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街巷空间及其启示

传统街巷空间及其启示

图3-a 三朝巷24号手巾寮平面图3-b 三朝巷24号手巾寮空间构成分析表2 三朝巷24号手巾寮空间构成数据分析总用地面积室内面积灰空间面积天井面积面积(m 2)180181141485519110141比例100%63132%30192%5176% 从灰空间在泉州民居中的普遍性我们发现灰空间主要结合天井呈环状分布,并且灰空间占总面积的1 3这一比例已由经验值的不断累加而上升成为理论值。

4 泉州民居灰空间对现代的借鉴作用及意义记得建筑大师路易・康曾说过:“在所有事物中,我尊重开端……古人的头脑也很聪敏,就和我们所假设自己的头脑一般聪敏……”〔9〕论语云:“温故而知新。

”宗白华先生总结道:“历史上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是伴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究源。

”〈10〉看来,无论中西方的名人们都同样地意识到了历史对现代乃至未来地提示借鉴作用,的确,泉州这一亚热带地区,古民居提醒着我们注重气候设计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灰空间对建筑环境舒适性的影响更是“立竿见影”,古人对灰空间的分布及比例的把握已形成一定的潜在模式,灰空间围绕天井环状扩散分布的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的比例值得建筑设计者的重视与学习,对建筑灰空间性质上的把握及数量上的斟酌,能使建筑在内涵上继承传统的生态精神,从而使气候造就的特色的空间成为历史与现代的结合点。

(注:感谢彭晋媛老师的悉心指导。

)3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59808007)注 释1 转引自龙庆忠 中华建筑与中华民族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p 252、3、4 转引自 彭晋媛 和而不同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论文2001p 43、p 43、p 265 转引自 中国建筑美学 侯幼彬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p 1936 转引自 黄金良 泉州民居 海风出版社 1996p 107、8 转引自 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p 97、p 929 转引自 李大夏 路易・康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 14510 转引自 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p 58参考文献1 黄金良 泉州民居 海风出版社 1996112 杜仙洲 泉州古建筑 天津科技出版社 1991123 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4 彭晋媛 和而不同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论文20015 侯幼彬 中国建筑美学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6 孙杰 传统民居与现代绿色建筑体系 建筑学报2001(3)p 617 蔡镇钰 中国民居的生态精神 建筑学报1999(7)p 538 龙庆忠 中华建筑与中华民族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9 B ・吉沃尼 人・气候・建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0 沈玉水 泉州古民居建筑特点 福建建筑1995(1)p 11收稿日期:200111118・省科协二届学术年会土木建筑优选论文(二)・规划・设计・环境・论坛・传统街巷空间及其启示王珊 (华侨大学建筑系 362011) 〔摘 要〕 唐、宋、明清是我国古代城市形态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其城市街巷的发展及其主要空间特征的阐述,指出传统城市街巷空间对现代城市及街巷设计的启示和意义。

〔关键词〕 传统街巷空间 启示Space of trad iti ona l street and lane and the i n sp i ra ti on fro m it W ang Shan (D ep t .of A rch itecture ,N ati onal H uaqiao U niversity 362011) Abstract :T ang 、Song 、M ing&Q ing D ynasty are th ree m ainstages of the devel opm ent of ancient city for m .T he article elabo 2rates the devel opm en of the street and lane ,states the m ain s paec characters of the m and then points out that modern city and street design can draw ins p irati on from traditi onal street and lane . Key words :Space of traditi onal street and lane Ins p ira 2ti on如果把城市视作一个肌体,那么街巷无疑就是它的血脉。

古今城市街道在物质功能上的差异是巨大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出现,街巷的设计变得越来越理性,现代生活的需要使其布局、交通、管线等物质功能被强化。

然而,街巷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它还是人们生活的场所和舞台,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和记忆。

威廉・怀特说:“街道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它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面对面接触的中心场所。

”而就这一点而言,古今城市相承,并没有太大变化。

古人云:史可鉴今,在当今城市规划问题越来越多,设计趋同化的时候,回头看一看或许会让我们走得更好更远。

1 唐、宋、明清街巷空间的发展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岁月里,就营国制度体系传统而言,可分为两个阶段。

从封建制兴起的春秋、战国之际到秦汉时代,是第一阶段。

自东汉迄明、清,则是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又以宋为转折。

①就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唐、宋及明清是三个较为典型的、较成熟的发展阶段。

111 唐的街巷空间古代城市大部分是社会政治的产物,而且一次建成——先修城墙,再建城市;先定宫室,再筑其它区域——是一种先由外而内,后由内而外的建城秩序。

建城之前要先“辨方正位”,正南正北的房屋朝向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的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社会制度下,“井田制”观念影响深远,在古代城市规划中,人们也用它来作为主要依据。

这两者相结合的结果就产生了古代城市典型的“棋盘式”格局。

“假如地形许可的话,(古代都城)基本都是按照整齐规则的传统模式来规划的。

”(李允金禾,《华夏意匠》)唐以前,这种规划形制就很普遍了,这种形制的极致例子就是唐长安城。

唐长安城尺度宏大、规划严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也最为规则的城市。

白居易描绘唐代城市面貌诗云“七堰八门六十坊”。

坊,即“里坊”。

是城市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城市的细胞,一个里坊就是一个“邻里单位”,即一个棋盘格。

城市生活基本是在坊内进行,即使是进行商品买卖交换的市集,也只是固定的、面积大一些的里坊而已。

坊内另有自己的支路“十字街”,路网自成体系,是城市中的“城市”。

人们每日的早出、晚归作息由统一的鼓声来限制;四合院的居住形式、里坊以大面积实墙面临街——生活方式和空间形态都是极其内向的。

若以现代城市景观的视角来看,“棋盘式”格局的主要街道空间略显单调乏味。

然而对于当时深浸礼乐观念的中国人来说,或许并非如此。

人们过着以“院”为空间核心,以“家族”为精神核心的自足自乐的生活。

虽然“家国同构”,生活的内部秩序和外部秩序却是分开的,正所谓“内外有别”。

就如同坊内坊外两套街系组织一样,层次分明。

由“井田制”走向“里坊制”产生出“内向空间”,由“内向空间”所引导出的是归宿感和认同感,这与当时社会面貌和心理状态都是适应的。

由连续实墙面构成的街巷、胡同具有适宜的步行尺度,是邻里交往的主要场所,是孩子们的乐园,是游走货郎的驻脚地——是人们了解家族外生活的窗口,因而富有生活气息和回忆的魅力。

112 宋的街巷空间再厚实的墙体也挡不住社会发展的脚步。

由于工业生产的发展进步,商品经济欣欣向荣,人们的商业观念也逐渐增强。

传统的里坊制已经不能适应生活的需要了。

中、晚唐开始出现坊内设店和夜市,到了南宋,终于“满园春色关不住”,里坊的墙被打破了,城市首次出现了“街市”和“临街建筑”。

②古典市制弛废,城市以另一种新的方式——“坊巷制”来规划生活区。

这里名为“坊巷”,实则“坊”已经消失,城市的商业、居住格局由“面”变为“线”。

街道依然是连续的:“十里长街市井连”(张枯诗),只是此时的街道已经不再是大面积的实墙面了。

酒肆茶楼的各色招幌、临街商业建筑的各式店面、南来北往的商人、“夜市千秋照碧云”(王建待)、“……九桥门街市酒店,彩楼相对,旗相招掩翳天日”——城市街巷活跃起来了。

人们充分享受着商品经济繁荣带来俗世的快乐。

宋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场景。

由唐之“里坊制”到宋之“坊巷制”,这一由面到线的转变意义重大。

城市性质有了根本改观:由内向、封闭转而为外向、乐生。

城市面貌简洁规则到热闹繁华。

城市、街道的发展与商品经济初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是适宜的。

113 明清的街巷空间南宋以后的城市保持了“坊巷制”的基本格局。

街坊内部功能增多,街巷空间丰富起来。

城市规划的尺度更为宏大、眼光更为长远。

在总体空间组织上也更成熟了。

突出了例子就是明清北京城。

在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上组织城市空间,成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单项作品”(爱孟德・培根,《城市设计》)。

唐、宋、明清街巷空间组织见图示。

2思想意识形态的局限,古代城市规划体系较之现代城市规划格局显得僵化,但其合理成分也并不因为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复存在,它仍然留给我们很多启示。

211 街巷空间与生活的互动李允金禾先生指出:“中国城市的组织形式虽然经历着不少变化,但是无论在哪一种形式中,一种传统的城市组织精神仍然不断地保留着,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就成为了‘中国式城市’一种真正的性格。

”(《华夏意匠》P 400)这里的“精神”指的是“坊”内邻里的互相接触以及守望互助的精神。

所以,尽管“坊”已经不存在,后世仍以“坊”来命名街巷。

由街巷空间发展史可以看出,由唐至明清的街巷转型是成功的,因为它没有与历史割裂,延续了传统精神,又满足了当时的需要。

生活方式与城市街巷空间是相互适应又相互促进的:唐在大家族聚居为主的生活方式下,街巷空间以实墙面组织,内向宁静;宋在受商品经济冲击后,生活方式活跃世俗化,街巷空间外向热闹;而明清的街巷空间则更显出封建社会末期的理性和成熟。

生活方式的变化促进城市形态和街巷空间的变革;城市形态和街巷空间的超前设计,又能加速生活方式、甚至是思想观念的变化。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与古代人已有天壤之别,媒体时代的生活信息化、数字化,使得全球距离缩短,生活速度加快,虚拟成分增多。

人们的思想观念更是丰富多彩,有怀旧的,有现实的,有超前的。

在城市设计中,若能充分注意到这些变化,加以引导和利用,必能创作出与时代合拍的城市和街巷空间。

212 城市的肌理综观唐、宋、明清的城市格局,给人最深印象的应该是其城市肌理的和谐优美。

这正是许多现代都市所缺乏的。

古代城市肌理的和谐,原因大约在于两点。

相关主题