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建筑业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建筑业发展趋势研究

1 我国建筑业发展趋势研究 一、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行业成就显著,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了民生福祉,行业市场容量持续扩张。但是建筑行业仍然存在技术水平低、劳动力密集、环境污染严重、施工效率低、产业链割裂等痛点,行业参与主体碎片化竞争特征明显。 为解决上述痛点,建筑行业已经开始从技术水平、商业模式等方面转型升级。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如图1。

建筑行业发展现状

技术水平低施工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产业链割裂

装配式建筑BIM 技术

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两大技术的产生

两大商业模式的产生

劳动力密集 图1 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现状 1、两大技术的产生 为解决建筑行业在施工效率、质量安全、成本控制方面的痛点,建筑行业最重要的技术革新体现在装配式建筑和BIM 两大领域。而建筑行业在施工效率、质量安全、成本控制方面的痛点,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建筑工程的目标、计划、控制都以个体为主要对象,项目管理的阶段性和局部性割裂了项目的内在联系。“专而不全”、“多小散”企业的参与,导致了项目信息流通的断裂和信息孤岛现象,致使整个 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可以充分发挥设计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工程项目建设整体方案的建设项目缺少统一的计划和控制。

2、两大商业模式的产生 不断优化;可有效克服设计、采购、施工相互制约和相互脱节的矛盾,有利于设计、采购、施工各阶段工作的合理衔接,从而加快建设进度、控制成本和提升质量;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明确,有利于追究工程质量责任和确定工程质量责任的承担人。

二、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2

伴随我国社会对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追求,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绿色建筑、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等新型建筑理念、技术和业态己逐渐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建筑行业的设计理念、技术手段、商业模式以及组织结构也随之进行转型和升级。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就建筑市场模式改革以及政府监管方式改革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如表1。 表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政策要点 主要内容 深化建筑业简政放权改革 优化资质资格管理,完善招投标制度 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 加快推行总承包,培育全过程咨询 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全面提高监管水平

优化建筑市场环境 建立统一开放市场,加强工程履约管理,规范工程价款结算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快培养建筑人才,保护工人合法权益,改革建筑工人制度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推广智能和装配式建筑,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加强技术研发应用

加快建筑企业“走出去” 加强中外标准衔接,提高对外承包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 1、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 (1)推广装配式建筑 现行的传统建筑技术路径存在着不少弊端,发展方式粗放,钢材、水泥浪费严重,用水量过大;建筑工地脏、乱、差,往往是排放城市可吸入颗粒物的重要污染源。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建筑技术已到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建筑业必须加快转型。2011年到2017年,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增长情况如图2。 3

图2 2011年和2017年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情况 2017年1-10月,全国已落实新建装配式建筑项目约1.27亿平方米。根据《“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2017年11月,住建部公布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示范产业基地,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被确定为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上海建工、金螳螂、中建三局等公司均成为第一批示范企业。住建部此次公布第一批示范城市、企业,表示国家将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或将预示建筑业转型升级在即。 (2)推进BIM技术 2017年5月,住建部正式批准《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51235-2017,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BIM标准的出台,对于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解决了解决BlM模型出图、算量与数据管理的有机统一,真正实现BlM模型在设计、施工和运维的建筑全生命周期应用。 2018年标准正式实施后,必将加快推动BIM技术的应用落地,促进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推动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规划、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支持基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三维图形平台的国产BIM 软件的研发和推广使用。 (3)互联网+ 互联网+就是以互联化、集成化、数据化、智能化的信息化手段为有效支撑,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带动企业与人员能力的提升,实现建造过程、运维过程、建筑及基础设施产品三方面的升级,最终重构建筑产业新生态。 随着信息化技术和水平的提升,BIM,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通过互联网+实现的这些技术手段,不断涌入建筑行业。无疑,信息化是建筑业实现精益、智慧、绿色的转型之路最有效的途径, BIM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移动4

技术、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为信息化在整个的过程中,从建筑产品,建造过程、运维过程,以及组织和人员来讲起到了支撑作用,最终信息化必然支撑互联网+去重构建筑产业的新生态。 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建筑企业要正确认识互联网+技术,以正确的方式运用大数据和BIM技术,借互联网技术实现成本的有效管控,提升项目效益。

2、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 (1)绿色建筑 传统建筑不光是在建造期间资源消耗大,并且在之后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对于生活环境的污染影响也非常大。我国现有的建筑中基本都是高耗能建筑,而且这类建筑还在不断增加,极度不利于现代社会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发展目标,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迫切需要面对的现实。 2017年3月,住建部发布《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比2015年提升20%,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比重超过50%,绿色建材应用比重超过40%。政府投资办公建筑、学校、医院、文化等公益性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要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有条件地区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2023年中国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累计绿色建筑面积超过8亿平方米,预计2020年,我国累计绿色建筑面积将超过15亿平方米,市场空间巨大。 (2)推进全装修的发展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全装修、建筑业的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新开工全装修成品住宅面积要达到30%,同时,《规划》指出,要制定新建建筑全装修交付的鼓励政策,提出新建住宅全装修全品交付比例,提高标准化、高品质的服务。目前北京、浙江、上海、江苏、山东、海南、湖南、河南等地纷纷出台了鼓励新建房全装修成品交房的相关政策。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我国建筑及上下游相关产业将逐步告别过去靠资源驱动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向效率推动和科技驱动的新模式,未来供给侧结构改革深入实施大背景下,推广建筑全装修不仅有利于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更有利于建筑产业的现代化。建筑全装修产业的时代到来了,并将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

3、商业模式全产业链化 建筑理念和技术手段升级和创新,为建筑业打造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创造了条件。建筑设计为建筑业的前端和核心环节,设计企业在打造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向下游业务延伸,拓展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等业务己成为建筑设计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5

(1)推行工程总承包(EPC)模式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存在着行业发展方式粗放、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工程建设组织方式落后等问题。解决问题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工程建设组织模式的完善改进。工程建设组织模式的主层面主要包括建设单位、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咨询。打破人为分割及碎片化,责任层次更明晰,责权利更统一,培育总承包企业及与之配套的专业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016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的若干意见》(建市〔2016〕93号),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完善工程总承包相关的制度规定。提出优先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加强工程总承包人才队伍建设。现阶段以设计单位为主导的 EPC 总承包模式有望逐步形成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2)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 2017年2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在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中提出了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这也是在建筑工程的全产业链中首次明确了“全过程工程咨询”这一理念,政府投资工程将带头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5月2日,住建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工作的通知》(建市[2017]101号),选择8省市和40家企业开展为期两年的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工作。 全过程工程咨询不是简单的将投资可研、建筑策划、报建报批,到招标代理、造价咨询、工程监理的叠加,它要求设计企业发挥优势,率先实践全过程工程咨询,这是因为设计企业处在产业链上游,人才综合素质较高,只要前期加强建筑策划研究,中期适当进行图纸和招标、造价环节的“微创新”,后期积极参与工地管理,就能快速完成华丽转身。我国现今的建筑设计参与阶段与国际的对比图如图3。

建筑策划建筑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运营维护

国际通行的建筑设计我国的建筑设计无施工监理

我国的工程监理

图3我国的建筑设计参与阶段与国际通行的对比 4、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