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_据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自我定位

论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_据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自我定位

摘要:诸多重要论述表明思想变革后的马克思一直把唯物史观认作自己总的新唯物主义思想。

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这一自我定位有力证明了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关键词:唯物史观;新唯物主义;马克思;自我定位中图分类号:B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210(2009)05-0084-04作者简介:刘志洪(1982-),男,福建泉州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

第25卷第5期Vol.25No.5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9年10月Oct.2009收稿日期:2009-07-02①和苏联东欧国家不同,西方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主流看法一直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而在早先的个别萌发之后,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也逐渐兴盛起来。

俞吾金、刘福森、孙正聿和杨耕等先生已经较好地提出和论证了这种理解方式。

②在这个地方将唯物史观称为唯物主义世界观并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时失误或心血来潮,他们后来在不同地方多次直接用世界观、新世界观、唯物主义世界观这样仿佛只应该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总的世界观的称谓指称作为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唯物史观。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新唯物主义的本质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

与正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解模式不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方式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新唯物主义的本质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而是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并不只是总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历史观部分,而就是马克思总的新唯物主义思想。

国际国内已经有相当多的学者提出并论证了这种理解方式。

①这些学者主要是从对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理论分析的路径论证的。

本文试从一个新的路径———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自我定位论证这一见解。

诸多重要论述清晰表明:思想变革后的马克思一直把唯物史观认作自己总的新唯物主义思想。

本文的第一个论据出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在这部试图自己弄清问题的手稿中,马克思指出:“由于费尔巴哈揭露了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幻想……在德国理论面前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一个费尔巴哈所没有回答的问题:人们是怎样把这些幻想‘塞进自己头脑’的?这个问题甚至为德国理论家开辟了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这种世界观没有前提是绝对不行的,它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因而最先是真正批判的世界观。

这一道路已在‘德法年鉴’中,即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这两篇文章中指出了。

但当时由于这一切还是用哲学词句来表达的,所以那里所见到的一些习惯用的哲学术语,如‘人的本质’、‘类’等等,给了德国理论家们以可乘之机去不正确地理解真实的思想过程并以为这里的一切都不过是他们的已经穿旧了的理论外衣的翻新。

”②一个有些不可思议的情况出现了:马克思竟然使用“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一称谓指称他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发的主要思想。

很显然,在此时的马克思心中,《德意志意识形态》所阐发的主要思想就是他们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阐发的主要思想只是唯物史观,后来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还远远没有诞生(尽管当时已经有了一些零星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思想)。

这就表明,此时的马克思就是把唯物史观认作自论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据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自我定位刘志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己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

①这一事实同教科书理解模式的观点———唯物史观只是总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历史观部分,需要总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作为基础是大不相同的。

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还可以从马克思对“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认识看出。

马克思告诉我们,唯物主义世界观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

根据这句话的上下文,现实的物质前提指的是现实的物质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可见,这种唯物主义世界观实际上就是强调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唯物史观。

这可以让我们再次做出判断: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提出的“人们是怎样把这些幻想塞进自己头脑”这一问题为德国理论家开辟了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这一论断也可以让我们推断出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实际上就是他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同意费尔巴哈的观点,“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幻想”,亦即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虚幻的反映。

反过来说,世俗世界是宗教世界的现实基础。

因此,要解剖和批判宗教世界就必须解剖世俗世界,就必须剖析“世俗世界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

而对“世俗世界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的研究促成了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产生。

需要注意的是,在马克思那里,世俗世界也就是唯物史观的主要研究对象———现实世界、人类世界亦即人类社会历史。

这表明,主张现实世界、世俗世界是思想世界(宗教世界)基础的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这同时也表明,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主要研究对象和领域是现实世界、人类世界、世俗世界,而并不是全部世界、整个宇宙。

另外,马克思所说的他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已经向德国理论家们指出了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也能让我们推断出唯物史观就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两篇文章中,马克思所分析的“现实的物质前提”是市民社会以及它同国家、人的关系。

而对市民社会以及它同国家、人的关系的分析促成了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这显然再次表明研究现实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唯物史观实际上就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事实上,还有一部更为重要的著作马克思在这里没有说出,这就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

马克思在这部未竟之作中不仅首次分析和批判了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在主观上同自己以往所信奉的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而且还首次阐发了可以称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基石的观点———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思想是来自于这部手稿的,只不过由于没有最终完成和正式出版,所以马克思没有在这里提起它。

但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阐发自己所发现的唯物史观基本观点之前,马克思特别强调了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中的发现:法的关系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市民社会。

很显然,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的这一发现对于唯物史观及其发现是十分重要的。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马克思心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明显地,这几部马克思已经生发了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著作的主要思想内容都是唯物史观,尽管这些思想还掺杂着不少后来被扬弃的因素,还不很成熟。

马克思对他早年思想的这一说明表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唯物史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唯物史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除了唯物史观,马克思没有别的什么思想可以这样发展成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其实,对于马克思在人们以为只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奠基之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他和恩格斯刚①尽管马克思说这个“总的结果”是他研究政治经济学而得出并用于指导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但是并不能就由此认为这个“总的结果”只是指导马克思后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总的思想,只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总的思想。

第一,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的“总的结果”完全可以是总的思想,而不仅是政治经济学的思想。

其一,虽然马克思此处说的是政治经济学研究,虽然在巴黎和布鲁塞尔期间以及之后马克思主要研究的的确是政治经济学,但是马克思所研究的并不仅限于政治经济学。

其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也并不局限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而是从政治经济学的向度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思考未来理想社会。

这样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完全能够形成总的思想。

正如张一兵等先生提出的那样,马克思主要是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形成他的哲学思想(总的思想)的。

通过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的“总的结果”并不就只能是政治经济学的总的思想,而完全可以成为马克思整个理论的总的指导思想。

第二,指导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总的结果”也完全可以是总的思想。

指导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思想并不只能是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完全可以以更高层面的思想如马克思的总的思想指导政治经济学研究。

第三,马克思所概括的“总的结果”的内容显然并不只是政治经济学的,而是马克思思想变革之后始终坚持的分析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唯物史观。

刚形成的唯物史观称作唯物主义世界观也不用感到意外。

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部把以青年黑格尔派哲学为主要代表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批判对象的著作的开头就已经明确指出了,他们在这部著作中所要揭露的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一般哲学前提”,所要摧毁的是青年黑格尔派的“种种努力”都没有离开过也离开不了的“哲学的基地”,即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由于所要批判的是以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为主要代表的全部唯心主义世界观(包括本质上同样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全部旧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本质上也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而不仅仅只是唯心主义历史观,从而马克思把他们用以批判全部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唯物史观称为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很自然的。

第二个论据出现在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

马克思指出,序言中阐发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他在巴黎和布鲁塞尔的研究“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1]。

这种“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不是马克思总的思想还能是什么?决不能想象“指导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不是马克思总的思想,而其它不是“指导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的思想却反而是马克思总的思想;并且,除了唯物史观的这些基本思想,马克思再也没有说过其它思想是指导他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指导思想。

显然,可以据此推断:在此时的马克思的心中,这些“总的结果”就是他的总的思想。

这些“总的结果”就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这些“总的结果”的获得就意味着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形成。

在笔者看来,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马克思的主要思想(通常说的三大组成部分)可以分为这样三个部分:一是唯物史观。

这是马克思的总的思想。

二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批判。

三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思考。

后两个部分都以第一个部分———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思想,都是在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指导下做出的理论分析。

还有一个和这个论据相互印证的论据出现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的跋中。

马克思在这个同样著名的跋中说自己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明了“我的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