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营养师课程(十)维生素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易溶于脂肪,与脂类一起吸收。
一、维生素 A
1、来源: (1)外源:食物 —— 动物肝、奶、蛋黄(含Vit A) 、 药物 —— 鱼肝油。 (2)内源:黄绿色植物 胡萝卜素(Vit A原 )
(肝脏)
维生素A
胡萝卜素 在黄、绿、红色植物中含有类胡萝卜 素,现已发现600种类胡萝卜素,其中有一 部分在体内可转变成维生素A,这些类胡萝 卜素称为维生素A原。最重要的维生素A原 有β-胡萝卜素(常与叶绿素并存),α-胡萝 卜素,γ-胡萝卜素和隐黄素。还有很多类胡 萝卜素,如玉米黄素、辣椒红素、叶黄素 和番茄红素等,在体内不能形成维生素A。
请问:
是什么原因导致日本海军生病的?
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病痊愈的?
VB1 1、生理功能 (1) VB1参与糖代谢,如缺乏时,会造成丙 酮酸堆积,神经组织能量不足,出现神经肌肉 症状,如肌肉萎缩及水肿、多发性神经炎,甚 至影响心肌和脑组织的功能。 (2) VB1抑制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的特殊 酶 )的活性,维持正常食欲,有利于胃肠蠕 动和消化腺分泌。
2、来源: 食物 —— 植物油(芝麻油、花生油、麦胚油, 生吃最有效)、麦胚、豆类、坚果(花生、芝麻) 、 鳗鱼、乌贼等。但肉、鱼等动物性食品以及果蔬中 含量很少,由于食物中容易获得VitE,故人类尚发现 缺乏症。 药物 —— 片剂或胶囊
3、稳定性 (1)对氧敏感,易于氧化破坏。面粉增白等特 异的氧化加工处理会导致维生素E的巨大损失。 在光照、碱和铁、铜等微量元素存在下,可加速 氧化; (2)对热比较稳定,但在高温中其活性降低; (3)水分活度的增加或降低都可加速其降解。 4、推荐摄入量 推荐摄入量:成人10-12mg/天。 5、过量摄入也会导致中毒: 短期肠胃不适、皮炎以及疲劳
按形态和症状可将脚气病分成三种: 干脚气病(组织萎缩):主要症状为多发 性神经炎,表现为肢端麻痹或功能障碍、肌 肉萎缩、消瘦甚至引起瘫痪。 湿脚气病(组织水肿):主要症状是水肿, 特别是下肢,还有食欲欠佳,气喘和心脏机 能紊乱。 婴儿脚气病:主要发生在2-5月龄,由于母 乳膳食缺乏VB1导致婴儿此母乳喂养的婴儿患 病。表现为哭声微弱、发绀、心跳过速有时 伴有呕吐。发病异常迅速,如不在数小时内 及时治疗,常常造成死亡。
三、维生素 E(生育酚)
1、功能 (1)维持生育:强化黄体荷尔蒙及男性 荷尔蒙分泌,治疗不孕,防止流产;临床 上常用于治疗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 (2)抗氧化 保护生物膜 (3)抗衰老和动脉粥样硬化 (4)防止肌肉萎缩及肌肉营养不良。 (5)作为局部外伤的外用药及内服药,防止 留下疤痕。 (6)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7)与动物的生殖能力和精子生成有关。
缓慢
一般在体内无非功能性 的单纯积存
较快
营养状况评价及毒 性
不能用尿进行分析评价 大多数可以通过血或/ 大剂量摄入(6~10倍RNI) 和尿进行评价 易引起中毒 几乎无毒性,除非极大
四、类维生素
有些活性与维生素很相似的天然物质,曾被列入维生素类, 由于它们不严格符合维生素的定义和特性,如能在体内合成或是 某些物质的代谢产物,现在称为“类维生素”,主要有生物类黄酮、 肌醇、肉碱、胆碱、牛磺酸、泛醌(辅酶Q)、硫辛酸、对氨基苯甲 酸等。 其中牛磺酸有保护视网膜和心肌的作用,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 发育,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促进脂类消化吸收。母乳中牛磺酸含 量比牛乳高30倍,尤其是人初乳中含量更高。 肉碱具有抗疲劳、降血脂和减轻体重的作用。甚至可以改善 心肌功能和延缓脑细胞衰老。胆碱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尤其 是肝、花生、麦胚、大豆中含量很高。
儿童 偻病 成人 佝 软骨病、骨质疏松
4、稳定性: (1)对热、碱较稳定,在酸性环境中容易分解; (2)油脂的氧化酸败会使其中的VD破坏。 5、需要量: 推荐摄入量 VD摄入适应与钙、磷的摄入量相适应。我国建议在 钙、磷供给充分的条件下成人VD推荐摄入量(RNI)为 5微克/天。生长期的儿童、少年及乳母为10微克/天。 6、 中毒: 过量摄入VD也会中毒:表现为食欲不振、体重减 轻、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多尿、发热等,甚至 发展成动脉、心肌、肺、肾等软组织钙化和肾结石。
2、来源: (1)食物:谷子的外皮、黄豆、酵母、动物心、 肾、脑、瘦肉、蛋黄、芹菜等含量丰富。 (2)药物:单独制剂或复合制剂。 3、缺乏症:脚气病 首先出现体弱、疲倦、烦燥、健忘;
其次出现周围神经炎症状:腿沉重麻木并有蚁 行感; 严重者出现多发性神经炎、心衰、水肿、胃 肠症状等,以至呼吸困难,循环衰竭而死亡。
二、维生素 D (阳光维生素)
1、来源
(1)外源:食物中肝、牛奶、蛋黄,鱼肝油、麦类等含量最丰富。 (2)内源
紫外线
药物
7-脱氢胆固醇(皮肤)
维生素 D3 活化 (肝、肾)
维生素 D2 紫外线 麦角固醇(皮肤)
1,25 -(OH)2 - D3(活性D3)
2、功能:促进肠道吸收钙、磷,维持血钙、血磷的 含量,促进骨组织的钙化。 3、缺乏症
一些海产品含有分解VB1的酶; 一些蔬菜(如红色甘蓝、黑加仑等)以及茶和咖 啡中的多酚类物质会使VB1失去活性,长期大量食用 此类食物会出现VB1缺乏。
7、特殊需求人群 经常熬夜、睡眠不佳者; 工作或生活特别紧张者; 经常抽烟、喝酒者; 糖尿病患者; 服用避孕药、孕妇、授乳妇女; 手术恢复期等。
1、功能 (1)参与体内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 维生素B2是机体许多重要酶的组成成分,在蛋白质、 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的能量代谢中起非常 重要的作用。促进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维护皮肤 和粘膜的完整性。 (2)参与维生素B6和尼克酸的代谢 维生素B2还可激活维生素B6,促进色氨酸形成尼 克酸。 (3)参与体内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和药物代谢 维生素B2具有抗氧化活性,能抑制脂质过氧化。还 可参与药物代谢。 此外,维生素B2还参与体内铁的吸收、储存与动员。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
案例1:
水溶性维生素易随尿排出,体内存储不多。 距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的100 年,日本海 军士兵经常会得一种怪病,下肢瘙痒难耐,随后 进展到全身,然后下肢又出现水肿、身体极度疲 乏、胳膊和腿像瘫了似的,最后死亡。这样极大 地打击了日本海军的士气,在没有外援食物及时 供给的情况下,士兵的吃饭成了问题,随军厨师 只好将供给随船牲畜们食用的麸、糠加到了士兵 的饭菜中,结果这种怪病竟不治自愈了!
(2)VA能维护上皮组织的完整和健全,维护呼吸道、 消化道、泌尿生殖上皮的健康。 (3)维持正常免疫功能:维生素A增强免疫力,胡 萝卜素活化免疫细胞。 (4)促进正常生长发育:VA在细胞分化中具有重要 作用,因此对胎儿、幼儿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 义。可促进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骨细胞的分化。 (5)其它功能:预防贫血;防癌抗癌(消除自由基)
5、需要量: 推荐摄入量 成人:800微克/天; 孕妇:1000微克/天; 乳母:1200微克/天; 1岁:300微克/天。 6、 中毒: 过量摄取易导致中毒(表现症状:厌食、 恶心、呕吐、耳鸣、嗜睡、过度兴奋、头发 稀疏以及皮肤瘙痒等)。 大多数情况是由于摄入VA制剂或摄入野 生动物的肝或鱼肝所至,摄入普通食物一般 不会发生VA过多症。
(3)减轻肠胃障碍; (4)预防并缓和偏头痛;
(5)减轻梅尼尔氏综合症的不适症状。
(6)大剂量的维生素PP还能降低血甘油三酯、总胆固醇、 LDL和升高HDL,有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
维生素A的单位
维生素A的供给量以视黄醇当量来表 示。通常1µg维生素A等于1µg视黄醇当量, 1µg胡萝卜素等于0.167µg视黄醇当量, 1µg其它维生素A原等于0.084µg视黄醇当 量。 膳食或食物中总视黄醇当量=视黄醇(µg) +β-胡萝卜素(µg)×0.167+其它维生素A 原(µg)×0.084
二、维生素 B 2
2、来源: (1)食物 动物性食品,如内脏(肝、肾、心)、 鳝鱼、 奶类和蛋制品等,植物性食物中主要存在于豆类和绿 叶蔬菜中。另外,蘑菇、紫菜、艾蒿和紫花苜蓿等, 也含有较多的核黄素。
(2)药物
3、缺乏症:
缺乏时,导致物质代谢紊乱,表现为 唇炎、舌炎、口角炎、阴囊皮炎、眼睑炎 以及脂溢性皮炎等症状。 唇炎:多见下唇肿胀。 口角炎:口角湿白及裂开。 舌炎:舌头肿胀,呈青紫色,出现裂纹皱 褶等。 皮炎:阴囊皮炎,脂溢性皮炎(多见于鼻 翼两侧)。 眼部症状:睑缘炎,角膜血管增生,视力 疲劳,夜间视力降低等。
(4)防治内出血及痔疮等,又被称为 臣”
“凝血功
3、缺乏症: Vit K缺乏时,凝血时间延长, 可发生皮下、肌肉及胃肠道出血。
4、稳定性 (1)耐热; (2)对光和碱敏感; (3)在空气中被氧气缓缓氧化而分解。 5、需要量:推荐摄入量:成人10-12mg/天。 6、中毒:过量摄入也会导致中毒。表现为短 期肠胃不适、皮炎以及疲劳。 7、特殊需求人群 经常流鼻血者; 早产婴儿。
6、特别需求人群 帕金森综合症; 心血管患者; 严重灼伤或外伤者; 血液循环不佳、静脉曲张者; 更年期妇女; 正服用避孕药、荷尔蒙剂或怀孕、授乳妇女等。
四、维生素 K
外源:绿叶蔬菜、肝、人工合成的药物及食品强化剂
1、来源
内源:肠道细菌可合成
2、功能:主要体现在凝血功能和骨钙代谢
(1)有助于某些凝血因子在肝脏的合成,促进血 液凝固。(2)减少生理期大量出血; (3)防治新生儿出血性疾病;
4、稳定性 (1)耐热; (2)溶于水和乙醇; (3)在碱性环境中易破坏; (4)对光敏感:(牛奶) 5、需要量:推荐摄入量(RNI) 成人:男性1.4mg/d; 女子1.2mg/d 。
三、维生素 PP(尼克酸、烟酸)
1、功能 (1)构成脱氢酶的2种辅酶(NAD、 NADP),参与生物氧化。
(2)防止癞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