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的物质承担者 (2)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活动是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4)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 为什么?
a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与动物不同就在于,人类不是适应自然界而是靠生 产来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资料。
自然科学 逻辑学 语言学
社会意识/构成
ⅲ 从意识的主体角度看
个人意识——个人实践的产物 群体意识——群体实践的产物,是群体社会经历、
社会地位的反映。
社会意识/构成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构成
(三)社会意识结构:社会精神现象系统
课堂讨论
主讲人:贺善侃 教授
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
经济状况: 社会意识:
德国 德国
落后于
落后于
法国
英国
先进于
先进于
法国
英国
这一社会意识的发展说明什么?
赫拉克利特
黑格尔 辩证法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
分析下列观点:
国家是“道德观念的现实”外化, “理性的形象和现实”,是“地上的 神物”。
谈历史发展中主体选择的原则 和意义。
特殊机制:
➢精神生产过程的特殊性--精神劳动的创造性 精神生产资料价值转移的特殊性
➢精神生产作用的特殊性--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满足人们各种社会活动需要; 满足物质生产实践活动需要
辨析题:
精神生产是一种实践活 动
精神文明: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总和, 包括智力、文化方面和思想、道德方面。
(二)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 进行物质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主体--人们的总和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必
要条件
(1)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2) 人口的状况(数量和质量)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
同地理环境一样,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必 要条件,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但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 性因素
0d58b4b8 剑动山河 /read/4/4078/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主讲人:贺善侃 教授
一、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一)人的实践存在方式
➢劳动实践最终把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人产生的标志
➢生产实践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的本质是社 会关系的总和
➢劳动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
我们将思路理清一下:
自然界
劳动
人类
社会结构
经济 结构
观念 结构
阶级 社会意 识形态
人类社会
自然的历史过程
政治 结构
国家
社会动力系统
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
社会发展 基本规律
社会形态 依次更替
四、社会基本结构
(一)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 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是实体型要素和非实体型要素的统一
精神文明以物质文明为基础,为物质文明提供智力支持和思 想保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其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新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要抓好思想建设 ➢要加强法制教育和道德建设 ➢要抓好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即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
实体型要素包括: 人的因素和物的要素(生产资料和劳 动对象) 非实体型要素包括: 自然科学、管理、教育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构成 生产力的主要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生产力
劳动 劳动 劳动 科学 科学 资料 对象 者 技术 管理
实体性要素
非实体要素
辨析题:
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 生产力
回归 影响
社会生活
决定
社会关系
(2)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创造物质
资料的实践
创立社会
关系的实践
创造精神
文化的实践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精神生活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观念结构
(3)实践构成社会发展动力
社社会会关关系系(变化)
实实践践(变化)
社社会会结结构构(变化) 社社会会生生活活(变化)
(三)劳动是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获得物质资料
我们把人作用于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称作生产过程。
小转折 再仔细看一下这个生产过程,会发现它由 两个方面的关系构成即:
生产 过程
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
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这样,构成了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这种形式 我们把它称为: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由两个相互 联结的方面构成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是人类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 ➢生产劳动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物质条
社会存在 件、物质过程的总称。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地理环境
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简称生产方式)
人口因素
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社会存在主要指的生产方式。
构成要素: 按主体分: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按高低层次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按与经济基础关系分:社会意识形态和非社会 意识形态
一般特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在依赖社会存在的同 时按自身独特规律发展的性质
表现: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马克思:“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 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 的”。
b
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
人类社会的诸如政治、艺术、科学、宗教等等活动,都首
先要有物质基础,简单说来,饭都没吃的,哪能搞这些活动?
我们
再来看 劳动。 有两个 方面:
劳动
人(结成一定关系)
自然界(作为对象)
地理环境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必要条件,可以加 速或延缓社会发展,但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并 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地理环境决定论错误:(1)忽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外 因论
(2)忽视地理环境作用与社会的中介
(3)颠倒社会与自然矛盾的主次方面
资料
奴隶主所有
奴隶社会
私公 有有
地 主 所有
封建社会
制制 社社
资 本 家 所 有 资本主义社会 会 会
全 社 会共同所有 共产主义社会
(二)社会政治结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 度、政治组织系统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国家的起源、实质、特点;国家的类型、形式;
无产阶级国家是新型的国家
社会意识
辨析题:
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 力量
三、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一)“自然历史过程”含义
➢人类社会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态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能以科学的 眼光予以考察
(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自觉性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

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行动的规律,但同样具有客观性 社会规律 通过人的物质活动体现出来的社会现象之间、社 会形态之间和社会历史进程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 不完全同步。
第二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 间具有不平衡性。
落后于
落后于
经济状况: 德国
法国
英国
社会意识:
德国
先进于
先进于
法国
英国
第三 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赫拉克利特
黑格尔
马克思
第四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哲学
人的自觉活动的客观制约性: 主体选择 要服从自然规律;要以既成的社会条件为前提
必须受客观关系的制约;受自身因素的制约
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自然历史过 程与人的自觉活动过程的统一
唯意志论与宿命论的错误:或夸大意志的作用;或无视意识 能动性
辨析题:
社会发展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必然趋势,因而人的意识无 法在其中起作用
试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 辩证关系。
本章结束
理解社会本质的关键是 劳动
人类 社会
劳动
自然
➢是劳动使人类与自然界联结起来,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物质 资料。 ➢是劳动使人类从动物中脱颖而出,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
➢从劳动出发,才能真正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
这样,我们把社会本质理解为——劳动生产实践
(二)社会的实践本质
(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生产实践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 (1)载体不同:一是自然物质;一是社会存在 (2)展开方式不同:一是自发性;一是合目的性
历史规律的展开是主体确立目的,并依据目的确 立行为方案,予以实施的过程
历史活动为主体选择提供了广阔空间: 历史决定论把主体选择包括在内
历史偶然性、历史规律的展现过程、历史道路的多样性 都为主体选择提供了广阔空间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精神现象、
意识过程的总称。
社会意识构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
社会意识/构成
ⅰ从高低不同层次的角度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
群体心理 (阶级、民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