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的时代背景2008年,随着由美国引发金融危机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各国对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资本体系存在的诸多弊端深有忧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着力想推进一种新型的国际货币体系,以防止类似金融危机再给各个国家带来或加重本国的经济困难。旧的货币体系是以美元作为主要的结算存储工具的一系列国际准则与政策。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加深,美国大量印钞促使美元的通胀加大,让各国的外汇安全受到很大损害,中国尤为如此。因为中国作为第一外汇储备国家,08年外汇储备已达2万亿美元之多。这2万亿美元的外汇积累是中国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发展的重要成果,但随着美国不负责任的财政政策,中国等一些外汇储备大国真正感到了自身国家资产受到严重威胁,而谋求国际新型货币体系的征程也在加快。[1]1、2011年05月04日在越南河内举行的第11届中日韩三国财长会议,讨论了东亚区域财金合作及宏观经济形势等议题。据海外媒体报道,中日韩三国财长当日发表联合声明称,三国已经同意就使用本国货币结算相互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展开可行性研究。2、韩国媒体4日报道,该国外汇部门计划动用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人民币资产。此外,韩国央行已于今年年初向中国递交QFII资格申请。3、菲律宾央行行长上个月曾表示,决策官员已同意寻找外汇储备的“新管道”,呼吁扩大使用人民币。4、俄罗斯银行同业货币证券交易所也已经于去年12月启动人民币对卢布的交易,设法努力减少在贸易中使用美元。 5、汇丰银行近日发布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人民币预期将首次超越英镑成为全球贸易企业在未来半年考虑采用的三种主要结算货币之一。在中国内地,预计年内人民币将超越欧元成为贸易企业结算货币的第二选择,仅次于美元。[2]以上种种事件强烈的预示着,人民币正在亚洲的区域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也必须向国际化方向迈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意义以国际化的美元为例,截至2008年,美国发行国债总额为9.6万亿美元,欧洲美元约4万亿美元以上,两项合计,美国获得的铸币税收入超过13.6万亿美元。如果再考虑到部份美国境内的外国存款、境外流通的美元,以及境外持有的约12万亿美元的公司债券,美国的铸币税收益将会更大。仅考虑前两项,此数字也已与美国2008年GDP总额相当,其中就包括中国大约7%的贡献。这些都是世界人民对美国的无偿贡献。[3] 这一惊人的铸币税收益,促使美国、欧盟和日本都努力去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面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中,在2008年11月中旬在华盛顿召开G20峰会上,美国根本不愿意探讨如何解决当前的国际货币问题,而是大谈特谈金融监管的改进方案。对世界各国来说,重构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最优方案无疑是建立一体化的“世界元”体系,但在目前国际关系背景下显然不具有任何现实的可能性,因为国家利益本位仍然是目前国际关系的主流。[4] 所以,就中国而言,凭借全球第二大的经济实力和人民币规模位居全球第三的地位,从我国利益最大化出发,适时推出人民币的国际货币本位币方案,以构建美元、欧元、日元和人民币的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应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我国改革开放的前30年,由于国力较弱,采取“赚美元”的战略有其必然性。[5]但在中国已进入建国后的第三个30年的重要历史时期,如果继续无视国家货币体系中的巨额财富漏出和继续坚持过去僵化的金融战略,中国向国外无偿地输出铸币税将会超过现在的数倍,这必将犯下历史性的战略错误。中国人民币的国际化有重大战略意义。一个崛起的世界强国,其坚实的基石不会只有领先的科技与强大的军事。只有当他建立起具备普世公信力的货币体系和金融系统时,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变幻莫测的国际风云中威信不移。[6]如果人民币能够成为国际货币本位币的话,中国可以因此获得一份铸币税收益。这个数量的大小取决于人民币与美元、欧元等其他国际化货币的竞争能力。人民币国际本位币,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储备货币。这种对人民币的需求构成直接的铸币税收益。[7]人民币国际化的方法步骤通常,一种货币的国际化大概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本币在一般国际经济交易中被广泛地用来计价结算;第二层次是本币在外汇市场上被广泛用作交易货币;第三层次是成为各国外汇储备中的主要货币之一。[8]我国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实施开放汇率、自由兑换和开放资本账户等一系列改革。在人民币国际化初期,可先在亚洲地区培育一个人民币的需求市场,比如将中国香港建立成为人民币业务的离岸金融中心等。当人民币成为本位币后,由于对美元需求减少,必然引起美元的进一步贬值,人民币相对升值;人民币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之后,其币值会逐渐向购买力平价靠近,因此也会引起人民币升值。两种升值因素的叠加,升值潜力不小,这时可通过赤字财政来调低人民币值,使之保持与其他国际化货币汇率相对稳定,这时从赤字财政中所获的是一种间接铸币税。[9]进一步想,如果人民币币值稳定,所获国际储备货币的份额可能更大,以中国经济发展潜力支持的人民币必将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仅这些铸币税收入,就足以使中国经济再上一个台阶。人民币国际化利弊分析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但首先我们要注意的是,人民币在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准确来说,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为此,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后两点。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人民币为什么要国际化:简单来说,对中国有利,且利大于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贸易日渐频繁;首先是在边境贸易中,人民币流通日益频繁,作为一种汇率稳定、基础牢固的货币,人民币在我国边境国家的流通程度越来越高。在朝鲜等东亚国家中,人民币已成为了许多市场上默认的结算货币。在边境国家中,人民币已经逐渐取得了区域性货币的地位;而欧洲的英国、西班牙、法国、德国等国家,也已经能够办理人民币业务(银联),这些国家的人民币离岸市场也正在形成。这些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事实,都使人民币国际化渐成趋势,进程不断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具体有三大利处。第一,实现中国经济存量保值。由于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中国的出口和进口都需要用外币计价。我们的出口持续超出进口,累积起巨额的外汇储备,也就是说我们的财富很大一部分是用外币(特别是美元)持有,并无奈地大量投资于美元国债之中,国际资本市场的风吹草动将可能导致国家外汇储备数十亿美元的帐面亏损。降低外汇储备的规模有助于减少因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对中国经济存量的影响。如果人民币在对外经济贸易中能更广泛地作为结算货币,我们的企业须承担的外汇风险就会更低,政府经营外汇储备的压力也会大为缓解。第二,促进中国经济增量平衡。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有一种论调或许大家还记得,说中国的廉价产品压低了美国的物价,中国大量外汇投资于美国的债券压低了美国的利率,结果导致美国流动性泛滥及房地产泡沫,并引发了2008年的金融风暴。在对这种论调感到愤懑之余,我们也都认识到,中国经济的确存在着投资与消费的不平衡、出口与内需的不平衡。中国庞大及持续的贸易顺差一方面将这种不平衡带到全球经济体中;另一方面也影响了自身经济持续与健康发展,并对中国的汇率、利率政策带来重重压力。人民币国际化本身虽不能直接减少这样结构上的不平衡,但它在有效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长,缓解汇率压力与加大中国与其主要区域及资源伙伴国之间经济与贸易平衡协同发展等方面有重要意义。第三,获得更大的政治经济话语权。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国际经济和金融领域,中国的发言权和影响力还远不能与之相称,这很大程度上与人民币缺乏国际地位有关。我们都知道,美元霸权带来的最大问题是:美元是美国的,但是问题却是其它国家的。正因为如此,美元霸权绝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国家兴衰的问题。如果人民币能够得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及其主要资源伙伴国接受,成为结算货币和投资货币,对于睦邻友好、促进区域经济合作都将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人民币被中国贸易伙伴逐步接受为结算货币,将加大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力,更为中国政府的汇率政策增加主动性与灵活度。而人民币在向国际储备货币迈进的每一步都是中国在全球地缘政治话语权提升的具体体现。因此,人民币国际化既非可做可不做,更非贪大求洋。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不论从经济发展还是从国家战略与地缘政治考虑,均有必要迈出的战略步伐。此外,人民币国际化也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国际铸币税收入,并促进尚不完善的中国金融市场向标准化的国际市场靠拢,从而更加有利于中国经济健康发展。正如凡是都有利必有弊,人民币国际化必然也会带来潜在的弊端。首先,人民币大量流通与国际市场,必然会削弱央行对国内人民币的控制能力,增加了政府宏观调控的难度:其次,由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导致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紧密结合,世界金融市场上的波动与危机必然也会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但总的来说,人民币国际化还是利远远大于弊。中国要想取得全球金融市场上的话语权,就必须要加入到货币国际化的角逐中。但同时,也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国内金融市场,使之不断成熟,抵抗风险的能力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