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优绿茶工艺技市提香研穷进展
敖存余继忠郭敏明郑旭霞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所,浙江杭州 310024) 2013年簟4期——
摘要:茶叶加工工艺对茶叶香气有很大的。本文对绿茶香气形成机理及如何从摊放、杀青、揉捻、干燥
及复焙等工艺环节提高茶叶香气进行了阐述,以期为不同香型名优绿茶的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名优绿茶;提香;工艺技术
绿茶一直是国人热衷消费的主导茶产品,在我
国,名优绿茶以其占总产量38%左右的份额创造了
占总产值75%左右的效益【lJ。名优绿茶一般具备形
美、色绿、香高、味醇等品质特征。然而,在实际生产
中,因对产品质量管理重视不够,一味追求嫩度和造
型,导致其色泽灰暗,香气低闷,滋味苦涩等质量缺
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茶叶的品质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如何提高名优茶的品质是研
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茶叶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和吸引消费者的重要
因子之一,被誉为“茶之神”,比作“茶叶品质的命根
子”,占感官品质得分的25%以上『21。其实质是能够
对嗅觉神经产生作用的不同浓度和种类的芳香物
质组成的混合物,含量一般占绿茶干物质总量的
0.005%~0.01%[37。迄今为止,已分离鉴定出茶叶香气
成分约700种,其中茶鲜叶中有80余种,绿茶中有
260余种[41。茶叶香气与茶树品种、生态环境、栽培管
理、采摘质量及加工工艺密切相关,而加工工艺对茶
叶香气的影响尤为突出。本文主要对茶叶提香的工
艺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简要阐述。 1绿茶香气形成机理
茶鲜叶中所含香气物质种类较少,多有较重的
青草气,而经过加工后其种类明显增多。构成绿茶香
气的主要成分有: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水杨酸甲酯、 香叶醇、己酸一顺一3一己烯酯、顺一茉莉酮、壬醛、罗勒
烯、仅一法尼烯、橙花叔醇、苯甲醇、苯乙醇等[5_lOl。
茶叶香气形成机理主要有三个方面:①茶树生
长过程中,生物合成鲜叶中固有的游离态香气成分,
如茶树根系从土壤吸收矿质元素、水分等,经过同化
和异化作用,形成醇、醛、酚、酸类等芳香物质;②加
工过程中因酶促作用产生的香气成分,主要有:香气 前体物质如萜烯醇、芳香醇类等香气物质的糖苷在
p一葡萄糖苷酶、p一樱草糖苷酶等糖苷酶作用下发生
水解产生的香气成分【ll】;蛋白质、脂肪酸、氨基酸、多
糖、核酸等因酶促作用发生水解、氧化等化学变化产
生的芳香物质,如由儿茶素氧化引起的B一胡罗卜素 等氧化降解生成B一紫罗酮、二氢海葵内酯、茶罗烯酮
等;脂肪酸在酶作用下氧化降解生成6个碳的醛、酮、
酸类等;氨基酸的脱羧及氧化脱氨产生相应的醛;③
加工过程中经热物理化学作用所形成的香气成分。高
作者简介:敖存(1986一),男,河南信阳人,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茶叶加工与品控方面的研究。 Tel:057 1-87097873:E—mail:aoeun123@163.
com 温作用使醇类、羰基类和酚类等芳香物质发生化学变
化,产生新的香气成分,如在热作用下,氨基酸与糖发
生Maillard反应生成焦糖香气物质等『12-151。
2绿茶香型及其特征性成分
绿茶常见的香型主要有清香、栗香、嫩香、花香、
果香、甜香、火工香等,其中栗香、嫩香、花香、果香和
甜香为较优的香型,清香和火工香适中。香型的不
同主要是因其所含挥发性芳香物质的种类、含量和
比例不同,各香型茶均有较为突出的赋香物质存在。
对于不同的花果香型,肉桂香茶主要赋香成分是橙
花叔醇、吲哚、植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玉兰香茶主
要赋香成分为法呢醇、植醇、吲哚;黄枝香茶的主要
赋香成分是新植二烯、吲哚、法呢醇;芝兰香茶主要
赋香成分为戊酸二甲基酐、植醇 。
不同芳香物质具有不同的香气特征。二甲硫醚
具有新茶香,清鲜并带有醇香;顺一3一己烯醇、反一2一
六碳酸等具有嫩茶的鲜爽清香;癸醛产生爽快的绿
茶香;橙花醇体现出甜香和糖香;吲哚在高浓度时表
现出刺激气味,在低浓度时表现出花香的;水杨酸甲
酯呈现出冬青叶香味;Ot一松油醇有尖锐刺激的松节
油味;[3-月桂烯、(E)一B一罗勒烯、2一蒈烯、0【一法尼
烯、沉香醇、 一苯乙醇、香叶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
壬醛、顺一茉莉酮、B一紫罗酮、3一己烯一2一酮、茶螺烯
酮、对氨基苯甲醚、己酸一顺一3一己烯酯、茉莉酮酸甲
酯、甲酸香叶酯、乙酸香叶酯具有花果香;倍半萜和
苯乙烯具有木质气味;1一己醇、3一乙基一2,5一二甲基
吡嗪及其他吡嗪、吡咯、呋喃类化合物具有烘炒香和
焦糖香;反一2一顺一4一庚二烯醛、5,6一环氧一B一紫罗
酮、l一戊烯一3一醇等具有陈茶味;正己醛、异戊醇、顺一
3一己烯醛等可产生青草气和粗青气[ 1。
3 工艺技术对名优绿茶香气的影响
传统绿茶加工工序主要包括摊放、杀青、揉捻做
型和干燥等。近年来,借鉴了乌龙茶或红茶晒青、光
萎调、摇青等技术,为改善绿茶的香气、滋味等品质
起到积极作用。 3.1摊放(或萎调)
鲜叶经适度摊放,散失部分水分,小仅利于茶lJr
色泽的保持和滋味成分的转化,而且利于鲜叶巾青
草气物质的散发和转化,有助于茶叶品质的提高吲 :
研究表明,一定摊放时间(7h)内,茶叶中大部分香气
物质随摊放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增加。摊放后,摊放叶
中顺一3一己烯一1一醇及其酯类含量降低,芳樟醇及其
氧化物、橙花醇、香叶醇苯甲醇、苯甲醛、苯甲酸乙酯
等萜烯醇类及芳香族类化合物增加,使其青草气减
弱,清香显露 24]。摊放前期,游离态香气的含量、内
源B一葡萄糖苷酶活性和糖苷类香气前体含量明显
提高,而摊放一定时间后下降到较低的水平。顺一3一
己烯醇前体含量的增加最为显著,苯甲醇、2一苯乙
醇和香叶醇前体含量也有较大幅度增加 261。
摊放时间的长短受原料嫩度、环境温湿度、光照 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低温控温摊放较自然条件摊
放能减缓水分散发,酶活性在较高水平上持续时问
较长,利于化学组分的酶促反应,对香气的形成有
利 281。人工光照萎凋叶中B一葡萄糖苷酶活性及香
气得分明显高于室内自然萎凋,鲜叶经阳光、紫外
灯、近红外灯等不同光源照射处理后,香气成分种类
及精油含量明显增多,香气明显改善129,30l。另有研究
表明,鲜叶经40 ̄C热风处理30min或H光处理20~
30min后,在控温条件下摊放12~15h香气品质较佳,
花香浓郁[3l】。
所以,借鉴乌龙茶或红茶萎凋丁艺,通过日照、
人工光照或热风处理,然后进行中低温长时摊放,能
够有效提高绿茶香气。日光处理最好在晴天或多
云天气的上午10:30之前或在下午4:30以后,处胛 20min左右为佳。根据鲜叶状况,摊放厚度为2~3c・111,
摊放时间控制8~15h。摊放适度的标志是:叶质柔
软,叶色逐渐由暗绿转为浅黄绿色,青气消失,略透
花香,减重率在10%~15%[32,331。
3.2杀青
杀青在钝化酶活性的同时,促使青草气物质的
散失,杀青初期酶促反应也造成大量香气物质的牛
成和转化。研究表明,杀青后,
具有青草气的低级脂 肪族醇、醛、酸、酯等化合物大量散失,芳香族化合物
和萜烯类化合物含量上升 。苯甲醛、香叶醇、OL一萜 品醇、芳樟醇氧化物111、 一紫罗酮、B一紫罗酮、顺一
茉莉酮、茶螺烯酮、4一乙烯愈创木酚等增加明显,达
50%以上。并产生了2一戊基呋喃、顺一2一戊烯一1一醇、
2,5一二甲基吡嗪、芳樟醇氧化物Ⅱ、B一环拧檬醛、壬
酸等多种芳香物质[34,351。锅炒杀青,低沸点的顺式青
叶醇和青叶醛保留较少,高沸点的反式青叶醇保留
较多,形成花香火功型香气;蒸青保留的醇类、醛类、
酮类,尤其是顺式青叶醇、青叶醛等物质较多,形成
清爽嫩香型香气 。
杀青对于绿茶香气及总体品质的形成至关重
要,温度过低,会造成红梗红叶,生青气重;温度过
高,会使叶片局部过热产生爆点,严重时可能会产生
烟焦味。杀青过程中,未及时的抖散排除叶间的水
汽,会使杀青叶闷黄,严重时可能产生水闷味。所以
根据不同的鲜叶原料和杀青设备,按照“嫩叶老杀,
老叶嫩杀,抛闷结合”的原则,控制适当的杀青温度、 杀青时间和投叶量,利于香气品质的提高。采用8O
型滚筒杀青机杀青,下锅温度以250℃,投叶量在
lOOk ̄时,品质较佳[371。
3.3揉捻(做形)
揉捻做形主要是为了塑造茶叶优美的外形,相
同原料,做形工艺不同,其香气质量也有差异。陈玉
琼『38・391对不同外形绿茶的香气品质进行研究发现,
未揉捻型名茶中,脂肪醇类、萜烯醇、芳香醇类、吡嗪
类、醛酮类的含量较高,较揉捻型名茶更有利于香气
的形成。对于揉捻型名茶,尽管加工工艺有所不同,
其香型较为接近,但做形时间越长,茶叶香气越低。 而未揉捻型名茶间香型差异较大,自然形名茶做工
简单,多数香气成分含量较高,而扁形茶则吡嗪类、
萜烯醇类、芳香醇类、酯酸类等主要类别香气含量较
高。而赖榕辉 等研究表明,颗粒型单丛较条形单
丛,酚类、脂肪族醇的含量高,香气种类明显减少。
不同揉捻工艺对茶叶香气虽有影响,但总体较小。
所以,在保证外形品质的前提下,揉捻技术应以轻压
为主,适当减少做形时间,以提高茶叶的香气。 2013每簟4舅——
3.4干燥及复焙 干燥是茶叶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在热力作用
下,茶叶中的内含物发生一系列热物理化学反应,品
质发生明显变化。研究发现,在干燥阶段,低级脂肪
族醇类化合物的含量进一步下降,而多种醛类、酯
类、芳香族和萜烯类化合物及吡嗪、吡咯、糠醛类化
合物则明显增多 。低温干燥绿茶中己醛、反一2一己
烯醛、己醇、壬醛等低沸点青气物质含量较高,而高
温处理绿茶中仪一萜品醇、B一紫罗兰酮、古巴烯等高
沸点组分在含量较高 。提高辉锅温度能明显增加
芳香醇、萜烯醇以及具烘炒香的吡嗪类的含量,降低
具有青气的脂肪醇、醛的含量,利于茶叶香气的形
成[421。烘干茶因含有较多的反一2一戊烯醛、正己醛、
正庚醛、顺一3一己烯醇、顺一3一己酸己烯酯、芳樟醇、
反一3一戊烯一2一酮和吲哚等而呈现为清香嫩香,炒干
茶则因含有较多的吡嗪类、苯甲醇、B一紫罗酮、顺一
茉莉酮、芳樟醇氧化物、香叶醇、2一苯乙醇、苯乙腈、
橙花叔醇等而体现为花香火工香[431。
干燥和提香过程中要控制时间和温度。研究表 明,炒青过程中茶叶含水量在21%~15%时,即在炒
三青后期或辉锅前期,糖胺化合物含量达最高,适 当提高温度有利于该化合物形成 。将初烘温度从
80 ̄C左右提高到1 10~120 ̄C,能改善茶叶香气,使其
由低闷香型转变成清香型且高爽持久[451。干燥温度
高于l10c【=、低于80℃都不利花香物质的固定和发
展,温度控制在95℃左右为佳,毛火的温度可偏高,
足火温度偏低 。卷曲形名优茶干燥后经3O型滚筒
杀青机12O℃,30s提香,其所含二氢海癸内酯、茶螺
烯酮、香叶醇、芳樟醇氧化物IV、水杨酸甲酯、芳樟
醇、三甲基吡嗪、顺一3一已烯一1一醇等良好香气成分
含量明显增加,香气品质明显改善。但温度不能超过
130 ̄C,否则茶叶易焦变[471。复焙能使茶叶中的H晒 味和陈气散失,100 ̄(2烘焙2.0~3.0h,120 ̄C时烘焙
1.0~1.5h提香效果较好[481。干燥后摊放24h再提香
能提高茶叶香气和综合品质[491。
所以干燥时,需根据原料嫩度、半成品茶的香型
很好地控制温度和时间,毛火需高温短时,足火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