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省建设推进“四个林场”建设加快国有林场发展♦文/伊方保林剑峰许建伟—、三明市国有林场六十年来取得的成就三明市现有省属市管国有林场(简称国有林场)13家,属于差额拨补的事业单位,规格相当于正科级。
13家国有林场全部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初期,建场的主要目的是绿化荒山,加快新中国的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改善生态。
三明市国有林场在上世纪80年代末基本消灭荒山,并开始向社会提供木材产品;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大规模荒山造林绿化任务的完成,庞大的人员队伍,造成人浮于事现象,经济陷入困境。
为解决生存和出路,除了继续秉承克服困难、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外,对国有林场的经营体制机制进行了系列改革创新的探索实践.到本世纪初,国有林场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经营区规模从原来的约6万hn?扩大到目前的8.2万hm2,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065万mj国有林场利用全市3.9%的林地培育岀了11.1%的森林蓄积。
经过60年的建设发展,三明市国有林场各项工作已走在全省前列,尤溪、将乐国有林场被评为全国“十佳林场”,数量占全省“十佳林场”的40%。
总结回顾60年发展历程,三明市国有林场突出业绩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艰苦创业、完成荒山绿化从最早的1956年10月建场的永安国有林场和大田桃源国有林场到1970年5月建场的沙县官庄国有林场,所有林场都是职工以“住山林、吃野菜、喝泉水、拿锄头”的革命精神去造林。
据将乐国有林场退休的一名老职工回忆:建场初期,所有职工都要上111造林;当年没有机械,所有工作全靠双手;职工上山要等换季才能下山(拿衣服),只有春节才能下山休息几天。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全市国有林场全面消灭荒山,基本完成了国家对国有林场初定的“荒山绿化”的历史任务。
(二)创新机制、解决生存问题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三明市国有林场全部收为市级管理,实行“省属、市管、县监督”的管理体制,运营经费采取自筹自支。
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国家办场方针的转变,早期营造林时积累下的大量职工成为当时国有林场的主要经济负担。
此时,造林绿化已不再是国有林场主要职责,确保林场稳定和职工生存成为全市国有林场的首要任务。
为摆脱经济困境,三明市国有林场推进了一系列改革创新机制:一是实行减员增效。
先后在1993年J995年和1998年进行了“人事、用工、分配、定岗定员、竞争上岗”等系列改革措施,部分职工下岗、场部管理人员精减了6I 福建林业生态省建设40%。
二是减轻社会负担。
配合国家机构改革,国有林场不再办学办医、执法队伍转制到地方林业公安。
三是改革产销模式。
国有林场木材产销实行“包产包销”模式,把木材市场引入林场,做到产销直接对接,减少中间环节和经营管理成本,效益得到全面提高。
四是引入市场活力。
国有林场尝试用工劳务派遣制.退休职工进入社保管理等,管理成本进一步降低。
这一时期三明市国有林场通过自我创新,解决了生存发展问题;同时,三明市国有林场经济效益在全省也是最好的,并积累了部分资金。
(三)场外造林、拓展经营区范围2004年,三明市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福建省加快人工用材林发展的若干规定》等文件精神,配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进一步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出台《三明市国有林场股份合作造林指导意见》,开展了场外造林。
从2004—2006年,全市国有林场经营区从约6万hm2迅速增加到8万多hn?。
2015年,清流国有林场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首批国有林场场外造林示范试点。
场外造林为国有林场和社会均带来了巨大利益,国有林场经营范围扩大,经济效益逐年提高;林农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并借助国有林场先进的资源培育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获得更高的收益;而政府、社会则获得了更好的森林保护和生态效益。
二、新时代下国有林场发展面临的新问题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些巨大变化和重大决策都成为国有林场今后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
当前三明市国有林场已经出现了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通过深入国有林场经营山场、管护站点等生产一线,及与国有林场中层以上领导座谈,加上多年国有林场管理工作经营.总结三明市国有林场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的根本原因有如下四点。
(一)单位属性不够明确经费来源上,虽然三明市13家国有林场全部定性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但是国有林场经费来源渠道维持不变,仍为财政差额拨补。
改革前省级财政每年拨补给每个林场1万元事业费,而启动改革后的这几年,在调减20%采伐量前提下省级财政每年拨出1亿元事业费补助给全省国有林场,三明市13家国有林场得到补助资金约1000万元,这与三明市国有林场每年约1亿元管理费用相去甚远,因此,大部分费用仍要靠采伐森林资源解决。
管理体制上,三明市国有林场长期以来一直延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但在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不像企业、事业不像事业,不能按照企业那样行使法人职责自主管理林场。
常常是有人管、没人帮,职工不能当家作主,严重影响职工积极性和林场长远发展。
(二)发展目标不够清晰由于国有林场单位属性不明确,导致国有林场发展目标不清晰。
一边要加强生态保护,一边还要进行生产性采伐。
国有林场发展冃标不清晰还表现在森林经营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落实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改革关键时期省级或市级在国有林场管理政策方面的变化;国有林场管理层的决策的变化;社会环境变化和国有林场缺乏长远的科学规划;国有林场经营区不稳定等多种因素影响。
(三)管理体制不够顺畅虽然福建省国有林场实行福建林业I 7生态省建设“省办、市管、县监督”的管理体制,为国有林场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但是由于利益及管理权的上收,地方政府对国有林场的关心支持程度降低,乡村乃至村民对林场生产经营的干扰增加,国有林场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因此,要重视地方政府在维护林场稳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并调整利益分配关系,给予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一定的收益,进一步优化现有国有林场管理体制,明确省、市、县各级各有关部门的责、权、利,真正建立起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统一的运行机制,促进国有林场健康稳定发展,成为国有林场管理层面的当务之急。
(四)经营环境不够和谐三明市国有林场属于集体划拨林地面积4.95万hm2,占经营区面积的63.3%。
特别是《物权法》岀台后,林农对林地的诉求越来越高,对省政府提岀的拨交林地继续经营政策有疑议,抢占、侵占、干扰木材生产和毁林事件偶有发生。
随着林地落界工作的推进,林地林权问题更是加剧,村民诉求更高,调处难度更大,一些法律意识淡薄的村民,干扰生产、拦路敲诈已成为普遍现象。
以2013年为例,全市国有林场在协调场村关系上补助乡村资金248万元,补助森林派出所资金83万元,两项合计占全年利润的7.8%。
三、对策与建议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要求,在充分调查了解国有林场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基础上,经过反复研究和探讨,三明市林业局提出了建设“特色林场、品牌林场、制度林场、平安林场”的总体思路,目的是通过“四个林场”建设,进一步提高国有林场的林业科技水平、森林经营水平,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建设、规范制度管理,不断提升国有林场森林经营质量和森林生态效益,为建设科技林业、生态林业、富民林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结合三明市国有林场实际,就推进“四个林场”建设提出以下工作思路:(一)建设特色林场,强化资源培育以森林资源培育和森林生态保护为中心,全市国有林场围绕大径材林示范片建设、珍贵树种示范片建设、针阔混交林示范基地建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森林近自然培育等方面,结合自身特色和自身优势,每个国有林场抓好1~2个特色项目的建设,逐步形成优势、形成影响。
如市郊国有林场的三明仙人谷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生态修复工程;明溪国有林场的马尾松林下木荷天然更新示范林建设;宁化国有林场、大田桃源国有林场、尤溪国有林场和沙县官庄国有林场的杉木大径材培育和珍贵树种培育项目;永安国有林场的森林近自然经营建设项目;将乐国有林场的红心杉木高效培育项目;泰宁国有林场的千亩国家战略储备林基地项目;建宁国有林场针阔混交林示范基地等。
(二)建设品牌林场,提升发展目标以创全省或全国一流国有林场为目标,选择具有一定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基础、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基础、森林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国有林场,重点打造品牌林场。
如市郊国有林场的三明仙人谷国家森林公园保护设施与科普教育游览服务建设项目;宁化国有林场的定株经营项目;永安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管护智能化建设项目;尤溪国有林场的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建设项目;沙县官庄国有林场的杉木、马尾松高世代种子园果园式精细化管理项目;将乐国有林场的国家杉木、枫香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建设项目和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项目等。
(三)建设制度林场,规范经营管理(下转第11页)8I 福建林业林业产业•I合理确定林下经济的种类和规模,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项目。
同时,进一步提咼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调动和保护林农管护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
科学确定发展重点、规模和布局,积极引导贫困户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经营,引导贫困户合理发展产业规模,防止岀现林下经济产品同质化恶性竞争现象。
二是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
紧紧围绕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区域特色林下经济。
结合当地的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前提下,灵活选择各种适宜林下产业和模式,进行多元化组合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及贫困户向"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一区一优势”的方向发展。
防止搞“一刀切”,避免盲目跟进、一哄而上,贪大求全。
对规模大、效益好、管理规范的林下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给予重点扶持,尽快建成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具特色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发展林下经济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突出典型。
同时,及时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带动贫困户积极开展林下经济活动,有力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向纵深发展。
三是创新机制,充分调动贫困户积极性。
要创新有利于林下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及组织机制,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设立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贫困户积极参与发展区域特色林下经济。
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推进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经营。
通过财政投入、企业投资、贫困户出资等方式,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林下经济。
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贴息政策的带动和引导作用,加大“惠林卡”的投放力度,解决贫困户发展林下经济融资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