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庄子养生思想
摘要
庄子作为道家核心人物,养生是其思想中一个重要内涵,庄子提倡全生、尽年,有一种
强烈的免害保身的重生意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养生之道。本文就道家核心人物庄子的养生
之道作一些初步的探讨,继承其科学合理的成分,有利于促进我国养生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庄子;养生之道
一、文献综述
1.1研究意义
我国的传统养生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黄帝内经》中就全面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群众的
养生经验和方法,为我国传统的养生学和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养生”一词最早由庄子
提出,“养生”能够更科学、准确的描述人们以“养”而“生”,利用各种方法来维持保养身
体。《庄子》共分为三十三篇,其中涉及养生内容的共有十一篇,这些关于养生的论述为后
人养生健身奠定了基础,所以说庄子开创了我国养生文化的先河。
庄子养生思想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旨在对庄子养生思想作
一些初步的探讨,挖掘庄子养生中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继承其科学合理的成分,有利于
促进我国养生文化的发展。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与庄子有关的书籍,搜索关于庄子养生的思想文献。其中并没有对于庄子养生
思想的国外研究,而国内关于研究庄子养生思想的文献较多。
仰和芝的《庄子养生之道浅析》简单的介绍并论述了庄子的养生方法;禹正权的《庄子
养生思想浅说》主要是对庄子养生思想进行简单的分析;游建西的《论老庄养生哲学》在哲
学思想上探讨了老庄的养生思想,从宗教方面对老庄哲学养生做了解释;杨晨霞的《试论庄
子<养生主>的生命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揭示了庄子“顺其自然”养生思想以及其养生
方式,认为人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应当具备非凡的思想和方法对人进行保健与养护。李梦泽
的《再论庄子的体育思想》认为庄子对对人的“形”和“神”的完整非常注重,以及衍生出
的无为体育观等思想对当代人身体的保健和精神的维护提供了依据。
二、庄子养生思想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华夏祖先为了生存和健康,发展起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
养生学。在养生学形成的漫长岁月中,毋庸置疑,道家对养生学的形成与发展做出过重大的
贡献。庄子作为道家集大成的人物,有丰富的养生思想,为古今养生学家所公认。
纵观庄子的思想,我们可以发现庄子视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有一种强烈的免害保身的
重生意识。其中,形神问题是庄子养生思想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庄子论形神,突出
强调“神”的内在主导作用,提出“精神生于道,形本于精”。同时,他认为应该内外并重、
形神俱养。人的精神依赖于形体,精神也影响形体,养神对养形有促进作用,正是从形神之
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出发,庄子主张形神兼顾,养神为重的思想。
在庄子养生之道中,“性”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在他看来,性是生命的本质,是
保形养神的法则,所以全性保真也是庄子养生理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认为,神、
形、性共同组成一个完整全面的生命体,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三者缺一不可,所以只
有从这三方面才能较为全面、准确的把握庄子的养生思想。
2.1养神思想
在庄子养生思想体系中,最高目标是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所以“养神”是庄子养生思
想中的重要命题。他认为,人是由“形”“神”两部分组成的,其中,神是人之本,形是人
之末,“形得仁义,神之本也”,“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养神的过程就是体道的过程,是一
个回归于大道的过程,在体道中完成生命的修养,脱去所有的心灵负累和拘限,进入“逍遥
游”的自由境界,这是养生的最高原则和最终理想。由此看来,“养神”是庄子养生思想的
主导方面。
庄子在《刻意》中对“养神”有细致、清楚的描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
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说出了人的精神应当纯粹而无杂质,保持绝对的虚静,
行动以顺天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的境界,实现精神世界的无限自由。
只有做到这样,人体才能保持体内阴阳平衡,心静清便无所欲求。因此,庄子又提出“虚静”。
在《大宗师》中,庄子认为道不可视不可听不可言不可识,“道无为、无形;可传而不
可受,可得而不可见。”人只有超越感性经验,将道的认识诉诸直观体会。养神即要做到保
持心灵的虚静,游心于道,与道为一,抱着对万物从容的态度,排除一切欲望与追求。庄子
在《天道》中提出:“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物之本也。”由此可看出虚静、恬淡、寂寞
是万物的本原,它既是天地万物的生成方式,又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方式,这是庄子注重养神
的重要方法。养神之道在于保持纯粹而不杂的心灵,做到无欲无念,才能够进入虚静的境界,
从而达到理想是养生境界,这便是庄子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
庄子的养身之道是为了淡化人们对物质、权利、金钱、荣誉的追求,是一种人生理想的
境界与追求,为人们身心健康的保养提供了有益的措施,也是帮助当今社会对人们所造成的
亚健康的有效地治疗手段。
2.2养形思想
庄子的养生思想重在养神,但并没有忽略外在的养形,他承认形体对于保存生命有重要
的意义,在《达生》中提出“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
形而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庄子养形的意义在于给性与神提供居所,以保证生命的延续,
所以庄子养形的唯一目标便是保持生命的自然存在,给性与神提供物质基础。由此而知,庄
子养形并不是养护形体的健康、长寿,而是保身尽年。庄子讲养生如同牧羊,要“视其后者
而鞭之”,单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张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就是不鞭其后,偏向一
端造成的恶果。因此,人养生应当神形兼顾,内有所养,外有所防,仅仅只注意一个方面是
不妥当的,应当身心内外兼修。
庄子生逢乱世,在社会动荡、杀戮四起的环境下,养生的第一要务首先要在危机四伏的
社会中保存生命。庄子在《养生主》说:“为善无近名,为善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
身,可以全生,可以尽年”。“缘督以为经”含有生理和哲理两方面含义。在生理上讲,指丹
田之气沿着人体之中脉自然运行。从哲理上讲,其主张顺着中道而行,不走极端,创造出一
种人与人,人与物相互统一的和谐气氛。这样才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尽享天命。
在这个意义上,庄子的养生与处世有密切的联系。庄子《养生主》以“庖丁解牛”喻养生之
道,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这就是说凡事要顺中道就会迎刃
而解。
庄子养形之术强调了人应当顺应自然,认识和掌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规律,要
按照自然的变化规律保养身心。
2.3守性思想
庄子认为“性”是生命的根本,“守性节欲”,即人要坚守住自己的本性不失,就能达到
“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庄子《天地》说:“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
各有仪则,谓之性。”“性者,生之至也”,是人“生而有之”的先天赋予,人在刚出生时,
其本性是完全的,只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总总诱惑,人们容易迷失本性,所以庄子提出养
生需要守性节欲。什么是失性?庄子在《天地》中做了详细的描述:“失性有五,一曰五色
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臭熏飞扬,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
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以上五方面正是失去本性的表
现,它们对于人生是有害的。所以,要养生就必须保持人的本性,不应当过分淫逸,纵欲过
度就会伤害人的生命之源,不利于养生。
在庄子生活的时代,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社会财富快速积累,人的欲望日益膨胀,
对劳动人民的剥削掠夺日益加剧。“无耻者富、多信者显。”(《盗跖》)无耻的人富有,夸言
的人显达,人们被自己创造的物质财富所奴役,为了财富、权势、荣誉、是非而疲惫奔波,
庄子意识到人性的变化对人身心的伤害,主张对人采取超功利的态度,从欲望和名利中解脱
自我,超越一切内在外在的好恶、是非、美丑以及形体、声色的限制,保守住人性素朴自然
地本真状态,使精神与整个大自然融合为一的自由境界。
庄子《刻意》篇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纯
粹而不杂,静而不变,谈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当然,在庄子看来,正常
的欲望人人都有:“养性必先以物”,即养生并不排除必要的物质条件。正如《大宗师》中所
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如果贪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特别是欲望难填时,就会自取
危害,使人的身心备受损失,达不到养生之目的。
以上粗略地论述了庄子的养生思想。从总体上看,庄子的养生思想并没有形成一门独立
的科学体系,但毕竟也有不少极富真知灼见,对于促进先进人体养生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
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南怀瑾.《庄子諵譁》[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王夫之.《庄子解》[M].北京: 中华书局,1964.
[4]李梦泽.《再论庄子的体育思想》[J].先体育学院学报,2005.
[5]李树伟.《庄子养生思想探要》[D].青岛:青岛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