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比较及启示

中外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比较及启示

中外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比较及启示
1 离婚损害赔偿的概念界定
台湾学者林秀雄将与离婚相关的损害赔偿制度分为两种,一种是离因损害;另一种是离婚损害。

离因损害是指“夫妻一方之行为是构成离婚原因之侵权行为时,他方可请求因侵权行为所产生的损害赔偿”。

“而离婚损害与离因损害不同,不具备侵权行为之要件,而离婚本身即为构成损害赔偿之直接原因”。

域外法对离婚损害赔偿的界定,很多国家都采用了以上两种。

例如从《法国民法典》第266条规定可以看出,法国将离婚损害界定为因解除婚姻而导致对方的物质或精神受损失。

《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是关于侵权责任赔偿的规定,而法国的离因损害赔偿则适用此条的规定。

此外,台湾民法1056条第l款是关于离婚损害赔偿的规定,184条是关于离因损害赔偿的规定。

我国《婚姻法》第46条对离婚过错方的赔偿责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属于法律规定的四种情形之一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向过错方请求离婚损害赔偿。

我国明确确立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只规定了离因损害赔偿。

笔者认为法国和台湾地区的规定比较合理,值得借鉴。

在明确离因损害和离婚损害的区别的基础上,笔者在此讨论我国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笔者将我国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界定为配偶一方因其过错行为不法侵害配偶他方所享有的配偶权而导致婚姻关系破裂,配偶他方得请求赔偿其精神损失和物质损失的民事法律制度,其性质实质上属于离因损害赔偿的性质。

2 离婚赔偿制度的比较法研究
离婚赔偿制度早已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存在,笔者将在比较借鉴的基础上,分析主要国家的立法,以期完善我国法律在此问题上的规定。

2.1 《日本民法典》第709条规定:“因故意或过失侵害他人权利者,负因此而产生损害的赔偿责任。

”第710条规定:“不论是侵害他人身体、自由或名誉情形,还是侵害他人财产权情形,依前条规定应负赔偿责任者,对财产以外的损害亦应赔偿。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将破坏婚姻关系的行为认定为侵权行为,受害人可以请求损害赔偿。

此外,受害配偶得以请求的损失包括物质和精神的损失,这对受害方的保护更全面。

2.2 1907年《瑞士民法典》第151条规定:“因离婚,无过错的配偶一方在财产权或期待权方面遭受侵害的,有过错的一方应支付合理的赔偿金;因导致离婚的情势,配偶一方的人格遭受重大损害的,法官可判与一定金额的赔偿金作为慰抚。

”笔者认为,《瑞士民法典》所规定的离婚损害赔偿范围很广泛,包括了期待权方面的损害。

2.3 1941年《法国民法典》第266条规定:“因一方配偶单方过错而宣告离婚的情况下,该一方对另一方配偶因婚姻解除而受到的物质上与精神上的损失,得受判处负损害赔偿责任。

”该条第2款规定,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仅能在离婚诉讼之际提起。

第271条规定:“赔偿金数额的确定依据是受领补偿金的配偶一方的需要及配偶他方的收入情况。

”第272条还规定了法官在考虑上述需要与收入时应该考虑的具体因素。

3 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3.1 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关于离婚损害赔偿责任性质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其是一种违约责任,另一种则认为是侵权责任。

违约责任论认为,婚姻是契约,之所以如此取决于婚姻具有契约的特点。

支持侵权行为说的人认为,离婚损害赔偿责任中行为人侵犯的是配偶权。

英美法系国家许多判例都将破坏婚姻关系行为认定为侵犯配偶权。

从《日本民法典》第752条规定和第770条规定可以看出日本也将离婚损害视为侵权。

在德国和瑞士,通说认为干扰他人婚姻关系系侵害人格法益。

从上文对离婚损害赔偿的界定来看,台湾和法国立法中的离婚损害均为侵权。

我国《婚姻法》第46条对离婚损害赔偿做了规定。

从所列举的四项过错行为来看,侵害人侵害的是无过错方的人身权,具体包括配偶权、身体权和健康权。

此外,我国的《婚姻法》第46条规定的“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

我们知道,侵权责任可以要求精神赔偿,而违约责任则不能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的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为侵权责任。

笔者认为将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性质认定为侵权责任是比较合理的。

3.2 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权利义务主体我国《婚姻法》第46条规定,有权提起离婚损害赔偿请求的是“无过错方”,过错方或过错小的一方是无权提出请求和赔偿的,而且不采用过错相抵原则。

笔者认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过窄,应该夸大权利主体。

从我国《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来看,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人为夫妻双方。

笔者认为,这存在着不合理之处。

因为在遭受家庭暴力或被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而提起损害赔偿诉讼时,家庭成员反而没有请求权,这不合理。

所以应扩大损害赔偿的请求权的主体,
家庭成员也可以成为损害赔偿的请求权的主体。

此外把有权提起离婚损害赔偿请求的主体限定为“无过错方”也是不妥的。

笔者认为,对于第三者能否成为离婚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可以从侵权行为的构成来看,如果第三者主观上无过错,比如在受欺骗的情况下,此时第三者也是受害者,不应成为离婚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

如果第三者主观上有过错,此时在符合侵权行为的构成的情况下,与婚姻关系中的过错方构成共同侵权,则应承担责任。

此外,笔者认为,应当引入过错相抵的原则。

3.3 离婚损害赔偿的适用条件
3.3.1 域外相关立法的规定国外关于离婚损害赔偿的立法体例,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原则性规定的立法模式,另一种则为原则性规定和具体规定相结合的立法模式。

澳门和台湾地区离婚损害赔偿发生的情形较为宽泛,只要因一方过错引起离婚,无过错他方就享有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香港地区在《婚姻诉讼条例》中规定:以通奸为由申请离婚的配偶,有向与其配偶通奸的一方要求赔偿的权利。

3.3.2 我国相关立法的规定我国《婚姻法》第46条规定了四种离婚损害赔偿的适用条件即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和遗弃、虐待家庭成员。

笔者认为,简单的规定四种情形范围较窄,应该扩大离婚损害赔偿的适用条件。

通过上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立法可以看出,下列行为也可以导致离婚损害赔偿:长期通奸的、一方嫖娼、卖淫的、一方故意犯罪被判处刑罚的、意图杀害对方的。

此外,笔者认为,我国的立法应借鉴外国先进的立法模式,把原则性规定和具体性规定相结合,即在列举性规定之后增加一个概括性规定:“其他导致离婚的过错”,这样
可操作性强,也便于公民守法,同时增加兜底条款,可以灵活的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3.4 离婚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离婚损害即包括物质损害有包括精神损害,然而精神损害是一种内在损害,是人的内心世界的感受,这种损害大多是无形的损害,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计量性,其认定相比物质损害困难得多。

如何掌握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和如何确定其具体数额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对于此问题,美国、西欧等国采用医疗费用参照法,丹麦采取的精神损害日定额法,捷克采用的精神赔偿额的栏目确定法,以及北美、非洲等国家采取的最高数额限制法。

在我国,台湾学者王泽鉴最早提出了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量定必须客观化的观点,即理论界熟知的“评定客观化说”。

笔者认为,由于我国地域广大而各地的经济水平又有差别,所以笔者赞同将离婚损害赔偿金的数额规定一个“最低限额”与“最高限额”。

法官在确定离婚精神损害赔偿金的具体数额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在考虑高人民法院《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确定的六种因素的基础上,在“最低限额”与“最高限额”范围内确定离婚损害赔偿的数额。

这样可以避免一刀切,根据个案情况合理裁量,从而发挥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宗旨,较公平地体现精神损害赔偿的抚慰、惩罚和调整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