虑培养目标及专业规格的制约。

高师地理学专业培养的是“面向21世纪中等学校地理学教师”,这是社会分工和国家计划对高等师范地理学教育专业的基本要求,其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组织亦应按此目标来进行,要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特点,并兼有师范教育的性质。

其次,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今人类面临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等多重挑战,保护地球环境的可居住性和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日渐突出,加强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社会经济对高师地理教育新的要求[4];再次,要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现代地理学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野外调查→区域描述,遥感分析、数据建模、地理信息系统等成为地理学观察世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面向资源、环境、人地协调、城乡规划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理论和应用研究的主要领域[5],新的课程体系规划必须反映这些新的趋势。

同时,要受到学制和学时限制,“5天工作制”使高校四年学制的学时减少了15%,素质教育和公共课程的增加又使专业课程总学时只能控制在一个合适范围内,课程的门数和学时都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压缩。

以往的课程体系规划多具有主观性和人为性。

由于对科学技术发展缺乏深入分析,致使教学内容陈旧;对社会经济需求了解不够,造成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对课程体系内部的结构缺乏深入分析,造成教学内容重复,课程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对课程总体结构的分析,致使课程门数膨胀,学时严重超过计划控制,缺乏必要的时间供学生进行自学、思考和温故。

为此,“必须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反应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从整体优化角度开展课程体系优化及教学内容改革”[6]。

2.系统性:课程体系的内部结构由于公共课具有某种共同性,由教育部或学校通过某种计划指令设置,本文主要讨论专业课程体系优化问题。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高等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的主要任务。

高师地理学专业应着重从地理学的统一性和综合性角度思考课程体系改革问题,过分偏重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保护与城乡规划等,都不符合高等师范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

吴传钧院士在谈到高等地理教育改革时强调指出:“地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必需妥善协调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地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区域地理几大课程群的关系,使地理学的理论、方法与区域实践相结合”[7]。

在地理学的体系结构中,专业基础课包括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部门自然地理学和人口、工业、农业、交通、城市、旅游等部门人文地理学,理论课包括综合自然地理、综合经济地理、综合人文地理等方面,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区域分析与规划)则是专业理论与区域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包括地图学、遥感地学分析、计量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应用课是与国济民生密切相关的资源、环境、灾害、生产布局、区域开发等课程,专业前沿课主要应反映国际地理学发展动向和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如全球环境变化、地球系统科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学、可持续发展等[8]。

地理学是一个涉及面广、分支众多、应用性强的庞大的学科体系。

课程体系的组建和优化,要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经济需求、人类认识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等方面的要求,将各门课程、课程群合理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自然与人文相协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方法相配套,面向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工程程序课程体系的改革及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钱学森教授倡导的系统工程[9]和P.Checkland创立的系统方法[10]适合于这类系统的研制。

我们在进行“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的研究中,将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划分为五个阶段:(1)分析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2)确定改革的目标、原则和方向;(3)划分课程群、组建改革方案;(4)科学评价、整体优化;(5)实践检验、修改完善。

1.分析面临形势及存在的问题对于高师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我们进行了如下四个方面的调查和分析:(1)国际地理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2)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3)国内外高等地理教育课程体系演化的历史与现状;(4)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趋势。

在此基础上,对现阶段我国高师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做出科学诊断,我们发现存在着如下问题:(1)重自然、轻经济,重区域、轻理论,重知识、轻技术和能力培养;(2)教学内容重复陈旧,课程门数膨胀,体系结构不尽合理;(3)学院色彩太浓,缺乏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兴课程;(4)对地理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吸收不够。

2.确定改革的目标、原则和方向当前课程体系的改革应树立如下新的观念:(1)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2)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课程体系改革要反映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3)面向问题、面向生产实践,课程体系改革要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4)坚持强化基础、加强技能培养、拓宽专业,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多方面的需求。

高师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调整的原则是:(1)坚持地理学的统一性和综合性,改变以往重自然、轻经济,重区域、轻理论的不合理结构;(2)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加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3)加强地理技术及专业技能培养,适应高技术条件下地理研究现代化的要求;(4)体现地理学发展的新动向,吸收新成果;(5)加强地理教学方法和地理研究方法论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中学地理教师。

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调整及规划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时,我们采取了如下策略:(1)对需要保留的原有课程,从新的要求出发进行学科交叉、内容重组,体现学科的继承性;(2)重视地理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研究手段的现代化,加强地图遥感、地理模型、计算机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地理技术课程;(3)密切联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等应用性课程;(4)体现国际地理学发展的新动向,加强全球变化、地球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等新兴课程;(5)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加强实践、实习课的教学,特别是野外调查方法和地理教育教学实习。

3.划分课程群、组建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地理学是一个涉及面广、分支众多的学科体系,如果直接由几十门课程组织成庞大的课程体系十分困难,难以兼顾各方面知识并使之相互协调。

为此,我们提出了“课程群”的概念,所谓“课程群”是指课程体系中由具有某种性质或担负类似功能的几门课程组成的小集群。

有了课程群的概念,我们就可以按从“课程体系→课程群→主干课程”递阶控制的方式[11],分三个层次来组织并优化地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其基本思路是:(1)在地理学及相关科学技术中遴选可供开设的备选课程,通过学科交叉、内容重组组织主干课程;(2)按教学内容及功能的相似性归并成若干个课程群,协调课程体系内部结构,我们将地理学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划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地理技术、地理教育、资源与环境、前沿与应用等7个课程群;(3)按递阶控制及三级优化原理设计总体的课程体系。

图1即为简化的专业课程体系递阶控制模式。

课程体系是一个由众多课程组成的知识—技术系统,专家咨询、Delphi法及其在此基础上的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方法是进行这类系统研制优化的可行方法[12]。

为此,我们先后发放问卷调查表500份,对地理学专业所应开设专业课程以及各课程重要性进行调查咨询,然后采用AHP方法确定各课程的权重,为课程体系优化及学时分配提供理论支持。

经过多方研究论证,我们对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课程体系进行了如下六个方面的改革:(1)新设《地理科学导论》,以加强入门教育;(2)对自然地理六大部门和区域地理四大块进行课程合并和内容重组,精练教学内容、减少课时;(3)加强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以适应国际地理学人文化、经济化的大趋势;(4)加强地图、遥感、地理模型、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学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等现代技术课程,着重技能方法及能力培养;(5)加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地理人才的需求。

图1 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群图2 课程体系结构优化评价的指标体系注:图中数据为通过专家咨询、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得到的各指标权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