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拓展阅读 桃花源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拓展阅读 桃花源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拓展阅读桃花源记王辟之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丰富。

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②之,乃邻舍子也。

令仪曰:“汝素寡悔③,何苦而为盗邪?”曰:“迫于贫耳。

”问其所欲,曰:“得十千④足以衣食。

”如其欲与之。

既去,呼之,盗大恐。

谓曰:“汝贫,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诘。

”留之,至明使去。

盗大感愧,卒为良民。

(选自《渑水燕谈录》)【注】①市井:指做生意。

②禽:同“擒”,抓获。

③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

④十千:指十贯铜钱。

【考点必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诸子禽之,乃邻舍子也()(2)如其欲与之()2.于令仪为什么不责盗?请简述你的理解。

答案:1.(1)是(2)按照2.一是因为盗贼是初犯,且迫于生计;二是希望盗贼能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参考译文:曹州于令仪,是做生意的人,(他)为人忠厚,不损人而利己,晚年家境颇为富有。

一天晚上,有人到他家行盗,于令仪的儿子们抓获了小偷,原来(小偷)是邻居的儿子。

令仪对他说:“你向来很少犯错,为什么要做小偷呢?”那人回答说:“那都是贫穷逼的!”问他需要什么,小偷回答说:“有十贯铜钱就足够买食物及衣服了。

”(令仪)按照他要求的数目给了他。

小偷刚走,(令仪又)叫他回来,盗贼感到十分惊恐。

(令仪)对他说:“你很贫穷,(如果)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家,我担心你被别人盘问。

”(于是,)留下他,等到天亮才打发他走。

盗贼感到十分惭愧,最终成为良民。

孔子学琴司马迁孔子学鼓琴师襄子①,十日不进②。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③也。

”有间④,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⑤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⑥也。

”有间,有所穆然⑦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黯⑧然而黑,几⑨然而长,眼如望羊⑩,如王四国⑪,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⑫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⑬也。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注】①师襄子:卫国乐师。

②进:进展,此指不再学习新的曲子。

③数:规律,指演奏的技巧。

④有间:过了一段时间。

⑤志:志趣,意旨。

⑥为人:作曲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⑦穆然:默然,沉静深思的样子。

⑧黯:深黑。

⑨几:同“颀”,颀长。

⑩望羊:亦作“望洋”,远视的样子。

羊,同“洋”,远方。

⑪四国:四方,天下。

⑫辟:同“避”,辟席,即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座而起,表示敬意。

⑬《文王操》:周文王作的琴曲名。

【考点必练】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2.司马迁写《孔子学琴》,试图告诉后人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2.学习任何技能,都要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中循序渐进,方能获得成功。

译文: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

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

(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目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老琴师说的就是《文王操》啊!”如何在纷繁多变的世界中,保持一颗纯真自然的心?陶渊明从相互倾轧、尔虞我诈的官场归隐田园,就是要回归自己的本心,这是大隐的境界,也是闭门即是深山的境界。

闭门即是深山红尘滚滚,看似不可抗拒,殊不知闭门即是深山,其奈我何?古代把居家修行的人叫居士,文人们也喜欢给自己取一个什么居士的雅号,以表明某种人生志趣。

譬如欧阳修就自号六一居士,公退之暇,徜徉在诗、酒、茶、棋、金石、铭文之间,自得其乐,可不是闭门即是深山?世事纷扰如麻团,解不开,剪不断,这时需要一颗包容淡定的心,像老子说的:“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谷。

”(知道雄伟强大的好处,而自己宁可处在雌柔软弱的位置,这种品德如同天下的溪涧一样)“为天下谷”,虚怀若谷,海纳百川,那点人世的小芥蒂,还有什么不能包容的?可不是闭门即是深山?老子讲“不争”,世人常常从消极方面着眼,其实“不争”,换一个说法就是“包容”,民间说“大人有大量”,这就是“包容”,都“包容”了,还争什么?所以,闭门即是深山,“包容”乃其精义。

我很喜欢据说是陈抟(tuán)老祖写的一首诗,最后两句是:“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即使这是小隐,所谓小隐隐山林,但还是把心里盎然的春意表达出来了。

身居闹市,不可能隐身山林,所以要追求大隐的境界,大隐隐于市。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就是大隐的境界,也即闭门即是深山的境界。

陶渊明用“心远”来概述这种境界,其实若是用一个字来说,应该是“闲”。

心如脱钩之鱼,自然就闲了。

红尘中有多少诱饵,名呀利呀美色呀权势呀,全在垂钓着你这条鱼。

你像庄子那样,对诱饵不屑一顾,心不就闲了,“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这不就是闭门即是深山的境界?闭门即是深山。

但闭门之后,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是心如死水,身如槁木;不是青灯黄卷,看破红尘;不是凄凄惨惨,顾影自怜;不是足不出户,孤芳自赏。

闭门即是深山,说的是推开名利的诱惑,摆脱尘世的纠葛,拍去身上的喧嚣,滤掉心中的渣滓,心清如水,像庄子所说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聚精会神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滴水穿石,绳锯木断。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所以,闭门即是深山,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心忧天下,宠辱皆忘,这才是闭门即是深山的真境界。

闭门即是深山。

这深山,说的其实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呀!陶渊明陶渊明高简闲靖,为晋、宋第一辈人。

语其饥则箪瓢屡空,瓶无储粟;其寒则裋褐穿结,绤冬陈;其居则环堵萧然,风日不蔽。

穷困之状,可谓至矣。

读其《与子严等疏》云:“恨室无莱妇,抱兹苦心。

汝等虽曰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管仲、鲍叔,分财无猜,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然则犹有庶子也。

《责子》诗云:“雍、端年十三。

”此两人必异母尔。

渊明在彭泽,悉令公田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

其自叙亦云:“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犹望一稔而逝,然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职。

所谓秫秔,盖未尝得颗粒到口也,悲夫!(摘自《容斋随笔》)【且读且思】文中哪句话高度评价了陶渊明的为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案《陶渊明》陶渊明高简闲靖,为晋、宋第一辈人。

意思是:陶渊明超然、淡泊、宁静,是晋宋间第一流人物。

参考译文:陶渊明高超、简逸、闲静,是晋宋间第一流人物。

说到饥饿,他是饭瓢常空,家无存粮;说到寒冷,他是粗布短衣,打着补丁,冬天还穿着夏天的衣服;他的住房是四壁空空,不能遮蔽寒风和太阳。

穷困之状可以说是到了极点。

读他的《与子俨等疏》说:“我常遗憾家中没有楚国老莱子之妻那样的贤内助来开导我,只有自己怀抱这样一片苦心了。

你们虽然是一母所生,也应当思考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意义。

齐国的管仲、鲍叔二人是朋友,经商赢利分财时,分多少都不猜疑。

外人尚且可以这样,何况你们是同父的兄弟呢!”这样的话,那么陶渊明还是有妾生的庶子了。

他的《责子》诗说:“雍、端两人年龄都是十三岁。

”这两人一定是不同母的兄弟了。

陶渊明在彭泽县当县令时,下令公田全部种高粱,说:“这样我就能常醉酒而心满意足了。

”但他的妻子和儿子坚决请求种粳稻,他就下令让二顷五十亩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粳稻。

他自己也在文中叙述说:“公田的收成,足够用来做酒,所以顺便求了彭泽令这个小官。

”他还希望庄稼熟了,一年后离任,但是从仲秋到冬天,他在官仅八十几天,就自己免官离职。

无论高粱还是粳稻,都不曾有一粒到口。

可悲啊!陶渊明摒弃繁华,回归自然,在平和冲淡中安放疲累的灵魂,在种豆、采菊、饮酒的生活中找到自我。

寂寞陶渊明从繁华的官场抽身而退,谁能理解他的寂寞?作为晋大司马陶侃之后,步入仕途、承续家风乃是社会的通常要求;而对一个少有高趣、心存不灭理想的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来说,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也须得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即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生活,也得去做官。

实际上,自陶渊明四十一岁归田到他六十三岁辞世,这漫长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未尝一日忘却澄清天下的理想。

鲁迅曾经提醒人们注意冲淡平和的陶渊明,背后还有刚猛雄放的一面,就是要我们理解陶渊明不曾一日淡忘他少年时的抱负。

而且,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可能。

统治者曾在他四十九岁和五十四岁时两次征召他为著作郎,他都毫不动心。

江州刺史檀道济上任后亲自带着米肉去看望他,也算礼贤下士了。

但陶夫子不买账,将其米肉挥而去之。

将自我从名利场中放逐,他走得这样的彻底,没有一点藕断丝连。

是什么使得陶渊明意志如此坚决,再也不愿将自己侧身官场?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表白,以及“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倾诉,可以感受到他的孤洁高傲的人格理想与污浊昏朽的社会现实的背道而驰。

正是经历了丑恶官场的历练,感到深深厌倦之后,才有毅然背弃的举动。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尝言五六月中,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这是一个天性热爱自然,不喜逢迎的人,置身名利场,无异于笼中之鸟,有何快意可言?“世与我而相违”“门虽设而常关”,从寂静的树木草丛中,从袒露的石头泥土中,从悠悠的空气和风中,从“农人”“亲戚”的“情话”中,陶渊明真正领受到了生命回复本性的快乐和幸福。

弃绝浮华,返璞归真,在寂寞之中安放疲累的灵魂,陶渊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乱世中,当我们见多了沽名钓誉、贪饵吞钩、奴颜屈膝、背信弃义等等卑劣无耻的行径之后,他这样安守寂寞,独善其身,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他执着地坚守着他的精神家园,将种豆、采菊、饮酒、读书、睡眠、行路、乞食等日常生活和草木、飞鸟、片云、鸡鸣、狗吠等日常景物诗化,甚至于将死亡也诗化,“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有什么能够和这诗化的人生相比的呢?陶渊明是寂寞的,这寂寞就在一个真字,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

要做到这一个真字,还真需要一番勇气和智慧。

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时,选择的天平最终将偏向哪一端?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