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
抗震设计要点
工程场地勘察
4.2.5 工程场地覆盖层厚度应按下列要求确定: 1 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 且其下卧各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500m/s 的土层 顶面的距离确定; 当地面5m 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上层土剪切波速2.5 倍的土层,且其下卧岩土 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m/s 时,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对剪切波速大于500m/s 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
抗震设计要点
工程场地勘察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
抗震设计要点
工程场地勘察
4.2.6 工程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为四类,并应符 合表4.2.6 的规定。当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处于表4.2.6 所列场地类别分界线 的界限值附近时,宜按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场地特征周期。
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3.1.2 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标准设防类:除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以外的其他轨道交通结构;
2 重点设防类:除特殊设防类以外的高架区间结构、高架车站主体结构、 区间隧道结构和地下车站主体结构; 3 特殊设防类: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占据关键地位、承担交通量大的 大跨度桥梁和车站的主体结构。
法规与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七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1]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08年12月27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公布,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胡锦涛 2008年12月27日 (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2008年12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修订)
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多水准设防: 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下可采用《中国地震 区划图》规定的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基本烈度。
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3.1.4 各抗震设防类别结构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标准设防类: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地震作用应按现行 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 规定的本地区抗震设防要 求确定;
2 重点设防类: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确定;地 震作用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 规定的本 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对进行过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应采用经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确定,但不应 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的地震作用;
抗震设计要点
工程场地勘察
4.1 一般规定 4.1.1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场地与地基应考虑下列宏观震害或地震反应:
1 强烈地震动造成场地、地基的失稳或失效,包括土层液化、震陷、地裂缝、滑坡等;
2 地表断裂错动,包括地表基岩断裂及构造性地裂造成的破坏; 3 局部地形、地貌、地层结构的变异引起地震动异常造成的特殊破坏。
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3.1 抗震设防要求
3.1.1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应划分为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 三个抗震设防类别。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 第3.0.2条 甲类(特殊设防类):重大建筑工程;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 建筑 乙类(重点设防类):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的建筑或需尽快恢复的 生命线工程 丙类(标准设防类):除甲、乙、丁类建筑以外的建筑 丁类(适度设防类):使用人员稀少可适度降低
3 特殊设防类: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确定;地 震作用应按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且高 于本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
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3.1.4 各抗震设防类别结构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标准设防类: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地震作用应按现行 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 规定的本地区抗震设防要求 确定; 重点设防类: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确定;地 震作用应按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 规定的本 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对进行过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应采用经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确定,但不应 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的地震作用; 特殊设防类: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确定;地 震作用应按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且高 于本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 设防水准 抗震措施允许低于设防烈度(6度不降) 高于设防的罕遇作用不倒塌 抗震措施提高1度(9度区按高于9度) 抗震措施提高1度(9度区按高于9度)


抗震减灾法规与技术标准 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复杂结构的抗震设计的难题
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设防标准
• 分类设防——建筑重要性不同,设防标准有差别; • 多水平设防——同类建筑,应考虑不同水平的地震作用。 设防目标 • 控制不同设防水平下结构的性能
• 场地
• 地震响应
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3.2 抗震性能要求 3.2.1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应分成下列三个等级: 1 性能要求 I:地震后不破坏或轻微破坏,应能保持其正常使用功能; 结构处于弹性工作阶段; 不应因结构的变形导致轨道的过大变形而 影响行车安全; 2 性能要求 II:地震后可能破坏,经修补,短期内应能恢复其正常使用 功能;结构局部进入弹 塑性工作阶段;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地震监测预 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等防震减灾 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 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法规与标准
第四章 地震灾害预防 第三十四条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 或者机构,负责审定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法规与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GB1774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 地铁设计规范》GB 50157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钢结构设计规范》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
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复杂结构的抗震设计的难题
法规与标准
法规与标准
法规与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防震减灾法》 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国务院《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 建设部《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2008年
1 强烈地震动造成场地、地基的失稳或失效,包括土层液化、震陷、地裂缝、滑坡等;
2 地表断裂错动,包括地表基岩断裂及构造性地裂造成的破坏; 3 局部地形、地貌、地层结构的变异引起地震动异常造成的特殊破坏。
5.7 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5.7.1 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 度的地区,应进行场地和地基地震效应的岩土 工程勘察,井应根据国家批准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和有关的规范,提出勘察场地 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2
3
第3.0.3条 建筑抗震设防标准 地震作用 丁类: 丙类: 设防烈度 乙类: 设防烈度 甲类:按“安评”且高于设防烈度
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地震作用水平(设防水准)
• E1:符合地铁100年设计使用寿命; • E2: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 相一致; • E3:与“罕遇”地震发生频次相关。 控制结构性能水平
• 工程场地勘察 场地类别 抗震危险性评价
• 场地处治 抗震设计 • 结构选型——概念设计
• 抗震措施 调整地震作用的效应 抗震构造措施
• 地震作用计算 计算模型 效应组合 结构验算
抗震设计要点
工程场地勘察
4.1 一般规定 4.1.1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场地与地基应考虑下列宏观震害或地震反应:
3 性能要求 III:地震后可能产生较大破坏,但不应出现局部或整体倒毁, 结构处于弹塑性工 作阶段。
多水准设防:“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抗震减灾法规与技术标准 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复杂结构的抗震设计的难题
抗震设计要点
工程选址与场地处理
3 特殊设防类: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确定;地 震作用应按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且高 于本地区抗震设防要求确定。
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
3.1.4 各抗震设防类别结构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标准设防类: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地震作用应按现行 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 规定的本地区抗震设防要 求确定;
5.7.12 场地或场地附近有滑坡、滑移、崩塌、塌陷、泥石流、采空区等不良 地质作用时,应进行专门勘察,分析评价在地震作用时的稳定性。
抗震设计要点
工程场地勘察
4.1.2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场地与地基的勘察和评价应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1 确定场地土的类型和场地类别; 2 对可能产生滑坡、塌陷、崩塌和采空区等的岩土体,进行地震作用下的地基稳定 性评价; 3 对判别为液化的土层,根据液化等级提出处理方案;当不进行抗液化处理时,应 计入液化效应的影响对土层的设计参数进行修正; 4 划分场地抗震地段类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