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中的音乐美

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中的音乐美

0音乐研究 

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中的音乐美 

■武增文谭巧 

【摘 要】 彼得・伊量奇・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历史上伟大的作曲家。也是有史以来量伟大的作曲家 之一.他的音乐作晶总是发自内心。热忱真挚,生动感人.同时又饱含激情。奔放热情.他的钢琴曲.通 过音乐形象来表现现实的生活.并且由于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因而。,l有独特的 羹. 【关■词】 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民族羹;悲剧羹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rter Ilitch Chaikovsky,1840- 

1893)是俄罗斯历史上伟大的作曲家,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 

之一。他是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他的音乐作 

品总是发自内心,热忱真挚,生动感人,同时又饱含激情,奔放热 情。他创作的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族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呈现出浓烈 

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他的钢琴曲,通过音乐形象来表现现实的生 

活,并且由于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因而,具有 

独特的美。柴氏的钢琴曲作品中得到综合了交响乐、声乐、舞曲和器 

乐曲等多种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因此柴氏作品和声色彩丰富、 曲调优美动人、旋律线条饱满,富有交响性,最终组合成丰富而深刻 

的艺术境界。 

一.鬃可夫撕基筒介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童年生活 在民间歌曲丰富的乌拉尔地区,从小受到这种悠长而略带忧伤的音乐 

风格的影响。小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天赋在小时候就显露出来,他的父 

母经过商量,决定给他请一位专业的音乐教师,让小柴可夫斯基进行 正规的音乐训练。没过多久,小柴可夫斯基的钢琴技术就和老师不相 

上下了。此后,他陆续接触了一些意大利和德国音乐,同时,格林卡 

的《为沙皇献身》这部歌剧给小柴可夫斯基也有重大的影响。1850年9 

月,柴氏被父亲送入圣彼得堡法学院学习法律,毕业以后在法院工 

作。但是他对音乐的热情并没有衰减,而是日益高涨。1860年,他的 

音乐作品《夜半》出版,令父亲兴奋而感动。善解人意的父亲给了柴可 夫斯基很大的支持,终于,22岁时柴科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 

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由于他22岁才开始接受专 

业的音乐训练,因此他特别珍惜学习的时间,努力勤奋,为了学习经 

常是废寝忘食,让老师和同学们对他十分赞赏。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 毕业。他的毕业做作品是以希勒的诗谱曲而成的《大合唱》。毕业后, 

他在尼可莱鲁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 

乐学院教授。 

从1866年开始,柴可夫斯基陆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如 

《罗密欧与朱丽叶》《天鹅湖》《叶甫尼根・奥涅金》,钢琴套曲《四季》 

等。柴科夫四季一生充满了不幸,国家兴亡、民族苦难、婚姻不幸, 始终羁绊着他。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不幸的作曲家,却创作了大量优秀 

的、流传后世的不朽作品,为世界音乐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十 

田黄河之声2o12- ̄13M 部歌剧、六首交响曲、五首交响诗、五部组曲、三首钢琴协奏曲、一 

首小提琴协奏曲、十二首大型乐曲、三部舞剧以及大量的钢琴曲、合 

唱曲。 

=.鬃可夫撕‘钢琴作品奠糖的羹 1.柴氏钢琴作品的总体情况 

柴可夫斯基的钢琴作品共140余首。在这些作品当中,包含了50 首四手联弹钢琴曲。这5O首四手联弹的作品作于1869年间,主题大都 

是俄罗斯的民歌。除此之外,还有三首协奏曲,两首奏鸣曲,《儿童 

钢琴曲集》,钢琴套曲《四季》等。余下的80多首为钢琴独奏作品。他 

的和钢琴作品按技巧难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小品,为广大的音乐爱 

好者而作,主要是一些随想曲抒情曲圆舞曲等,还有《儿童钢琴曲集》 《四季》中得部分作品。这些体裁在l9世纪的后期非常普遍;另一种是 

为大型音乐会而作,如钢琴协奏曲、奏鸣曲等,作品气势恢宏而华 

丽。 

2.柴氏钢琴作品的风格 

作为俄国伟大的作曲家,柴氏的钢琴音乐体现了“民族美”和 

“悲剧美”完美结合。作品中随时流淌出的俄罗斯民歌主题和掩盖不住 

的忧伤华丽的气质使得柴氏的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因此他的作 

品家喻户晓,几乎受到全世界的人民的欢迎。他的作品中也表现除了 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因此他也被称为“浪漫主义时期的悲观主义作 

曲家”。下面将从“民族美’ 悲剧美”的角度来分析柴氏钢琴作品中 

的美学特征。 

(1)民族美特征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柴氏作品的民族性体现在大量运用的俄罗斯民歌艺术而表现出 

来。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吸取了俄罗斯民歌的精华营养,因此,人们 

在欣赏他的作品时,能在拥有欧式华丽优雅的风格的同时,品尝出俄 

罗斯朴素的乡村色彩。正因为这种有意识的使用俄罗斯旋律,对于他 国的人民而言,柴氏的作品充满了异国情调。因此在国际上他的作品 

很快得到了认可和支持,特别是在德国,迅速得到了德国听众的理 

解。 

1869年,柴可夫斯基在妹妹的庄园度夏,在偶然间听到一首动 

人的俄罗斯民歌《孤寂的瓦尼亚》。他立即记下来,并且收录到改编为 

二重奏的《俄罗斯民歌五十首》之中。两年后,他将这首情感真挚、缓 慢悠长的民歌用在了他的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中。全曲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示的是这首令人心动的民歌主题: 

《如歌的行板》不仅采用了俄罗斯民歌作为主题,其和声、织 

体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托尔斯泰曾被此曲感动得流泪,他说“我 已接触到苦难人民的灵魂的深处”。 

柴可夫斯基自己曾说过:“我常常在自己写作的时候直接采用 

某个我喜欢的民歌进行加工,至于说我的音乐有俄罗斯因素,即采用 

的是与民歌有亲缘关系的旋律、和声手法,那是因为我生长偏僻的内 

地,自幼就领略到了俄罗斯民歌难以言传、富有特色的美,那是因为 我热爱俄罗斯的一切表现,一言以蔽之,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俄罗斯 

人,我爱俄罗斯,我爱我的祖国我爱祖国的人民,我爱音乐。”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还经常出现对民族乐器的模仿。例如: 《二月—谢肉祭》中巧妙的模仿了手风琴的声音,这首作品是钢琴套曲 

《四季》中最具俄罗斯乡村特色的乐曲,描绘了俄罗斯人欢度盛大的民 

族节日的场面,惟妙惟肖的描写出了豪放淳朴的俄罗斯农民的形象。 

《十一月—在马车上》中加入了木笛的声音;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中的 

《特列帕克的邀请》中有三角琴的韵味;《俄罗斯乡村景色(杜姆卡)》中 

隐约可见手摇铃的音色。这些具有俄罗斯风情的民族乐器的加入,无 疑增强了柴氏作品中的民族性的体现。 

(2)悲剧美特征 

提到柴氏作品的悲剧美,不得不先说一下悲剧性。悲剧一词源 

于古希腊,我们对悲剧的理解通常有两种:第一,描写悲剧故事的戏 剧种类;第二,不幸的遭遇或事件。悲剧性是悲剧的重要体现。悲剧 

性作为一种审美类型,与喜剧性事相反的,有着更为广泛的意义。鲁 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们 

可以看出,这个过程或者结果会使人们陷入悲痛之中,然而正面人物 

强大的精神力量又会使我们震撼,于是由悲剧转化为快感,得到一种 

特殊的审美感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悲剧性美感。 

在音乐史的长河中,柴可夫斯基是为数不多的具有悲剧美的作 

曲家之一。这与他的个人经历与所处的时代是紧密相连的。柴氏未成 

年的时候,霍乱夺去了他亲爱的母亲的性命,父亲并不支持他当一名 职业的音乐家,这一切使本来就内向的柴氏更加忧郁寡言。从法律学 

校毕业后他的梦想仍然没能实现,而是去做了一名小职员。当他终于 如愿成为了一名职业音乐家之后,一段失败的婚姻让他身心疲惫,他 

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几乎要崩溃了……”。还好在不久之后,神秘妇 

人梅克夫人的出现,让柴氏重新振作起来。梅克夫人不仅在金钱上支 

助柴可夫斯基,也在精神上给与了他很大的支持。在长达十四年的柏 拉图式爱情之后,梅克夫人的突然消失给了柴氏巨大的打击,迷惑、 

失落、茫然交织,他又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无法再安心创作。个 

人经历如此,他所处的时代正好是社会变更的时代,这也让他揪心不 

已。他不满沙皇的黑暗统治,同时又同情苦难的人民大众,但是又反 

对革命党人对统治阶级的反抗活动。如此种种,柴氏作品中得悲剧色 

彩越来越浓厚。优美的旋律常常被粗暴的打断,接踵而至的是跌跌撞 撞的、不稳定的、跳动的音符,与前面的音乐形象简直判若两人。他 

在力度与音区上做出强烈的对比,形成巨大的反差,引起了音乐了极 

度变化。他用织体的不同表现内心的矛盾冲突。这不仅是对社会黑暗 

的控诉,也是对自己不幸人生的悲鸣。他把它们形象的概括为欢乐与 痛苦、理想与现实、幸福与厄运、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爱与恨的冲 

突,以手写心,用世界通用的音乐语言,表达出了他内心的真实想 法,用令人亲切的人世欢愉铺就了那条通往黑暗坟墓的荆棘小道。他 

著名的《悲怆》是其作品悲剧美的集中体现。作品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 

极度向往,但是经过一系列强烈的冲突后,却是以悲剧结尾。末乐章 

一反交响曲以热烈的终板作为结束的常态,而是用具有追思气氛的慢 

板结束全曲,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在柴氏晚年的作品中,我们能清 楚的感受到他作品中传达出的内心的苍凉孤寂,那狂躁中的不安,那 

紧张中的恐慌,那宏大音响中的空虚,那虚幻中的绝望。音乐成了他 

自我拯救的唯一方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生来就仿佛是与厄运 

在做斗争,我为了追求永恒的真理,为了追求理想,我把自己献给了 音乐。” 

三.总结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不涉及重大社会问题,他的想象力总是脱离 

现实生活,沉溺于虚幻的世界里,但是,柴可夫斯基继承了格林卡以 来俄国音乐发展的成就,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重视 

向民间音乐学习。他把高度的专业创作技巧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很 

好地结合起来,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捕捉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入揭示人 

物的内心体验。这一系列因素的有机组合,正是柴氏钢琴作品独特美 

的来源。如今,柴可夫斯基的钢琴作品日益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深 入理解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具体分析其风格的特色特点,是全面理 

解作品、成功诠释作品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康平、程秀芬:外国音乐名作快读 [2]康宁:钢琴欣赏l8讲 

[3]外国音乐词典 

[4]张前:音乐美学教程 

[5]吴宁: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研究 [6]陈雅萍:音乐表演创造的音乐美学原则 

[7]陈蕊:对音乐美学的几点认识 

[8]陈美汀:谈音乐美学原则对钢琴演奏的指导 

[9]李琴:音乐美学素养在钢琴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1o]段冰清:音乐作品情感表现与倾听中的音乐美学 [1 1]吴嫒嫒:论浪漫主义音乐中的情感美学 

[12]李丹丹:音乐的美学思索 

[13]蔡王斌:中西钢琴音乐演奏美学的差异 

[14]陈芳:谈音乐实践中的音乐美学 [15]郭华:柴可夫斯基心理因素对晚起创作的影响 

lie]吴金华:透析柴可夫斯基的《四季》感悟俄罗斯民俗之画 

[17]张斌斌:浅谈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中的民族性 

[18]韩玉:走进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殿堂一了解柴可夫斯基的音乐 风格及成因 

[1 9]廖西林: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风格探析 

[2o]伊芸:《如歌的行板》与托尔斯泰 

作者简介: 

武增文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谭巧西南大学音乐学院2010级研究生:钢琴表演与教学研究方向。 

(西膏大拳音乐拳陵) 

黄河之声2012年第1堋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