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信仰
日本现有人口一亿两千八百万,但是据官方统计,全日本的宗教信徒超过了两亿。
其中神道超过一亿人,佛教为9600余万人,基督教为146万人,还有形形色色的新兴宗教信徒。
导致这个统计结果的原因就是日本人兼信两种以上宗教的人很多,许多人往往既是神道的信徒,有事佛教的信徒。
人们在出生结婚等喜庆的日子,都要到神社举行仪式;丧失一般按照佛教仪式,火化后将墓地安在思源的也不少。
另外,每年年初的昔年已是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和丰收的祈年祭庆祝丰收的秋祭祈求本地的保护神保佑地方平安的镇守祭等都与神道有关,而春分区分以及盂兰盆会是的扫墓祭祖等于佛教有关的节日也不少。
而且,除了一些具体点额分工以外,日本的神道和佛教都具有保佑平安健康幸福繁荣的功能。
日本是一个多宗教信仰的国家,不仅有神道佛教基督教,还有为数甚多的民间宗教,而且信仰孔孟思想的人也不再少数,而且各种宗教并不是相互对立互不相容的,而是并存而立的。
神道----日本固有的民族信仰
大和民族的精神文化的中心就是神道,也可以说日本的民族文化就是广义上的神道。
在神道中基本上不谈论死,因此有人说神道是关于生的宗教。
与此有关,日本人在出生的时候参拜神宫,在神前举行结婚仪式,但绝对不会在神社举行丧葬仪式。
日本人也不太考虑未来,不相信转世和来世的理论,他们可以说是彻底的现实主义者。
他们认为,现实世界就是神的展现,没有必要再想象比现实更美好的世界,充实地度过一生就是人生的最大意义。
他们也根本不考虑死后上天堂或者入地狱的问题,不上天,不入地,墓地就是永久的居住地,但灵魂仍活在这个世界上。
这种思想直到今天仍是日本人的主要世界观。
神道崇尚明净正直、真心诚意等,代表了日本人基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神道崇尚白色,表示洁净、清明,这是神道中的主要思想。
因此,神职人员穿的衣服是白色的,神社里也挂着许多白色纸条。
但中国人感到亲切的和视为崇高的是黄色和红色,只有在丧事时才多用白色,所以去神社最能感到中日两国文化的距离。
神道是日本固有的宗教,祭祈神道的神的地方是神社。
但日本人最初是将特异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也作为神的,建造神社是后世的事。
神体除了自然的山川还有岩石、剑、镜等。
后世的神社多由大殿、拜殿、神乐殿组成。
也有的只有拜殿,而没有大殿。
因此,在神道既无教祖,也无教典。
在佛教和儒教传入日本之后,神道受到佛教、儒教的影响也理论化起来。
明治维新以后,神道被当作国教,天皇也被神格化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家神道成为统治和控制国民、为侵略战争服务的工具。
战后,发布了《宗教法人令》,切断了神道与国家的关系,神道与其他宗教一样,成为国民的一般信仰。
今天,日本人虽然与神社的关系很深,但大部分的国民对神道的教义莫不关心,神道的思想已融化到日本人的血液中,成为现代日本人生活方式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在日本的影响
佛教在6世纪经中国、朝鲜传到日本。
佛教以“自己对真理的觉醒而得到觉悟”为终极境界,以“断绝将无常视为恒常、将无实体视为有实体的执着”为根本。
在佛教中没有神,强调用无限的爱排泄憎恨和怨恨,反对狂信同时,还贯穿着平等的思想。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流派,是12~13世纪由从中国回国的日本人僧侣(荣西和道元)传来的。
禅宗认为,真理超越我们的言语、文字表现,是惟有以坐禅修道直接自证体得才能把握的东西。
在日本,禅宗成为武士道、茶道及花道的神髓,对日本思想与文化以及全部生活给予了
很大的影响。
日本人的生活与佛教的关系非常大,即使不是信徒也参拜寺院,用佛教仪式举行葬礼,死后起佛教名字(戒名)。
在现在的日本,除禅宗的僧侣以外自己去坐禅追求真理的人虽然较少,但作为精神修养的方法,在一部分人中间流行着短期间去禅寺坐禅的做法。
佛教在日本历史上,无论是作为宗教本身,还是作为一种传播思想、文化的工具,都起过重要的作用。
日本人的审美、道德、思维以及日本的建筑、文学、美术等,无不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
现代的佛教越来越世俗化,以更接近国民生活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日本人的社会生活。
日本的基督教
1549年,耶苏会传教士西班牙人方济各来到鹿儿岛,揭开了基督教传入日本的序幕。
但是,由于基督教的教义理念与日本的文化传统和宗教意识有很大差异,日本国民中信仰基督教的仍然较少,而且信徒中以知识分子和青年为多。
现在基督教信徒总数为146万多人,据说新教60多万人,天主教40多万人,其他为各种新兴宗教信徒。
不管怎么说,在基督教的传播过程中,构成欧美文化中心的基督教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道德等也逐渐为日本所接受,现在的一夫一妻制等就是其中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