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奥林匹克文化》论文

《奥林匹克文化》论文

精品文档在线编辑
更多好内容为您奉上
《奥林匹克文化》论文

1.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源起
1894年6月16日,顾拜旦精心设计和主持的首次“国际体育教
育代表大会”在巴黎索邦神学院召开,来自9个国家37个体育组织
的78名代表到会,通过决议复兴奥运会,规定此后每隔4年举办一
次奥运会,选出由巧人组成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顾拜旦起草国际
奥委会章程,阐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哲学基础、教育和美学意义,奠
定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论基础,使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成为持久的体育
与和平运动。这次大会标志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奥林匹克运
动的发展催生了奥林匹克文化的发展。无疑,奥林匹克文化源于古希
腊文化,但伴随时代进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又不断注人新的内
容和精神。
2奥林匹克文化范畴的界定
奥林匹克文化是个庞大的范畴,从广义来说,奥林匹克文化包括
奥林匹克运动的全部思想体系和活动内容,是奥林匹克运动在实践过
程中所创造和衍生出的各种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物质财富即物质
文化主要指奥林匹克运动对人体技能的改造、发展,以及所采用的各
类场馆、器材等物质文化设施和由此产生的文化形态。精神财富即精
神文化主要指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理念、精神准则、礼仪、运动竞
赛规则、体育道德等精神产物.以及奥林匹克所提倡的文化艺术教育
等活动内容。从狭义来讲,奥林匹克文化主要指奥林匹克运动非物质
性财富。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就有形体、圣火、演讲、雕塑等文化艺术
精品文档在线编辑
更多好内容为您奉上
活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更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并通过运用现
代科学技术将这一传统推向新的高峰。
3奥林匹克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3.1文化融合:奥林匹克运动跨文化传播的内涵 奥林匹克文
化是个抽象的概念,它需以具体的奥林匹克运动为载体,在不同民族、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进行交流和传播。因而,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史也
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传播史。奥林匹克是人类社会通过体育运动不断寻
求相互了解、相互适应和相互沟通的过程。传播的内涵有三个个递进
的过程:一是认知和理解。二是达成共识和引起共鸣。三是改变行为。
简述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传播史,一方面我们看到,西方体育文化在工
业革命之后依其强大的科技手段、经济实力向世界输出自己的运动文
化。以竞技体育为核心的西方运动文化,在适应工业化生产和社会发
展方式也显示出其培养人类超越自我精神等卓越功效。随着经济和文
化全球化的进程波及全球。无疑,西方体育文化在与东方体育文化的
冲突中尽显优势,这种冲突没有改变东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趋势,反
而进一步加速东西方体育文化融合。如1932年洛杉矶刘长春的单刀
赴会、1936年柏林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参加、1964年东京奥运会、
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
可以说,当前的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形成为一个跨文化、跨民族、跨国
度的世界性文化体系。
3.2全球化:奥林匹克运动跨文化传播的基础
全球化是20世纪20.30年代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全
精品文档在线编辑
更多好内容为您奉上
世界范围内凸显出的新现象,它是指物质和精神产品冲破区域和国界
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当全球化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时,奥林匹克的跨文化传播也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相契合,现代奥林
匹克运动开始加速复兴。从1896年第1届奥运会仅13个国家的3I1
名运动员参赛,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204个国家及地区11438名运
动员参赛,奥运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盛会。国家奥委会的数量也
由1900年的8个,增加到2000年的205个。如此庞大的会员国组
织已名副其实的使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全人类最大最隆重的盛会。奥
林匹克运动会的空前发展也使得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
落。庞大的奥林匹克的组织为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组织保障,
同时电视等传媒的出现和普及也使奥林匹克运动跨文化传播效应产
生了质的飞跃。
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循着先物质文化后精神文化的模式
传播发展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奥林匹克文
化与中国近乎绝缘。但令人安慰的是,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传播的火
种却并没有熄灭。奥林匹克运动队中国的影响也在潜移默化的进行。
建国前(即1949年前)我国引进的西方体育项目,有田径、体操、
篮球、排球、足球等I0个奥林匹克体育项目。建国后到1965年,又
引进了花样滑冰、滑雪、赛艇、近代五项、拳击等12个体育项目。
这表明,奥林匹克文化即使面临严苛的外部环境,在中国也保留了其
发展的火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随着1979年
新中国重新获得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以及1984年新中国首次派体
精品文档在线编辑
更多好内容为您奉上
育代表团参加夏季奥林匹克运动并取得佳绩,奥林匹克文化热潮在中
国重新掀起。尽管热潮已然掀起,但人们对于奥林匹克运动及其文化
理念的理解是浅显而单一。“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尚未
深人人心,略带政治含义口号“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还是体育精神文
化的主角。当新世纪来临,奥林匹克文化逐渐被人们所熟知,特别是
北京获得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权并成功举办,让奥林匹
克文化在神州大地风靡而备受推崇。下面几组数据的解读中,也许可
窥见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传播的狂热效应。北京奥运会期间,“据互
联网数据中心的统计,从8月8号到16号,央视网等9家拥有奥运
转播权的网站,日均访间人数1.38亿,达到中国网民总数的一半以
上。同时,另有调查显示,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08年北京奥
运网络流量测评,仅到奥运开幕次日,即2008年8月9日,中国奥
运博客类站点的页面浏览总量已经超过2200万。
总言之,奥林匹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是体育文化交流的结果,必是体
育文化的进步,而不是体育文化的倒退。历史经验昭示着体育文化在
交流中,先有冲突,后有融合,而归根到底是融合,在冲突与融合的
过程中带来了两个转变,一是本土体育文化的转变,二是外来体育文
化的变形,其后果都是体育文化的发展。不可否认的是,21世纪的
奥林匹克文化需要中国体育文化的参与,中国体育文化也同样需要奥
林匹克文化的浸润和滋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