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格律诗三十八句基本口诀解读

格律诗三十八句基本口诀解读

小記:經常看到數典的詩朋詞友在發表詩詞的時候,儘管作品寫的還可以,卻毫無格律可言,最後只算個四不像。

竊以為格律其實是一個三五分鐘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加上我下面這首小詩,總共三十個字,包你終身受用,如果頭痛長篇大論的《詩詞格律》,讀我下面幾百個字就可以了。

一生秘笈,吐血公開,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嘿嘿一首值得你牢記的小詩白水別离阔更堪南雁飞流连渡河岸折柳思君归写诗,如果只需记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多好!那就可以所向无敌,写格律诗就不是件难事了。

可惜,事实并非如此,还有很多拗啊救啊的,非弄得你趴下不可,所以,难的是在这里。

这一首小诗,则是想解决这个困难,因为已经将所有诗律中必须规避的问题都包括进去了。

下面简单说明:先说明几个基本问题。

1、整首诗的格律,其原貌应该是:仄仄平平庂。

平平庂庂平。

平平平仄庂。

仄仄仄平平。

2、离别=别离,所以第一句应该将他看成两个句子,即“白水别离阔”和“白水离别阔”。

3、思,古时有两读,即可以读成平,也可以读成仄。

第一句,仄仄平平庂,这个句式如果变为“仄仄仄平仄(白水别离阔)”或者“庂庂平仄庂(白水离别阔)”,那就属于一定要救的了,怎么救?那就是将对句(平平庂庂平)中的第三个字改为平,变成“通平平仄平(更堪南雁飞)”。

第二句,平平庂庂平,这个句式的第一个字必须平,如果用了仄,那就是犯了“孤平”的大忌,必须救。

救的方法就是将第三个字改为平声(更堪南雁飞)。

第三句,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式的第三个字也是必须平,如果不得不用仄声字,那么就要将的四个字改过来,变成“平平庂平庂”酱紫(即“流连渡河岸”)。

第四句,庂庂庂平平,这个句式的第三个字也是必须用仄声字,如果变成平声字,那就是犯了“三平调”的忌讳,也是大忌,这个句式是没有办法救的,所以只能避免,“折柳思君归”的思,如果读平声就不对了,所以我们可以判断出它读去声,属于古音。

记住这二十个字的小诗,你就记住了除了“一三五不论”之外的一些特殊情况,换言之,你已经记住了整个近体诗的格律。

假如你对写作格律诗有兴趣,我想,你一定会记住他,并时时以之检验自己新作的格律。

——偶是老道撰在青岛的时候,曾经有幸听过王永义先生的诗词课。

我搜了一下,转帖一篇王老的口诀给你,应该更加通俗易懂。

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

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

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

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

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大体意思是:近体诗的格律不难记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

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应该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

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对立,邻句,就是第一联的末句和第二联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

七言第四个字一定要防止出现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邻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个字应防止全平或全仄。

确定了绝句格律的步骤,再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的格律。

律诗双句末一字都是平声,押一个韵,单句末一字多数是仄声。

七言诗的格律去掉前面两个字,注意,此时第四字应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诗的格律了。

一首格律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

写格律诗三十八句基本口诀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

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

律诗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

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基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

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

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救五字,本上两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脚,互换五六两字通。

唐宋诗词传千载,万户千家魂系萦。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琢冷的孤悅詩話-聲律畧講聲律畧講聲律者先賢不傳之秘也,余習之也有年矣。

然閱世既髫、披覽未廣,琢礪之余,每有愧焉:《等子》、《指掌》猶未通讀,《廣韻》、《貫珠》亦止泛瞰,疏學淺見,實不敢語于大雅。

更兼古來音韻改移,習語遷變,不可勝記。

雖生南國,但識北调,聲律之學,實非坦途。

聊備《统籖》數卷,枕側閒翻;《文選》一冊,睡前催夢。

然妙趣之外,恍然觸發,不得不為一傾吐以消骨鯁。

今有鯫昧,尚未登堦,已自箕踞。

蜣逐犬奔,挑迷離之醉眼;捫足撫股,發狂悖之謬談。

余雖不才,恥與此輩同流也。

聲律兩字,講評至艱。

平仄拗順,滑澀清濁,精微之處有不可以言表者,能為之者每不能傾席也。

一字一詞,極精盡微,雖鏡深繹隱數十年者亦不敢矜達也,小子不慚,斗膽陳說。

左思口吃,未煩持以蓋甕;太史炁峻,敢謂藏之名山。

非為論述,只是坐談,虛堂揮帚,以滌亂塵。

聊舉數例,閑剖得失,隨口記寫,以備寂寞而已矣。

一氣類推彀,啓以格韻,始於永明。

拘千億萬量字以為四聲,診恒河沙數詩而分八病。

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角徵不同,格律之細,前所未有。

休文有云「宮商相變、低昂互節」,斯言至矣!韻學分脈,無逾之者。

至聖談詩,惟云思無邪,聲律之學,亦不過搭配兩字。

運用之妙,純乎一心,譬如用兵,有奇有正。

正固堂皇,奇者亦有臨崖背水之勢,才高者為之每每絕妙。

二陸法言獨成古逸,亟為切韻,“吾輩數人,定則定矣”。

然東冬兩聲,讀已同字,蕭豪二韻,何必分押?《說文》有云,韻者和也,古與均同。

讀之不順,即是不韻,學者切莫以古韻自矜也。

今有人,置《韻府》于桌尾,攥《调譜》于掌中,然後生搬之、硬套之,句拗字逆自不能讀者,列平平仄仄于其下,注曰「涯、阶為一韻,竹、思當仄讀」,然後乃舉以眩人,自命高调,彼何人哉?三四聲者,「平上去入」之謂也。

平聲者,徐徐道來;上聲者,昂首高呼;去聲者,掉頭長嘆;入聲者,斂語急咽。

觀其氣脈,平聲徐緩,上聲猛烈,去聲沉澀,入聲頓挫。

唐釋神珙有謂「平聲哀而安,上聲厲而舉,去聲清而遠,入聲直而促」者,是也。

格律細微,首感于聲,摘一字入詩,必以其意用聲。

譬以當用平處用上聲,若一家喪悼,靈堂素幔,忽聞一人笑躍而來,必擇壯漢大棒打將出去是也。

四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此非詩也,是為蒙學塾譜、童子描紅。

不識音律者執此索驥,少陵以降,合式者也鮮矣,寧有是理?嗚呼,律非式也!詩者,成之于心,書之以筆,豈衡以繩墨、鑿以斧斤者耶?今有人,妄用劈削,肆其變態,自以為推敲故事,欣欣然舉以誨人,不知其意酸腐悖謬有不可嗅者。

其可為木匠,不可為詩人矣!五聲律之習,本不稍難。

余學詩也幼,初不識音,每以花木風月為師,以增妙趣。

反顧詩囊,清致在焉,惜為音律所妨,不能全璧。

而後乃拜閱宋唐諸家輯錄,遂以上溯建安,洞達風雅。

所觀既廣,眼界漸拓,咀嚼之間,每每有得。

平仄清濁,隨口可就。

今有人,必指聲律為難事,非嘔心瀝血、刺股懸梁不足以成之,若非自怖,即是欺人。

噫!稟炁有異,托心不同,余固知之矣。

六詩有格,有法。

格、法之內,乃是常態,破格非法之作,若氣脈沛貫,肌骨豐潤,便是天機下化。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此豈律詩對仗耶?蓋孤峭獨立,加以影對,即失其心。

詩者,魚也;格者、法者,筌也。

得魚忘筌,方是正理。

子曰「从心所欲,不逾矩」,即此之謂也。

能詩者一吟一詠,雖不經意,亦自有格、有法,然不泥于是。

昏懵者每不識之,乃自取索械、跪求榜箠也,無救。

七劉鑒所撰《切韻指南》者,備敘古來音韻存毀,實流傳之正宗、經史之法憲也。

論及格律,有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者,可為金針。

漁洋一代宗主,巨眼入微,或有損益,非關初學。

八聲律之用,非只律、絕、長短句也。

駢賦散文乃至古風、小銘,不可稍離。

一句之中,平仄為律;通篇之內,斷續為聲。

譬以太白《胡無人》一篇,開篇九句鋪衍,多用平聲,兼以律句,氣脈平緩。

突然「太白入月敵可摧」,連用六仄,有海雨天風之勢;又如名劍,十載深藏,一朝飲血,讀來心動魂搖。

此一句畢,炁機已極,乃續以「敵可摧,旄頭滅,履胡之腸涉胡血」,短嘆長敘,予人休息。

此古風之聲律也。

九詩可以歌,詩必以歌。

鄭玄《六藝論》云:「詩,絃歌諷諭之聲也。

」意起于心,必言其志以成諷諭;詩宣于口,必約其聲以適絃歌。

此即聲律之本,聲之所以合律、律之所以容聲者,悉在于此。

上循《康衢》、《擊壤》,下至李杜元白,善聲者雖萬變不敢稍離也。

故曰囚?#123;譜之中,不可習律;羈韻書之內,何以言聲?有志于詩者,歌之可也!歌而能順,其律自成。

諸公不信,試之可也。

十「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關山月》者,謫仙之名篇也。

雖廿字之短、五言之狹,想見八萬里河山。

其意磅礴,其聲浩蕩,吟誦之間,毛髮凜凜然如浸冰水。

何耶?蓋「天山、蒼茫、海、間、長風、萬、門、關」諸字,必啟齒而後揚聲,自然浏亮。

即以「雲海間」三字而論,「雲」字抑,「海」字挫,「間」字徐,一氣貫之,全章振矣。

太白不屑雕鏤,其聲之妙,殆天成歟?十一或曰不可以律犯意,愚者據此以為口實,深可憫矣!所謂「不可以律犯意」者,蓋數字一意,別韻分聲,不可搜求僻字以求合律。

蔡,龜也,而用龜不用蔡。

寧改全篇,不易一字。

十二網路茫茫,余為小瞰,竟無可取。

應酬者形同取媚,韻短才疏;用典者跡似抄書,氣濁骨滯。

先賢取辭,采珠玉以嵌樓臺;今愚補衲,掠糞土而充溷廁。

對客濯足,徒稱豪放;倚門賣笑,自命婉約,余誠不知其心也。

才之不可勝強也如是!才之不可勝強也如是!十三八病者,「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小連韻、傍正互紐」也。

然八病之為病者,妙手擇而用之,亦是靈感天然,如病梅、怪松之類,不以其病為病也。

平頭者,若「芳時淑炁清、提壺臺上傾」者,「芳時」、「提壺」同為平聲,讀之覺其輕佻。

然聲?#123;跳躍,用之有輕歌曼舞態度。

上尾者,若「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樓、齊同為平聲;又若「青青河畔草、鬱鬱園中柳」,草、柳同為上聲。

犯此則聲韻相奪、點觸相雜,然用之有古调之峭,雖落刻鑿之譏,亦是個人心眼。

蜂腰者,若「徐步金門出」,步、出仄聲,中夾金門兩字平聲,格局拘束。

然用之妙者,有懸崖墜巖、不可仰望之感。

鶴膝者不足累文,余不以為病,從畧。

大韻者,「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五、壚音?#123;雖異,聲韻則同,讀之覺拗。

或有用之彌佳者,余一時不能備記,萬恕。

小韻者較鶴膝已為輕,不足累文,從畧。

傍紐者即是雙聲,如魚、月相連,讀之不暢。

然用之有如閨閣口語,呢呢情切;擇口齒流爽者誦之,如珠瀉玉盤,清圓潤膩。

易安「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一句,「清凄」是也,正以傳神。

正紐者如「莽茫」、「家嫁」之類,讀之不解其意,是巨病也,萬不可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