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鉴赏论文

美术鉴赏论文

美术鉴赏课程作业
学生姓名:
所在学院:
班级:
学号:
论文题目:试论艺术作品的表现与再现性
2010年6月
论艺术作品的表现与再现性
摘要:艺术是有意味形式的,能够激起人们审美感情的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反之则是画画而已。

艺术形式的“意味”是隐藏在事物表象背后并赋予不同事物以不同意味的东西,它既可是具象又可是抽象的。

绘画形式则应该充分利用色彩.线条.体面.明暗等表现出来,变异.夸张和含蓄是其内在的手段。

本文分别从艺术作品的表现性与再现性两个方面来阐述观点,分析它们的优劣,再得出结论,即表现性与再现性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艺术表现性再现性主观情感客观物象
正文
艺术来自于生活,艺术的真实却不等同生活的真实。

艺术的创作过程是再现和表现相结合的感觉、思维、认知、再创造过程。

自然客观物质运动变化有规律而不包含“精神”。

通灵感物,却表达了两个方面的结合,万物和万物之灵是客观存在方面。

这里的通和感则是人类的行为。

通者,沟通、通达、通哓;感者,感触、感受、感悟,动人心也。

无不表现为自我和身外、自我和心外,艺术家心灵和万事万物之灵(比如形式规律、自然规律、人生规律等等)的关系。

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行。

一、艺术作品的表现性
表现艺术——强调主观情感,不循规蹈矩,不机械模仿,不求绝对真实效果,而把扎实的基本功隐藏在背后,只充分利用基本功而不会滥用基本功。

并能充分运用各种符号形式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趣,由于表现艺术摆脱了服从客观物象的束缚而得以充分显现它的意味,使之不断能创新。

“表现性”用美学语言来说,就是包括旨趣在内的专业媒介特征,是主体观念和表现材料外在统一规律的结合,也是绘画的专业特征,这是与模仿自然形、色相联系而又相对立的概念,它并不抵制再现,却又不允许完全模仿,是一种形式规律,形式功能。

任何艺术都必然会受到艺术表现的影响,即使在再现性作品里,也总是涌动着表现的血液。

离开了表现,任何再现的艺术都是靠不住的,也是不可能的。

正如近代艺术评论大师克罗齐所言:艺术就是表现。

表现在人类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从心理角度理解,表现是人的内心情感状态通过一般能够被他人感觉的动作或者表情呈现出来的。

艺术表现可以说是艺术家的内在情感状态精神世界通过艺术形式如作品传达的种种感觉信息。

显然有表现不等于有艺术,正如有再现不等于有艺术。

但是却没有无表现的艺术,因为艺术创作、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创造和表达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讲,再现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再现的手段。

二、艺术作品的再现性
再现艺术——以客观物象去描绘,虽然也有加工改造,也有主观表现因素在内,但作品中的物象与现实中的物象还是基本吻合。

画得最好,功夫最深也不过是千篇一律,真可谓画之辛苦,看之无味,尤其是那些专事描绘客观物象平庸的作品中,形式意味甚至是不存在的,早已被客观事物表象所掩盖扼杀了。

再现性艺术创造的艺术世界与我们视觉感受的客观世界一致。

客观世界中的自然物象和人类社会,都有各自的形态、状貌、结构、色相、质料以及精神、动态特征。

再现性艺术,就是着重反映客观世界的这些特征,所以我们欣赏时,也要注意艺术形象对这些特征表现得如何。

再现性艺术尊重客观世界,将艺术家的情感表现放在次要地位,作画时尽管情绪激动也不让笔触、色彩任意放纵。

再现性艺术也重视形式美,虽然对形象的加工改造和画面的形式处理也久经推敲,但最后让观众首先看到的仍是表现真实感的形象和所表现的情节内容,不使形式显著突出。

所以,欣赏再现性艺术,只能从选择的描绘对象和描绘的态度中看出作者的主观感情。

例如,委拉斯凯兹选择宫廷纺织女工为题材,将《纺织女》中的女工画得如此之美,对比之下的宫廷贵妇人们,虽然穿着华丽衣裙却显得相貌丑陋,说明画家的情感倾注与态度。

戈雅画国王查理四世一家,将国王一家画得奇丑不堪,也是说明画家对揭示客观对象某一方面感兴趣和他的感情态度。

再现性艺术的形式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画面的具体形象有哪些,给每个形象以什么色彩,既要考虑画面构图的协调统一,更要符合内容的真实。

虽然经过呕心沥血的构图过程,但也不使人感到形式上的刻意追求。

它不像现代派作品那样突出地让人看到或变形、或线条、或几何形体、或色彩构成的形式意味。

三、表现性与再现性的关系
再现性绘画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再现与模仿,是通过外部世界来表达内部世界的艺术。

而表现性艺术重视创造个性,重视主体意识,重视有意味的形式。

其实他们之间是可以相互依存的,如果将两者结合在一起,透过再现性的表现,或经由表现达到再现,那么纯再现性的绘画就不会那么糟糕了,由此可见,再现与表现是对立统一的,它在艺术高手那里能得到很好的统一。

例如,被称之为“现代绘画之父”的塞尚就是由“再现”转向“表现”的第一位大师。

这样的大师还有很多,代表性的有凡高/高更/莫递里阿尼/蒙克等等,他们都是出于主观情感的浓烈而告别了再现性创作,从而走向表现主义绘画,他们以某种“暗示”和“象征”代替叙事性的描绘,以平面的自由支配代替了透视.光影.立体造型等法则。

凡高说得好:“绘画,并非把我们肉眼所见的予以正确的再现,而是如何把自己意念中的造型和颜色按自己的需要予以再生”。

可以说,写实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和具有形式意味艺术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表现性与再现性始终都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结束语
艺术形象既是现实生活审美特性的概括,又是艺术家对现实的审美情感的呈现,它的内容是客观与主观,再现因素与表现因素的有机统一。

艺术作品作为审美意识的物态化形态,产生于创作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中。

当艺术家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和概括时,不能不表现他对生活的理解、评价和理想。

艺术家的创作心理活动,首先要以知觉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突出地选择和再现对象的形象特征,而这种知觉因素又是同想象紧密结合,并受其制约的。

这种创造性的想象不仅再现现成事物,而且能创造出新的形象。

艺术思维中的想象区别于科学思维中的想象,它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并推动情感活动自由地扩展和抒发。

中国古代诗论和画论中称之为“情景交融”的境界。

艺术家对生活本质的理性认识在作品中不是以抽象的概念、逻辑推理的形式出现,而是蕴含、渗透在感知、想象和情感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和融合之中,所以
恩格斯说作品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艺术形象既是对生活现象本质特征的集中、概括的反映,又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而通过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思想的表现,又往往反映和凝集着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人们的普遍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

在人类艺术史上,一切真正的艺术都既再现客观现实,又表现主观理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都是艺术在本质上不可缺少的因素。

参考文献:
【1】《美学文艺学方法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2】克来夫.贝尔《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1年版。

【3】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4】马奇《艺术的社会学解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海天《艺术概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