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合慧,等: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述评 科教之窗
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述评
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视角
尚合慧。舒永久
(四川农业大学政治与法学学院,四川 雅安625014)
[摘要]农村城镇化本质上是人的城镇化,是农民的城镇化。因此,农村城镇化的理论研究体现对农民的关切:
关注到农民利益的发展和维护,关注到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以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视角,对农村城镇化研究方面
的若干理论行了评述,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优点和不足,以及研究趋势。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人本思想;城镇化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
绩.学者们关于农村城镇化问题的研究也涉及到农村城镇化的
各个方面.包括城镇化的内涵,农村城镇化的现状、问题及对 策,城镇化风险成本研究,城镇化与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等等,
关于以人为本。发展农村城镇化的研究虽然没有系统的论述, 但散现其中.以下将对这些研究从人本主义的角度进行简要述
评
1农村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化的内涵是任何一个研究城镇化的学者都不能回避
的问题。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城镇化进行了不
同的解释。社会学家认为,城镇化是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
镇生活方式的过程;经济学家认为城镇化是从农村经济向城市
经济的转化;地理学家认为城镇化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
引起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全过程:人口学家认为农村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从分散聚居向集中聚居的转化过程。尽管不
同学科对城市化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城镇化作为一个社会经济
的转化过程.无疑包括人口流动、地域景观、经济领域、社会文 化等诸方面的内涵。这每一个方面都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城
镇化的本质是人,是人的城镇化或者人的现代化,离开了人,各
个方面的转变既没有意义也不能进行。因此,各个学科的学者 在多农村城镇化进行研究时就应该关注到人。
以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人本理念为指 导的农村城镇化过程是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肯定农民在
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过
程:是广大农村居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各项素质能
力得到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是逐步实现城乡协调
发展,最终实现消除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的过程。
2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对策研究
2.1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研究
关于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学术界有两阶段论、三阶段 论、四阶段论、五阶段论、六阶段论几种观点。虽然具体阶段的
划分有分歧,但可以看出,学者们都赞同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
城镇化在曲折中向前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加速发展阶 段,而当前城镇化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的观点。同时也可以看
出,研究者普遍赞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延缓跟城镇化是否 符合了农民和城市居民的要求有着很大的关系。忽视人民需求
单纯靠行政命令强行推行经济体制城镇化,不但不能促进城镇
化的发展,反而会延迟城镇化的进程。而如何在城镇化的进程
中反映农民需求,发展好、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则是一个需要 认真探讨的问题。
2_2关于城镇化水平的研究 国内学术界评价城镇化水平有三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
认为我国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主要理由是工业化率与城镇化
率不适应,城镇化率大大低于工业化率;第二种观点认为城市 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基本相适应,不存在城市化滞后子工业化
的问题: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城市化水平不仅不滞后,而且是
隐性的超城市化,其理由是乡镇企业人员和进城打工农民,以 及他们供养的家庭人口都应计算在城镇人口之中。
这三种观点的共同特点都是仅以城镇化率即城镇化发展
数量来评价城镇化水平。这种评价方法简单易行,但其片面性 在于:它造成了城镇化的衡量标准对质量上的忽视、对人的忽
视,是在实践上重数量轻质量、重增长轻发展以及户口城镇化
等现象的根源。相反也可以看出,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 实现城镇化发展由求量到求质的思维转变,实现城镇化的外延
发展和内涵发展的结合,虽然提出多年但要将其转变成具体可 行的措施并付诸于实践仍将是理论界和政府在以后相当长的
一段时间内的努力方向。
3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3.1 二元动力论
辜胜阻、NiE, ̄(1998年1城镇化有两种模式:政府按照城市
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运用计划手段发展若干城市并
安排落实城市建设投资的一种政府包办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一
117— 科教之窗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第21卷第12期(总第259期)
模式和农村社区、乡镇企业、农民家庭或个人等民间力量发动
的一种由市场力量诱导的自发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
3_2三元动力论
吴元波(2003年),认为农村城镇化过程是三个主体通过两
个机制展开的。 个主体分别是城镇的政府、投资者、居民,称
为三元动力论。两个运行机制是运行机制可分为市场机制和行 政机制。 3.3多元动力论
孙中和认为.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是农村工业化推
动:是比较利益驱动;是农业剩余贡献;是制度变迁促进。冯尚
春则提出了农村城镇化动力系统范畴把农村城镇化动力分为 利益动力、产业动力和制度动力,它们共同构成农村城镇化的
动力系统。这一理论具有系统性和突破性,对农村城镇化的实
践有着重要作用,但是仅仅把农民看作是农村城镇化中各种力 量推拉的客观对象,忽视了农民主观意愿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
的作用.仍具有局限性。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民工荒”就是一个
有力证明。 二元结构理论认为农民是诱致制度变迁的民间力量之一.
三元结构理论认为农民是城镇化的主体之一。农民在城镇化进
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所体现。但是仔细看来,这更像是对一种客
观存在的事实的描述。而没有深入揭示其内在的动因,没有说
明深层的动力机制,即到底应该依靠谁,谁才是农村城镇化的
主体,谁才是在这些复杂因素中起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的因
素。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人本理念,认 为这只能是农民。
4城镇化过程的风险成本问题研究
关于农村城镇化风险问题研究的比较系统的是肖万春。从
城镇化成本风险的属性的角度出发,认为,我国城市化成本风 险可分为经济成本风险、社会成本风险、伦理道德成本风险。其
中,经济成本风险包括农业衰退风险、城镇产业空洞化风险、生
态环境恶化风险、人口迁徙的经济成本风险、财政风险。社会成 本风险又包括、农民失地、失业风险;劳动力盲目流动带来城市
贫民窟风险:城镇拆迁中群发性事件风险。伦理道德成本风险 包括城市中黄色文化对乡村纯朴文明的冲击风险;传统家庭价
值观念变化导致家庭危机风险:人口迁徙的精神成本风险。肖
万春基于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基于维护农民利
益的视角对城镇化成本风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指m,缺乏
人本思想的领导干部政绩考评机制是产生城镇化风险的原因 之一,其研究蕴含着的丰富人本思想,对后人系统的研究农村
城镇化的人本模式、对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农村城镇化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农村城镇化的相关问题涉及到农业发展、产业化经营、乡
一1l8一 镇企业发展、生产要素的流转、生态环境保护等很多方面。近几
年来.将农村城镇化与农民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逐渐
增多,关注的领域主要有农村城镇化与农民增收,农村城镇化 与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等。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农村城
镇化有了更正确、深刻的认识。即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应该是外
延发展和内涵发展的有机结合,以人为本,发展农村城镇化才 是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真正出路。
6研究述评
总的来讲,农村城镇化的理论研究在我国已取得了巨大的
进展.这些研究对城镇化政策和城镇化发展实践都发生了重要
影响。具体来说,具有以下优点:第一,从研究内容上来看,涉及 范同广,几乎囊括了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具有发展性,
各个时期有不同的研究侧重点和研究视角。具有深刻性。触及
到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是我国深化改革所 要解决的关键。第二,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由于城镇化问题涉及
经济、社会、政治、地理等多学科领域,所以在研究方法上具有
多样性。包括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归纳分析法、演绎分析 法等。由定性研究发展到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甚至出
现了实证分析的著作。其研究局限性有以下几点:第一,从研究 方法上看,定量分析与实证分析仍然不够。绝大多数论著都是
定性分析,缺乏定量分析,专门实证分析的论著少见。第二.研
究视角上看侧重于经济学角度研究农村城镇化的较多。
未来20年,将是中国农村城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对中国 农村城镇化的研究也将呈现以下研究趋势:一是研究的人员会
有所扩大,研究水平将逐步提高;二是研究的方法将由专门走 向综合,由定性分析向侧重定量分析发展;三是研究的内容将
进一步深入到农村城镇化的制的、制度;四是中外城镇化比较
的研究会增多;五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人的
价值愈加得到凸显,以以人为本为视角研究城镇化的发展就将 因其具有的重要意义而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趋势之一。
参考文献: [1] 汪光焘,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IJ.求是,2003(16) [2] 许经勇,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深层思考【『].经济经纬,2006(1). [3] 陈映,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_J].西南民族大学 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6). [4] 刘斌、张兆刚、霍功编著,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
社.2004. [5] 辜胜阻、李永周,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方向,中国农村经济,2000. [6] 叶连松、靳新彬著,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7]冯尚春、丁晓春.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与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链
接[J].理论探讨,2009(2).
作者简介: 尚合慧(1982一),女,汉族,四川农业大学政治与法学学院研究生。 舒永久,男,汉族,教授,四川农业大学政治与法学学院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