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流派艺术风格赏析
京剧流派艺术风格赏析 -----老生篇
流派形成于风格,没有风格即无所谓
流派。 风格即个性,京剧的艺术个性具体体 现在演员自身所特有的精神风貌、气 韵风采、独特技巧。 流派是一个群体的概念,某个流派的 创始人,肯定是该群体中艺术成就最 高、风格最为突出的标志。 京剧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后逐渐 地发展,至光绪年间形成流派。
张二奎(1814-1861) 本名张胜奎,字子英,排行 老二,艺名张二奎。直隶(今河北)人,是清代专 攻老生的京剧演员,曾在北京主持和春班。清道 光时任都水司经承,因酷爱京剧,被上司撤职。 24岁开始下海,创立了奎派。张二奎生得伟岸英 武,举止庄重,气度不凡,并且扮相雍容,嗓音 淳朴,不尚花腔,艺术造诣较深。代表剧目有 《上天台》、《打金枝》、《金水桥》、《牧羊 圈》、《桑园会》等。 “四喜一句‘把王催’,三庆长庚也皱眉,怜他 春台余三胜,《捉放》完时饶《碰碑》。” 后因为其母办丧事逾矩触犯清廷禁律,被定罪发 配时气闷难舒,病死通州,年仅47岁。
不同时期的老生流派
京剧三鼎甲 也成京剧三杰、老(前)三鼎甲。指的是京 剧形成初期,第一代演员中的三位杰出老生演员 :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京剧小三鼎甲 即京剧新三杰、京剧后三杰、京剧新(后) 三鼎甲。指的是京剧第二代演员中的三位杰出老 生演员: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
四大须生 京剧第三代的老生演员。随着时间 推移,“四大须生” 的说法也有所变化。 20世纪20年代,最初的“四大须生”是指:余叔岩、 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简称为余、马、言、高。其后 高因嗓败,退出舞台。谭富英崛起,“四大须生”又演变 为:余、马、言、谭(富英)。至40与50年代之交,余叔 岩、言菊朋先后去世,杨宝森、奚啸伯相继成名,具有全 国影响,“四大须生”即为马、谭、杨、奚。 南麒、北马、关东唐 上海的麒麟童(周信芳),北京的马连良,沈阳的唐韵 笙,都是以工老生闻名全国的京剧演员。其表演风格不同 ,各具特色,社会上习称“南麒、北马、关东唐”,以表 示对他们表演艺术的赞誉。
在唱念的行腔吐字上,谭鑫培结合中州韵与湖广 音,使其念白清晰流畅,琅琅上口。他的做工扎 实,武功深厚,所以无论是“安工”(唱工老生)、 “衰派” (做工老生),还是“靠把”(武打老生), 他都能胜任,其艺术成就对后来京剧界产生了极 大的影响。 谭鑫培的代表剧目有《四郎探母》、《空城计》、 《李陵碑》、《洪羊洞》、《桑园寄子》等。
1、老生三杰(“三鼎甲”) 大约在清道光末年至咸丰初年,有了最早 的“三鼎甲”,即第一代的三个杰出京剧 演员——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程长庚(1811-1880),徽班先驱米喜子弟 子,祖籍安徽潜山,幼坐科徽班,出科后 随之入京,搭三庆班成名后执掌三庆班, 演唱用徽调。嗓音高、宽、亮皆具备。声 腔高亢、沉雄。神完气足,端庄肃穆。感 人动听。剧目以《文昭关》、《战长沙》 等见长。
汪桂芬(1860—1906),原名谦,字艳秋, 号美仙,湖北汉川人,“汪派”艺术创始 人。 汪桂芬的演唱朴实无华,刚劲激越,尤善 表现悲愤慷慨的感情,有独特的唱腔韵味 与表演风采。程长庚去世后,汪桂芬成为 “小三鼎甲”中的首席老生,有“长庚复 活”之誉。他的代表剧目有《文昭关》、 《取成都》、《战长沙》等,风格别致, 功力不凡,时称“汪派”艺术。
孙菊仙(1841—1931),名濂,又名学年,号宝臣, 天津人。青年时代,由于酷爱京剧,经常加入业 余京剧演出活动。三十岁(清同治九年)军职革除 后赴上海经营“升平轩”茶园。茶园倒闭后,以 “孙处”票友名出演于“丹桂茶园”,一蹴闻名 于沪上。清光绪二年,他三十五岁,回到北京投 程长庚为弟子。正式下海。艺术上学张二奎。继 承“奎派”衣钵。享名半个世纪。九十岁方辞世。 孙嗓音宽亮,唱腔淳朴苍劲,善于表达慷慨激昂 的情感,世称“孙派”。主要代表剧目有《逍遥 津》、《骂杨广》、《完璧归赵》、《三娘教子》 等。
余叔岩的拿手戏甚多,其中《桑园寄子》、 《八大锤》、《搜孤救孤》、《盗宗卷》、 《定军山》、《战太平》等戏,尤为脍炙 人口。 余派的传人有很多,杨派老生创始人杨宝 森就是成就卓著的一位。余叔岩的入室弟 子有“三小四少”共7人:其中“三小”是 孟小冬、小小朵(杨宝忠)、小谭(谭富 英),“四少”是李少春、王少楼、陈少 霖和吴少霞(吴彦衡)。
余三胜(1802-1866) 名开龙,湖北罗田人。 因他原系“汉调”演员,所以又称 “汉调 老生”。道光时为北京四大徽班之一的春 台班台柱。他在徽剧、汉调合流的京剧形 成过程中,创造了不少老生唱腔,受到当 时许多京剧演员如刘赶三、孙菊仙等模仿, 甚至谭鑫培也曾受到其影响。他的代表剧 目有《四郎探母》、《捉放曹》、《定军 山》、《当锏卖马》、《李陵碑》等。
首先是王瑶卿极大地影响了旦行。在
他的教导和影响下,先后出现 “四大 名旦”即梅(兰芳)、尚(小云)、程(砚 秋)、荀(慧生)四大流派,改变了京剧 舞台上以生行为主的演出格局。 而谭鑫培则风靡了生行,产生了“无 生不学谭”的巨大影响。此后的余叔 岩、马连良、言菊朋、杨宝森、奚啸 伯、谭富英、高庆奎等著名老生,都 是受到谭派的影响,从谭派中衍化出 来的。
3.刚柔相济的“余派” 余叔岩(1890—1943),名第祺,湖北罗田 人,“梨园世家”子弟。其祖父余三胜是 清末著名京剧老生演员、余派艺术的创始 人。 他能在研习谭派艺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 的条件,创造出一种既清健儒雅、刚劲凝 重,又细腻深沉的唱腔,使谭派艺术向细 致、深沉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从而形成 了自己的风格——余派。
பைடு நூலகம்
2、老生新三杰(小“三鼎甲”) 清同治、光绪年间,第二代京剧演员中又 出现了新的“老生三杰” —— 谭鑫培、 汪桂芬、孙菊仙,又称“小三鼎甲”。 谭鑫培(1847—1917) 原名金福,字望重, 堂号英秀,湖北江夏(武昌)人。在谭派形 成以前,老生唱腔总体上简单质直,唱法 上讲究气大声宏,而谭鑫培则广泛地吸取 了青衣、花脸、小生、老旦的唱腔及河北 梆子、京韵大鼓的曲调,并根据自己的嗓 音条件,创造出一种悠扬委婉、韵味深长 的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