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05章 身体状况评估

第05章 身体状况评估

第五章 身体状况评估 通过身体评估,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可对大多数疾病作出临床诊断。 身体状况评估的内容  身体状况评估的准备与基本方法  一般状态评估  皮肤黏膜及浅表淋巴结评估  头面部及颈部评估  胸部评估  腹部评估  脊柱、四肢评估  神经反射评估 第一节 身体状况评估的准备与基本方法 一、评估前准备 二、评估基本方法 评估前准备 • 器材准备 • 环境准备:应具有私密性 • 知识准备 • 态度准备

评估注意事项 • 最好以自然光线作为照明,以免因人工光线而影响皮肤、粘膜和巩膜颜色的观察。 • 病床或体检床应置于适当的位置,以便评估者可进入患者的两侧,理想的安排是置于检查室的中央。 • 评估开始前,评估者应剪短指甲并洗手以减少疾病的传播。 • 如患者为卧位,评估者应站于患者右侧,一般以右手进行检查。 • 依次暴露各被检查部位,避免反复翻动患者,尽量做到在一个体位时尽可能作更多的检查。 • 可于评估检查时适当和病人谈话,关心其病情,回答一些问题。 • 对于某些急、慢性传染病患者(肝炎、肺TB、AIDS),可穿隔离衣、戴口罩和手套,并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评估基本方法 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 视诊 • 视诊最好在自然光线下进行。夜间在普通灯光下常不易辨别黄疸和发绀,苍白和

皮疹也不易看清楚。青霉素皮试 • 可观察患者一般状态和许多全身性的体征;局部视诊可了解患者机体各部分的改

变如皮肤粘膜颜色的变化、身体各部外形的异常等。 • 有时仅靠视诊即可发现诊断某些疾病的重要征象,如甲亢。 • 观察患者外表是否清洁干净、头发是否梳理和指甲是否修剪等,可对判断患者自尊和精神状态提供有用的信息。 触诊  触诊可进一步补充视诊未能明确的体征,如体温、湿度、震颤、波动、摩擦感,以及包块的位置、大小、轮廓、表面性质、硬度、压痛及移动度等。  身体各部均可采用触诊检查,按评估部位和目的不同,可嘱患者采取适当体位予以配合。 浅部触诊法 • 应系统有序地对整个腹部进行检查。 • 以右手的平展部分或指腹进行触诊,而不用指尖进行;手指必须并拢;应避免用指尖猛戳腹壁;检查每个区域后,评估者的手应提起并离开腹壁,不能停留于整个腹壁上移动。 • 一般于呼气时腹肌松弛变软,否则提示腹肌强直。

深部触诊法 • 深触诊时,嘱患者平卧、张口平静呼吸、屈膝以松弛腹肌,与患者谈话常有助于

腹肌的松弛。 • 评估者的手应温暖,否则冰凉的手可刺激腹壁引起自发性肌痉挛。 • 下腹部检查时,最好嘱患者排尿,以免充盈的膀胱影响深部触诊或误认为腹腔包块。 叩诊 • 叩诊体位 卧位、坐位 • 叩诊方法 直接叩诊法、间接叩诊法 • 叩诊音 清音/鼓音/过清音/浊音/实音

注意事项 • 一个叩诊部位,每次只需连续叩击2~3下,如未能获得明确印象,可再连续叩击

2~3下。不间断的连续叩击,反而不利于叩诊音的分辨。 • 叩诊应自上至下,从一侧至另一侧,并两侧比较。

听诊 • 直接听诊法 • 间接听诊法

注意事项 • 应用钟型体件时,置于皮肤上不应太紧,否则皮肤将发挥鼓型体件膜相似的功能,

而将低音调的声音滤掉;相反,应用鼓型体件时,则应紧密地置于皮肤上。 • 极度消瘦的患者应用钟型体件更为恰当,因其突出的肋骨置放鼓型体件甚难与皮

肤密接。 • 不能隔衣听诊,避免体件与皮肤磨擦而产生附加音;但也要避免因寒冷刺激肌束

颤动而出现的附加音。 嗅诊 • 嗅诊方法 • 常见气味及意义 汗液、痰液、脓液、胃内容物、呕吐物、粪便、尿液、呼气。 注意事项 • 异常气味大多来自皮肤、粘膜和呼吸道的分泌物,胃肠道的呕吐物和排泄物,尿

液、脓液和血液等。 • 嗅诊时用手将患者散发的气味扇向自己的鼻部,然后仔细判断气味的特点和性质。

第二节 一般状态评估 • 生命体征 T、P、R、Bp • 意识状态 • 面容与表情 • 发育与体型 • 营养状态 • 体位 • 步态

体温(T)  口测法:使用该法时应嘱患者勿用口腔呼吸,以免影响测量结果。该法结果较为准确,但不能用于婴幼儿及神志不清者。  肛测法:一般较口测法读数高0.3~0.5℃,测值稳定,多用于婴幼儿及神志不清者。  腋测法:使用该法时,注意腋窝处应无保暖及降温物品,并应将腋窝汗液擦干,以免影响测定结果。该法简便、安全,且不易发生交叉感染,为最常用的体温测定方法。 • 参考范围: 口测法36.3~37.2℃ 肛测法36.5~37.7℃ 腋测法36~37℃ • 临床意义:

体温测定的结果,应按时记录于体温记录单上,描绘出的体温曲线称为热型。 ①发热:见于感染、创伤、恶性肿瘤、脑血管意外及各种体腔内出血等 ②体温过低:见于休克、严重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低下及过久暴露于低温环境下 脉搏(P) • 脉率:除注意脉率快慢外,还应观察脉率和心率是否一致。 • 脉律 • 动脉壁状态:常规将三指指腹扪脉后,食指(示指)用力按压使无名指(环指)触不到脉搏。 • 强弱 • 波形 常见异常脉搏波形 • 水冲脉:脉搏骤起骤落,急促有力。握紧患者手腕掌面,将其前臂高举超过头部,

可明显感知,提示脉压增大。 • 奇脉: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又称吸停脉。吸气时由于右心舒张受限,回

心血量减少继而影响右心排血量,致使肺静脉回流入左心房血量减少,因而左室排血也减少,形成脉搏减弱,甚至不能扪及。 • 交替脉:指节律规则而强弱交替出现的脉搏。是早期左心功能不全的重要体征之

一。 呼吸(R) • 呼吸运动 • 呼吸频率与深度 • 呼吸节律

呼吸运动 • 呼吸运动的类型:

①腹式呼吸:正常男性和儿童的呼吸以膈肌运动为主,胸廓下部及上腹部的动度较大。 ②胸式呼吸:女性的呼吸以肋间肌的运动为主。  实际上该两种呼吸运动均不同程度同时存在。 常见的呼吸节律改变 • 潮式呼吸: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再由深快转为浅慢,继而出现一段呼吸暂

停,周而复始。 • 间停呼吸:伴长周期呼吸暂停的不规则呼吸。 • 发生机制:由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使调节呼吸的反馈系统失常。只有缺氧严重,CO2潴留至一定程度时,才能刺激呼吸中枢,促使呼吸恢复和加强;当积聚的CO2呼出后,呼吸中枢又失去有效的兴奋性,使呼吸又再次减弱而进而暂停。 • 叹气样呼吸:在正常呼吸节律中出现一次深大呼吸,并常伴叹息声,多为功能性

改变。 血压(Bp) • 血压标准 • 血压变化的临床意义

血压变化的临床意义 • 高血压:在安静、清醒的条件下用标准测量方法,至少3次非同日血压的收缩压

达到或超过140mmHg和(或)舒张压达到或超过90mmHg为高血压;如果仅收缩压达到标准则称为收缩期高血压。 • 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 • 低血压:血压低于90/60mmHg者。多见于休克、急性心肌梗死、极度衰弱等。 • 低血压也可有体质的原因。 • 血压不对称:两上肢血压相差大于10mmHg。 • 上下肢血压差缩小:正常时下肢血压高于上肢血压20~40mmHg。 • 脉压增大:正常成人脉压为30~40mmHg,超过40mmHg称为脉压增大。 • 脉压减小:脉压低于30mmHg。

意识状态(意识障碍) • 嗜睡:是程度最轻的意识障碍。病人处于持续睡眠状态,可被唤醒,醒后能正确

回答问题及作出各种反应,刺激停止后又很快入睡,属病理性倦睡。 • 意识模糊:较嗜睡为深的意识障碍。病人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

点、人物等的定向力发生障碍。 • 昏睡:病人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强烈刺激下(如压迫眶上神经、摇动患者

身体等)虽可被唤醒,但很快入睡,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 谵妄: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状态。临床表现为意

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幻觉、错觉)、躁动不安、言语杂乱。 • 昏迷:为意识的持续中断或完全丧失,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 • 轻(浅)度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尚可出现痛苦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等可存在。 • 中度昏迷:对周围事物及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对于剧烈刺激或可出现防御反射。

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眼球无转动。 • 重(深)度昏迷: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

面容与表情 • 急性病容 • 慢性病容 • 甲状腺功能亢进面容 • 粘液性水肿面容 • 二尖瓣面容 • 肢端肥大症面容 • 满月面容 • 苦笑面容

营养状态 • 评估方法:观察皮下脂肪充实的程度 • 尽管脂肪的分布存在个体差异,男女亦各有不同,但前臂曲侧或上臂背侧下1/3处脂肪分布的个体差异最小,为判断脂肪充实程度最方便和最适宜的部位。 • 评估等级:良好、中等、不良 • 常见异常:营养不良、营养过度 • 亚洲成年人BMI正常范围为18.5~22.9;小于18.5为体重过低;23~24.9为肥胖前期;25~29.9为I度肥胖;30以上为Ⅱ度肥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