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应对策略 大家知道,危机的预防只能减少或预防危机的发生,并不能完 全阻止危机的发生。 一旦危机发生, 原有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被破 坏,整个社会处于危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根据预防危 机管理程序,立即进人危机处理状态,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危机,尽 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如果措施不当,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更 重要的是会造成民众对政府信心的减弱甚至丧失, 由此导致整个社 会的动荡与不安。 这就要求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采取科学有效 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危机预警系统。 危机管理的核心在于平时,在于预 防, 而不在于出现了危机之后力挽狂澜, 出现了危机之后再去应对 是一个方面, 但更重要的是做好危机的预测与预防工作,建立危机 预警系统在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至关重要。 做好危机管理的预警工 作,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 (一是 建立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 特别是要利用高科 技手段及时捕捉收集相关信息, 并加以分析处理, 对危机管理做到 心中有数。达到公开要求的风险信息应马上向公众预警,没有到达 设定等级的风险继续追踪。 比如 :我们国家现在积极推行的“城市应 急联动中心” , 就是利用集成的数字化、 网络化技术将 110报警服务 台、 119火警台、 120急救中心、 122交通事故报警台,省长热线、 市长热线、防洪、防震等不同部门整合到一起,非常利于信息 的采 集和分析,也利于跨部门、跨警区之间的统一进行指挥协调。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应对突发事件的经典案 例:唐山大地震中的奇迹——青龙抗震
1976年 7月 28日凌晨 3时许, 我国唐山瞬间地动山摇, 万物 顿成废墟, 24.2万人的生命瞬间逝去。 然而, 与唐山的迁安比邻的 青龙满族自治县,在这场大地震中房屋损坏 18万多间,其中倒塌 7300多间,但 47万人中直接死于地震灾害的只有 1人。今年 8月初, 《瞭望东方周刊》的报道披露了被称为“青龙奇迹”的史实。 1976年 7月中旬,青龙县科委主管地震工作的王春青在唐山 参加全国的地震工作会议。 会上,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的汪成民 说:华北地区一两年内可能发生 7级以上强震。 根据各地汇总的震 情,当前京津唐渤海地区有七大异常, 7月 22日~8月 5日可能 有地震。王春青急忙赶回县里向领导汇报。 时任青龙县委书记的冉 广岐顶住压力,冒着风险,拍板决定向县委常委会汇报,向全县发 布临震预报。
1976年 7月 24日晚, 青龙县委召开常委会。次日, 科委主任 受县委委托, 在县三级干部 800多人大会上作了震情的报告。 会议 决定:每个公社回去 2名干部抓防震, 1名副书记(或武装部长 , 1名工作队长,连夜赶回所在公社, 26日早 8点必须到岗!会议 提出:1. 必须在 7月 26日前将震情通知到每个人。 2. 干部必须在 办公室坚守岗位,不得留在家里或处理个人事务。 3. 立即开始地震 和洪灾的预防和宣传工作。 4. 每个公社、每个村必须设防震指挥办 公室,向邻近市镇传递信息。 5. 保证 24小时通讯联络、汇报、巡
逻,保持与邻县的联系。 6. 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宣传:广播、车间宣 传、 电话通知、 黑板报、 夜校。 7. 门窗一律打开;不要在屋里煮饭、 吃饭;如可能睡在户外的防震棚内。
7月 26日早 8点, 青龙县 43个公社的干部全部到岗。 青龙全 县上上下下处于临震状态。 震情通报在村子里反复播放;简易抗震 棚随处可见;民兵把固执的老人送进抗震棚;村巡逻队 1天检查 2次,防止村民回家滞留…… 7月 27日,青龙县中学地震研究小组 发现,许多黄鼠狼一反常态,白天乱跑,当天达到高潮。干沟乡庞 丈子村柳树沟平日清亮见底的泉水出现异常, 不断往上翻白浆;平 时在水底趴着的小黑虫子, 浮在水面来回窜动。 一切征兆预示着灾 难的降临。
7月 27日黄昏,青龙县,大喇叭滚动播发着地震警报,冉广 岐坐镇帐篷之中, 指挥全县全力应对浩劫……就这样, 青龙人民幸 运地逃脱了唐山大地震这场灭顶之灾。 唐山大地震后, 青龙一度成 为唐山的后方医院,救助了众多伤员。
1996年,联合国官员科尔博士代表联合国向冉广岐颁发了纪 念章。 还如 1975年 2月 4日的辽宁海城 7.3级地震, 由于及时预 报并采取预防措施,死亡 2041人;据专家分析,少死亡 10万人。 可见, 强震中, 人员的伤亡却是可以避免的。 只要及时地做出预报, 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中人员的伤亡。 因此, 政府危机管 理的目的是“用小钱防病而不是用大钱治病” , 最好的危机管理就是 预防危机的发生,建立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提高应急处置
的效能。 2、事先做好危机应急预案。 常言道:“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 无时想有时” 。 危机管理中也是这样,在危机尚未出现时,应尽可 能 通过经验和预测来制定出针对危机出现以后的处理预案。 并不是所 有的危机都能在事先通过预警得以避免, 很多危机往往是无法准确 预测的,因此,必须为危机做好准备,包括战略规划、危机管理预 案的制定、 通信计划以及重要关系的建立等。应急预案的制定必须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不能说大话和套话。 必须明确回答突发事件 事 前、事发、事中、事后,谁来做?怎样做?做什么?何时做?用什 么资源做?要看得懂、记得住、管用。
目前, 我们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已经出台, 县级以 上政府应急预案也已初步建立。截止 2006年年底,全国一共制定 各级各类应急预案 130多万件,基本覆盖了常见的各类突发事件。 所有的省级政府、 97.9%的市级政府、 92.8%的县级政府都已经编 制了总体应急预案,同时还因地制宜地编制了大量专项及部门预 案。社区、乡村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预案编制工作也深人推进。有 关部门还根据实际需要, 陆续编制印发了 《中国公民入境旅游突发 事件应急预案》 ,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等。为了 便于使用,一些地区和部门还变质了预案简明操作手册。比如:浙 江省编制的简明操作手册, 全省按每户 1册的要求, 统一发放了 《公 众防灾应急手册》 ,一共 780个字,讲清楚了应急处置的程序、责 任和要求,容易记,很实用。这种看得懂、记得住的操作手册,很
受基层群众欢迎, 很多地方都在编印,免费发放到社区居委会和居 民家里。可以说,我国基本上制定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应 急预案体系,下一步只需要逐步来进行完善。
3、建立危机的培训与应急预案演练工作。 实践证明, 建立危 机的培训与开展应急演练是提高综合应急能力的有效途径, 是提高 各行各业实战水平的有力措施。可以达到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 合机制和宣传教育的目的。可以说,平时多演练,事发少损失。因 为“演练是最好的培训” 。 应急演练, 要做到“三要、三不要” 。 一要突 出重点 ,不要求大求全。要针对本地区、本单位可能发生的、危害 较大的突发事件组织演练,不能一味地照搬照套。 二要注重 实效, 不要流于形式。 通过演练进一步排查各种安全隐患, 明确相关责任, 修订完善预案,真正把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三要厉行节约, 不 要铺张浪费。 要高效适用地组织开展桌面推演、 实战演练等多种形 式的应急演练,力求做到花钱少、效果好。演练的一个重要功能, 就是发现问题。演练搞得万无一失不一定是好事,哪个环节存在问 题,要通过演练来发现和纠正,否则到实战中再改就来不及了。 现实中抓好演练而受益非浅的案例很多。 近年来, 湖南省通过 组织开展山洪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探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 预警机制。省市县三级财政安排近 4000万元,在全省 32个山洪 灾害防御重点县的 3000个村配备了预防预警“五个一” , 即一个高音 喇叭、一面铜锣、一个口哨、一个话筒、一张宣传挂图。一旦发生 灾情,能够通过广播、电话、敲锣、吹口哨等方式,将信息迅速传
递给每一个村民, 组织群众紧急避灾,较好地解决了灾害预警信息 “最后一公里”到户到人的问题。听起来并不复杂,可在实践中却解 决了大问题。 2007年 7月 27日凌晨 1点, 湘西自治州沪溪县潭溪 镇发生特大山体滑坡灾害,整个山体滑坡长约 1公里,宽约 500米, 塌方 2000多万方, 该镇朱雀洞村紧急疏散群众 105户 543人, 无一人伤亡。 这就得益于配备铜锣、 喇叭、 口哨等带来的预警机制, 得益于平常的应急演练。由于实行“五个一” , 2007年湖南因山洪地 质灾害死亡 15人,失踪 4人,是 10年来死亡人数最少的一年。 危机管理知识在西方发达 国家是公务员和公民的必修课程, 在 日本, 孩子们刚 上幼儿园, 就会被带到地震模拟车上进行模拟训练, 家家户户的门窗附近,都备有矿泉水、压缩饼干、手电筒以及急救 包; 一般在日本从小学就开始进行防灾减灾的训练, 在平常的工作 时,一年有二到三次的防灾训练,比如说突然拉下火警的警报,说 现在发生火灾了,大家赶快逃跑、避难等等方面,这些方面,日本 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虽然日本是个灾害多发国家, 但伤亡比例 并不高,这正得益于他们频繁的灾害演练。 在澳大利亚, 政府设立 了全国灾害管理学院,培养危机管理的专业人才; 在韩国,规 定每 年的5月25日为“全国防灾日” , 在这一天举行全国性的“综合防灾 训练” , 通过防灾演习让政府官员和普通群众熟悉防灾业务, 提高应 对灾害的能力。但在我国, 这些应对各种危机的培训和训练相对薄 弱, 人们熟知的可能除了一个消防演习外, 其它的一些危急情况下 如何进行逃生,开展自救互救等方面的急救知识可以说相当匮乏。
据湖北省民政厅统计由于平时疏于训练, 在江西九江的地震中,全 省 81名伤者中 78名是学生,主要是在避震逃离时拥挤、踩踏造 成的。 可以说今年的汶川大地震又给我们扎扎实实上了一课:理性 的国民危机意识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加强应对各种危机的培训 和训练十分必要。
4、做好应急战略储备。 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必须要有一定的 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保障。在支持保障上,要全面考虑突发事 件的组织动员、基础设施、技术支持、物资装备、人员培训等资源 要素。作为家庭也应该做好应对灾难的物资准备。 例如在日本, 几 乎家家户户都备有紧急避难用品包,一旦灾害发生, 就立刻带上它 疏散到安全处。这是一个用经过防火处理的聚酯材料制作的背包, 里面备有最起码的日常用品 27件,其中包括饮用水装运桶、罐装 压缩饼干、罐装面包、矿泉水、手电筒、电池、蜡烛、火柴、防滑 手套、棉毛巾、塑料袋、便携纸巾、开罐刀、护创膏、药棉、三角 巾、绷带、棉花棍、剪刀、小钳子、镊子、塑料布、绳子、防尘口 罩、急用哨子、摇动发光灯、固体燃料等。 另外日本各个家庭阳台 相通,以备意外时互相支持或避难。凳子可改 装为炉灶,长凳可改 装成平板车。海边有“防止地震” 、 “注意海啸”警示语。日本人存折、 合同等有关人生的重要资料复印多份, 分处保存。出外随时携带证 件,上有姓名、年龄、血型等项目,以备急救或联系家属。毫无疑 问,地震多发国日本的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