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0722国学堂—梁冬对话林曦第三讲 文字版

20120722国学堂—梁冬对话林曦第三讲 文字版

2012-07-30 9:0920120722国学堂—梁冬对话林曦第三讲文字版本期主题:书法的身心修炼主讲人:林曦主持人:梁冬播出时间:旅游卫视2012-07-22 21:30-22:15资源下载:/eajian/blog/item/fc2c1fd5ccb954e55 0da4bb5.html文字整理:窗外别名晓杰风光学黄修身齊家青莲慧从卢溪梁冬:“追求天人合一,提高生命质量”。

大家好!欢迎收看由天士力冠名播出的《国学堂》。

我是梁冬,梁某人,在上一期的时候呢,我们请到了年轻的书法老师。

林曦:梁老师好!梁冬:书法老师,林糊糊老师呢,和我们一起来分享了写字当中的种种有趣。

画外音:林曦,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职业画家,曾于法国、印度、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出版有个人书画集、小说、音乐专辑等。

梁冬:讲了一件事情,她说一个“永”字,比如说拿着这个“永”字。

您正着写的时候呢,当然是这样写的了,如果你练习的时候,你反过来是这样去写一个“永”字呢,一定也很有趣。

那到底什么意思呢?林曦:就是克服自己的这个眼睛和手的惯性的一个方法。

这个,当然倒着写也不是为了去写字,实际上是一个分析的方法。

因为我们,由于我们是,如果我们是外国人就还OK,由于我们是中国人,你对这个字一定有你的理解,以及从小老师告诉你偏旁要怎么写,就是这个字的主体要怎么写。

比如写“王”,你会很正常的最后那一横,最后那一横是最长的。

梁冬:对。

林曦:这些习惯已经融入到我们的血液里面了。

但是呢,你再去临帖的时候,最好是能够彻底放下这个惯性,然后去跟帖写得一模一样的。

就是临帖这个事情,也就跟中医讲的,就是形、气、神三个层次。

最开始我们需要“形”,就起码你要做到“形”一模一样,你才可能做到“气”一样,然后你最后做到“神”一致的时候,你就可以离帖了,你就可以跟这个帖离得比较远,但一看呢你是掌握到这个精髓的。

所以很多人说,董其昌临的帖都出帖得很远,但是他追求的东西不一样。

但是像我们如果初学,我是觉得深入、细致、准确地,穷尽可能性是最重要的。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同学他在写字的时候,他怎么写都跟那个字帖离得特别远。

可是呢我就会想一个办法说,哎,那你倒过来,你倒过来写这个字,哎,就发现就很像。

那笔法上肯定不好,因为是倒着写的嘛,但是在形的轮廓上非常地像,他就会很长吃惊说……梁冬:为什么呢?林曦:对对!就是表情跟你一样,就是无限困惑。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倒过来的时候,它这个字就对你来说,它不是一个字了。

梁冬:它是一个形。

林曦:对,它不是你读过、你写过,你知道它的发音,知道它的意义的一个字。

而是一个搞不清楚什么的图形。

那这个呢,这个方法怎么来的呢,应该是法国吧,一个法国的一个学者做的研究。

他们是做心理学研究的,就是让一群成年人去临一个毕加索的画,然后发现画得都非常非常不像,然后这群成年人非常的挫败。

然后他把这些画全部倒过来,让他们重新临摹,发现非常的像。

就是,所以这个又回到我们讲的心性的这个话题。

如果一个人……这个一个长期被训练的人他写什么帖都像的。

就是因为我有的时候会在微博上发我自己写的练字的作业,就老有人在下面评论说:哦,你怎么又换风格了。

实际上不是我换风格了,是我在做不同的功课的时候,我就应该像那个、那个帖嘛。

所以这个里面如果越能把“我”放下的时候,将来的“我”才能更有个性。

所以一个“我”没有个性的时候,就是他最有个性的时候。

梁冬:据你所说呢,这个不同的字,有不同的气势所在,是吧?有些横笔又怎么样,打折又怎么样。

林曦:对对对……梁冬:它里面呢,其实我觉得中国人是一个仿生学艺术的这个……他所有的东西都是仿生学嘛。

林曦:都是相。

梁冬:对,都是相嘛。

就是说哪怕写个汉字,也是对与大自然的种种的自然现象的一种回应。

林曦:对。

梁冬:不光是简单的临摹,你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吗?就是说在书法里面的横竖撇捺,它是如何与自然之间进行回应的呢?林曦:可以去看这个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给他传过一个东西叫《笔阵图》。

梁冬:对。

林曦:那这个《笔阵图》呢,它就讲到这个当你写一“横”的时候,要如同千里阵云,就是……梁冬:就像我们坐在飞机上看到的。

【《笔阵图》:“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

】林曦:对对对……就是那个地……就是那个云层的那条线。

然后你写一“点”的时候,如同高峰坠石;然后写一“竖”的时候如同万岁枯藤;写一“撇”的时候呢,就好像一个斜插在这个地上的一个象牙。

所以它有它这个文章里面有就是有一个非常短的文章里面,有很多这样的比喻。

如果,你看这个转折,它说要像劲弩筋节,然后找了一个仙鹤关节的图片。

就是,这些虽然有些比喻是非常具象,有些比喻讲的就是一个感觉,但是实际上就是……就好像读诗一样,首先你得胸有丘壑。

所以,一个人写的字就是他胸中气象的外现,然后你在手上的字的这个气象的锻炼上又同时反作用于你的内在。

梁冬:我有个问题想问你:我认识一个老师,他曾经给我这样描述一位医家,他说这个医家,你看他开方子的时候,你觉得此人大气磅礴,啊,点线面俱到,心思缜密,而且,当机立断,在现实生活中,他这个人就完全不是这个样子。

我的问题就来了,会不会有些人你看他的书法觉得这个人很高级,内心充满了坚定的温柔,腼腆的执着,哈哈哈……但是这人一看现实呢,就是泯然众人矣,走在地铁里都不会有人看见,也没有那种气象,会不会有这样的状况呢?林曦:我觉得这个分两层讲,第一层呢有可能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可能是咱们没见着,就是他的这个……梁冬:现实生活中的气象。

林曦:对的,就是他的收藏是你没有见到的,这是一种可能;但是第二种可能比较多一些,在现实当中我们会观察到,就是说他没打通,学问是还没……还没通达呢。

所以佛教很强调“圆融”嘛,“圆融”就是能够往来,就是更趋于道的东西都是可以往来的,就是能够来也能够去。

梁冬:能出入。

林曦:对,能出入,能来回的,往往是跟道比较接近的。

梁冬:就是说他做事情做人,在这个地方做这个事情,在那个地方做人,他是一致的。

林曦:对,就是我觉得就是艺术家可能这方面……这样的更多吧。

就是他在某个领域获得了钥匙和这个路径,但是他还没有把这方面的成功或者说他的心得,融会贯通到另外的领域。

有些东西是可感知的,有些东西是不可感知的,就像我上课的时候给大家选的一个帖,是这个颜真卿的一个很少的墨迹,叫《竹山堂连句》,那我自己是非常喜欢这个帖的。

梁冬:呆会儿呢我们会在电视里面跟大家找到这个帖。

“追求天人合一,提高生命质量。

”大家好,欢迎收看由天士力冠名播出的《国学堂》。

我是梁冬梁某人,刚才呢请林糊糊老师讲到了一个帖,这个帖叫什么名字来着?林曦:叫《竹山堂连句》。

梁冬:这个帖为什么它难看呢,为什么大家觉得难看你觉得好,我的意思。

林曦:难看的原因是,可能它不是那么漂亮的一个字。

但是呢,好的原因是第一呢,我选择这个帖是因为这是……我们通常都会看碑嘛,碑就是书法家写完,然后由工匠刻到石头上,然后再拓下来的这样一个……实际上它这样中间会有很多损失。

从好的一面讲呢,古人觉得就说,练碑你能练到那个比较整的那个感觉,就是比较整,也比较正,但是,碑呢,同样会带来一些错觉,就是你透过刀锋去看到这个笔峰的时候,会有一些,会有一些损失,而帖呢,因为是墨迹嘛,它就跟当时的书写是最接近的。

就是往往有的时候,美不说明问题,但难度说明问题,就当他发现这件事情不容易的时候……梁冬:起码还是代表了一定技术含量的。

林曦:对!是相当有难度的。

所以,在写完两次课,这个《竹山堂连句》之后,再也没有人说,颜真卿的这个字不好看了。

就是因为他发现难,就难度有的时候和美是非常交互的一种……一种关系,你越意识到难度的时侯,就是,就是我们总是认为有些经验是非常个体的,就是,我看到了你没看着,但是呢,你会发现,喝酒、喝茶、吃饭很多这种嗜好类的东西,大家玩的年头和深度和他的这个选择往往都是类似的,就刚,你听一个人在说喝什么茶,你大概知道他喝多少年了,以及他大概什么段位。

梁冬:就是吃到最高、最后层次,大部分都吃广东菜。

林曦:对啊,对啊,就是段位是……还是有可品评的标准的。

梁冬:你说的这个事情,你刚才讲到这个难度的时候,让我突然想起了一个意象,就是李宁啊,拿着那两铁环,在那儿“咔咔咔”,然后呢就能把腿盘起来,是吧!你看着呢人家也是举起来,你真自己去试一下的时候,你就完全不可能,你能够把这两个,把这个撑起来嘛!你得多大的臂力才能完成啊,就是说,那种很缓慢,而且很连贯的动作,背后是有巨大的练习才能完成的时候,你就知道它的美所在了。

林曦:对,所以了解难度就往往同时了解美了!所以在大家写过那个《竹山堂连句》之后,就觉得,哦!这个东西好像看上去,就是有难度的容易是更难的。

就有的时候,我记得我们当时在美院念书,有一个老师,他的画非常……非常的像小朋友画的,就是像……而且像那种小学啊或者幼儿园的美术课上画的,然后,我们都很不以为然,很傲慢啊,然后我的导师就跟我说,嗯,这个简单可是有难度的。

结果有一天我就很不服气,我就回家自己拿一张纸画一画,就大概画成那个老师的那个样子,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所以,像丰子恺先生或者关良先生的那些画啊,看上去就跟儿童画一样很简单,你临一临试试,那个实际上难在那个气息和你以……那个简单只是你以为简单,里面还是有非常多丰富的内容的。

所以,就跟我们刚刚你说这个人,哎,没觉得他怎么样啊,可能是……可能就没看……没见着。

那个没见着往往是……梁冬:其实我们自己还没做到。

林曦:对对对,往往可能是因为你可能还不够吧。

就是我有一个老师讲过一句话,我一直都记得,他说:千万不要说对任何一个学科不喜欢,不喜欢往往都是你缺乏背景知识。

梁冬:还没进去呢。

林曦:对,你还远着呢,就是你进去了,实际上任何一个学科就是……都是有它的有趣的那个点的,不然怎么有人在学得津津有味呢。

梁冬:对,所以我觉得有一些人呢动辄就批评西医,说西医太野蛮。

林曦:对,实际上他可能不懂。

梁冬:他不懂西医,同样,批评中医的人也是因为不懂中医。

林曦:对,往往就是“禅外说禅”,或者在门外的,但是你也不可以否定说,在所谓的门外他看到了某种整体,某种结果,某种结果导向的东西,但是……但是的确是这个未经深入啊,他就是好像在外面说的这个东西是,的确是会比较片面。

梁冬:所以呢,还是要实证实修呵,所以,一件事情你得……你批评别人,你自己先玩一玩,玩得比别人好了之后你再批评别人,那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林曦:就是那种出入的细致精微的东西,的确是体验过和没体验过是有差别的。

梁冬:比如说,说回书法这个事情,咱们本来是一个书法的节目,是吧!基本上没怎么讲书法,是吧!但是,我觉得基本上还是一直呢也在说书法。

你说这个“横”这个事情,我问一个粗鄙一点的问题,怎么才能写的很有那个像云,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林曦:千里阵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