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20期 玉米螟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王俊红孙延国李金华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三河湖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滨州256653)
摘要介绍了玉米螟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影响因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为玉米螟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螟: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435.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1)加一0192—01
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分布于全 国各地,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之--I”。玉米螟以幼虫蛀茎危害, 被害植物的茎秆组织遭受破坏,影响养分的输送,使玉米穗 部发育不良而造成减产,茎秆被蛀后易被风吹折断,损失更 大。近几年来,玉米螟在山东省的发生程度逐年递增,影响 了玉米正常生产,一般发生年春玉米可减产10%,大发生年 减产超过30%。 1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 玉米螟成虫黄褐色,前翅有锯齿状条纹,雄蛾较雌蛾小 些,颜色深些。卵扁椭圆形,长约1 mm,初产时乳白色,逐渐 变黄白色,鱼鳞状,排列成不规则的卯块。幼虫刚孵化时淡 黄白色,后变为灰褐色,成熟后体长20~30 mm,身体各节有 4个横排的深褐色突起。蛹黄褐色,纺锤形。通常以老熟幼虫 在玉米茎秆、穗轴内或植物秸秆中越冬,次年5—6月化蛹 羽化。成虫夜间活动,飞翔力强,有趋光性,喜欢在生长较茂 盛的玉米叶背面中脉两侧产卵。幼虫孵出后,先聚集在一 起,然后在植株幼嫩部分爬行,开始危害。初9阵幼虫,能吐丝 下垂,借风力飘迁邻株,形成转株危害。幼虫在幼嫩的植株 上迁移频繁。玉米心叶期后迁移减少。打苞以后,大部分群 集到穗内危害。幼虫多为5龄,3龄前主要集中在幼嫩心叶、 雄穗、苞叶和花丝上活动取食。被害心叶展开后,即呈现许 多横排小孔。4龄以后。大部分钻入茎秆。 2影响因素 影响玉米螟发生量的重要因素是越冬幼虫的基数。越 冬基数大,冬春气候条件适宜,第1代发生重。玉米螟的发 生危害还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温度对其发生影响不大,但 对湿度则比较敏感。多雨高湿常常导致虫害大发生,湿度愈 低,对玉米螟的发生越不利,玉米受害越轻。卵期干旱,玉米叶 片卷曲,卵块易从叶背面脱落而死亡,危害也较轻。 3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防治应遵循“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生物 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补充”的绿色无害化综合防治原则。 3.1农业防治 处理越冬寄主,压低虫源基数。即在越冬幼虫化蛹前, 把主要越冬寄主作物的秸秆、根茬处理完毕。如通过秸秆还 田、用作饲料、燃料、封垛等,可消灭虫源,减轻一代螟虫危 害。争取在翌年5月20日前处理完。 3.2物理防治 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成虫。具体方法如下:在具 备通电条件的村屯四周,每间隔100 m安灯1盏。从玉米螟
收稿El期2011-08—19 192
羽化始期开始,即在6月5日开灯至7月5日结束,开灯期 1个月。天黑开灯,天亮关灯。各地可根据当地玉米螟羽化进 度确定具体开灯时期。 3-3生物防治 3.3.1白僵菌封垛。封垛时间根据测报结果确定。一般在玉 米螟化蛹前15~20 d。通辽地区一般在5月1O一15日进行, 各地应从5月上旬开始,每天对玉米秸秆垛进行检查,发现 有越冬幼虫爬出洞口开始活动,即可进行封垛。封垛方法有2 种:一是喷液法。一般1 m 玉米秸秆用含量为300亿孢子/g 自僵菌7 g,对水0.5 ,每1 m 设置1喷液点;二是喷粉法。 1 m 玉米秸秆用300亿孢子,g白僵菌粉7 g,对滑石粉0.25 kg均匀混合后,在玉米秸秆垛(或茬垛)的茬口侧面用木棍 向垛内捣洞50~70 cm,将机动喷粉器的喷管插入洞中摇动 手把,均匀喷在垛内或直至垛面飞出菌粉为止。 3.3.2田间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回。放蜂量22.5万头/hm .分2 次释放。当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 d.时间 在6月2O一26日,为第1次放蜂适期,间隔5~7 d后放第2 次,设放蜂点30点,hrn2。将撕好的蜂卡用针线缝在玉米中部 的叶片背面。距基部1/3处。 3.3-3生物药剂灌心叶。一般有2种方法:一是用Bt乳剂 2.25 L/hm2对适量水,然后用细河砂22.5~30.0 kg/hmz混 拌均匀,晾干后灌心叶:二是用300亿孢-T-/g白僵菌粉525 g/hmz,对细砂22.5 kgmmz,混拌均匀灌心叶。随拌随用,于玉 米心叶中期末至末期初撒入玉米心叶内。 3.4化学防治 (1)一般用毒死蜱・氯菊颗粒剂5.25~7.50 k加m。,具体 用量根据田间植株株数而定。 (2)自制颗粒剂。用毒死蜱(乐斯本)乳油0.5 kg药液对 细砂25 kg拌成颗粒,用量为15 kg/hm2,灌心叶。 (3)玉米心叶末期药剂防治。具体方法:①用1%1605颗 粒剂1.5~2.0 g/株,撒人心叶喇叭口;②用25%西维因可湿性 粉剂按1:50混细土配成毒土,2 g,株撒人心叶;③用5%甲基 异硫磷颗粒剂按1:6拌煤渣,2 g/株撒人心叶;④用1.5%辛 硫磷颗粒剂按1:15拌煤渣,1 g/株撒入 t5叶。 (4)玉米穗期药剂防治。具体方法:①药液灌注雄穗。常 用药剂有18%杀虫双水剂5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800倍 液、90%敌百虫晶体或5O%辛硫磷乳油800~1 000倍液、 50%乙硫磷乳油1 000倍液等。这些药液均按10 mL/株的用 量灌注露雄期的玉米雄穗。②药液点花丝。将50%敌敌畏 乳剂800倍液,装入带细塑料管的瓶中,在玉米授粉结束而 (下转第196页) 植物保护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20期 毒、土壤处理等措施陶;当白粉虱发生密度较低,蚜虫、螨类 等点片发生时,采取局部施药。一般上午施药效果较好,夏 季应在l6:00以后再施药。 3.3使用合理浓度。控制用药量 根据农药的毒性和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结合蔬菜种类、 品种、不同生育阶段、气候等,严格掌握配制浓度和用药量, 防止对天敌的杀伤及发生药害,只要把病虫害损失控制在 允许水平以下即可。如防治白粉病,对于抗病品种或轻发 时,只需用粉锈宁45—75 g/hm (有效成分),而对于感病品种 或重发生时则要增加喷施浓度至105~150 g/hm 。 此外,提倡运用拌种、低容量细雾喷施等隐蔽或高效施 药技术及不同类型、种类农药交替轮换使用,可减少施药 次数,降低用药量,提高药剂利用率,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 减轻环境污染。 3.4采用混合用药技术,一次施药,达到多种防效 农药混配的前提是不产生化学反应并保持良好的物理 性状.而且需保持原药有效成分或有增效作用。一般情况 下,酸性农药之间、酸性农药与中性农药、中性农药之间可 以混配;但碱性农药一般不能与其他农药(包括碱性农药) 混配;杀菌剂及内吸性强的农药不能与微生物杀虫剂(如 Bt)混用,以免降低甚至失去药效。 3.5控制间隔。确保安全 为防止蔬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最后一次用药与蔬菜 采收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天数,一般夏季为6~8 d、春季为 8~11 d、冬季则应在15 d以上,可依据农药说明书标注的安 全间隔期施用。 4参考文献 [1]王忠民,崔元,王志华,等.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发展无公害蔬菜生 产【J].新疆农业科学,1996(3):126—127. [2]2任艳玲.生产无公害蔬菜,实行无公害防治[J].村委主任,2010(10):46. 【3]邓毅书.无公害蔬菜——当前蔬菜生产发展的方向[J].农村实用技 术,2007(7):8—1O. [4】许俊红.浅谈北方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和田间管理[J].吉林农业, 2010(8):136. 【5]刘志君,李景和,于波.无公害蔬菜培植过程中农药运用的技巧【J].吉
林农业:学术版,2011(5):187.
(上接第191页) 油3 000倍液,以上药剂交替使用的效果更佳。 4.5套袋防治
.目前,套袋防治是防治桃小食心虫最有效的方法,可最 大程度地降低农药残留.进而生产无公害果品。5月下旬至 6月初,选用杨凌、大林、石鼓、成龙等优质双层苹果纸袋,在 桃小食心虫未产卵之前,将全园的果实进行套袋处理,避免 果实着卯。 4.6人工及生物防治 在第1代幼虫脱果前,对全园进行盘查,及时摘除虫 果,并集中带出果园外深埋。该项人工措施可减轻第2代幼
虫的危害:生物防治法主要用于有灌溉条件、土壤湿度大的 果园和覆草果园,使用白僵菌和斯民线虫防治出入土期的 老熟幼虫。 5参考文献 【1]刘志群,刘满光.桃小食心虫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J】.河北林业科 技,2o10(4):105. [2】王红艳,韩立新,王炯,等.苹果桃蛀果蛾发生及生物防治技术[J】.现
代农业科技,2o09(18):160,163. 【3】王利静,何小平,舒小宇,等.桃小食心虫在眉县苹果产区发生规律与 防治技术初探[J】.陕西农业科学,2008,54(6):208—210. 【4]王新海,常亚周,张会龙.桃小食心虫性诱剂测报与综合防治[J】.西北 园艺:果树,2011(3):29—3O. [5】阎雄飞,刘永华,李善才.不同诱捕器诱芯和诱捕器对桃小食心虫引 诱效果研究[J】_陕西农业科学,201 1,57(3):56—5 8. 、
(上接第192页) 幼虫尚未集中花丝危害时,将药液滴几滴在雌穗顶端的花 丝基部.熏杀幼虫。有条件的村屯如能采取频振式杀虫灯诱 杀、白僵菌封垛、田间释放赤眼蜂,结合颗粒剂灌心叶的综 合防治技术措施,防治效果将大大提高,可在较短的时间内 降低虫源基数,减轻玉米螟的危害I3】。 4防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频振式杀虫灯接通电源后不能触摸高压电网、雷雨 天气尽量不要开灯,以保证人畜安全。并要及时清理接虫袋。 (2)白僵菌封垛利用自僵菌孢子接触幼虫身体且有水 膜的条件下萌发后,从幼虫皮肤侵入杀伤幼虫,要求关键时 期幼虫必须从秸杆中出来,即幼虫化蛹前出来取水。同时要
求一定的湿度,能保证孢子萌发。否则会影响防效。 (3)田间释放赤眼蜂对气象条件即风速、温度的要求 较高,如遇雷雨大风或连日大雨,防效降低,应及时采取颗 粒剂防治予以补救。 (4)玉米属于高秆作物,通风较差。用化学药剂喷雾防 治时,避免中午等气温较高时进行,并要做好自我防护 。 5参考文献 【1】刘修华,刘齐元,王建革.江西玉米发展的几个问题[J].江西农业学 报,2010(11):212—214. 『2]王兴坤.兰西县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6):53-54. [3】李作文.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1(4):22. [4】王秀萍,刘天学,李潮海,等.遮光对不同株型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和果 穗发育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